【仲艳青】图说《诗经》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诗经》居于“六经”之首,在中华诗礼文化中处于重要位置。图说《诗经》是以图像形式对《诗经》进行阐释,包含经学、文学、艺术等诸多要素,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与社会功能。《诗经》图像的创作,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刘褒的《云汉图》和《北风图》。据现存文献记载,目前可知的《诗经》图像文献有140种,其中,以《诗经》意境入画的画卷90···

【罗建新】《诗经》图像的演进历程

在《诗经》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学者多采用诂、训、笺、疏、正义、集解等方式,对其进行音义训释、本事考据、义理阐发、辞章品析,生成了大量以文字形态呈现的著述。此外,也有人运用与文字“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的图像,绘画名物,描摹诗意,图说诗境,创作了众多《诗经》图像,借以表达对《诗经》的理解与认识。这些图像与文字著述···

【秦铁柱】汉代“移风易俗”思想的嬗变

在先秦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了“风俗”一词,《管子·法法》:“错仪画制,变易风俗。”《荀子·强国》:“入境,观其风俗。”但是,直到汉代,人们才开始真正关注“风俗”的确切内涵,并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将“风俗”定义为:“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

【宋艳萍】从汉代画像看时人的伦理观念

汉代画像包括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漆画、帛画等,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史料,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称之为“绣像的汉代史”。通过汉代画像,可以洞悉汉代人的伦理观念。三纲六纪是人伦关系的重要内容,在汉代画像中皆有充分体现。

【王启发】传承升华中国早期优秀思想观念

中华文化的原典时代,或许可以上溯至由《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所记载又为先秦诸子百家所追述的尧舜时代。无论作为古老的传说时代还是作为历史实在,自尧舜时代直到百家争鸣时期,经过上千年积累与传承,最终形成了集中承载和体现早期中国人生存方式、生活理念、精神诉求、社会理想等多方面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

【郭继民】“能”与“不能”

《孟子》有言,“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此本孟子规劝梁惠王:治国当施仁政。予读此句,意不在此,而在于“能”与“不能”之分判与探究。

【王子今】秦汉社会生活中的“节气”“节令”“节庆”

中国礼俗与“节气”相关的文化传统,是在对“天人之际”神秘关系的体会、观察、探索和理解中生成的,体现出认识自然与人之关系的智慧。“二十四节气”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作为季候与农事关系的经验,在秦汉时期得以达成普遍共识,并全面影响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相关文化理念对后世风俗形成某种规范。所谓“节令”“节庆”调节社会节奏的作用,在···

【刘彦青】“拟《史记》”批评与《史记》的经典化

“拟史”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拟史”批评中,“拟《史记》”批评由于其发生的频繁性、广泛性,已经从一种文学现象上升为文学观念,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徐俪成】从政才到文才 ——魏晋南北朝“才子”义涵的确立

在传统语境中,“才子”一般用于称赞富有文学才华之人,又为文学批评家所常用,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多数情况下,“才子”之“才”均作“文才”理解,鲁迅将明代人情小说分出“才子佳人”一类,并指出其中“所谓才者,惟在能诗”(《中国小说史略》),就是典型的例子。

【傅博】礼典仪式与《尧典》的文本结构

《尧典》在《尚书》中的地位是独特的,它包含了古老的历史信息,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文献,是综合上古传说、信仰与仪式等材料创作而成的。古史茫茫,远古宏大的礼典作为仪式性结构凭借不断举行和展演,成为文化记忆传承下来,《尧典》即是以礼典仪式作为文本单元渐次展开的一篇经典文献。

【宋逸民】礼要“合理”

礼乐,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中国自古号称“礼义之邦”,礼乐之道为中国人确立了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中华民族也由此成为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了解礼乐文化,是了解中国文化,也是中国人自我理解的重要前提。民族复兴需要文化自信,礼乐文明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王晚霞】濂溪先生与濂溪学的东亚环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因其故居前一溪名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其学称为濂溪学,其人公认为道学宗主、理学鼻祖。1241年,周敦颐与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一起获从祀孔庙的殊荣。这标志着周敦颐思想在儒学发展史中上继孔孟、下启二程的枢纽地位得到官方肯定,之后又在元代获封道国公,为濂溪学制度化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

【刘毓庆】百年来《诗经》研究的偏失

今天,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所有的语文教材或文学通俗读物,一旦涉及《诗经》并需要对她进行说明时,总是会给出这样的定义:《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定义似乎已成为天经地义。众所周知,《诗经》是《五经》之一,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她是被作为“经”来说对待的,何以突然变成了“诗歌总集”呢?这正是被今天许多学者···

【汪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推进高校师德建设

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正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前提和保证。推进高校师德建设不仅需要外在的制度规约,更需要推动教师自身的师德“内驱力”建设。我国古代的“师道”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一朵绚丽夺目的···

【刘洁】我国古代书院的由来

我国的古诗词流传了千百年,它包含了中国人民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通过古诗我们可以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在石鼓书院1200多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大量以石鼓书院为背景的古诗词。今日起,本报邀请本土文化学者刘洁开设《风雅石鼓》专栏,通过解析古诗词来探寻这座千年书院给我们留下的精神底色。

【李敬峰】求朱子“四书”之所是

四书学作为朱子全部学术的结穴或中心所在,其独特的价值早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研究成果迭出不穷,使得若无新的视角、材料和方法,很难在这一肯綮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北京师范大学许家星教授的新作《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以下简称《经学与实理》)以辨之极精、言之极切、引之极详、证之极明的鲜明特质,将朱子四书···

【蒋爱花】隋唐之际:大一统格局的定鼎与文化辐射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大一统”为核心理念的“华夷一体”的族群观。这一理念可以细化为:天下一统的疆域观、王权一统的政治观、家国一体的文化观。隋唐时期,政治格局上的大一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以较强的时代特征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之中。毋庸置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隋···

【魏衍华】《孟子》国家治理之道要义

《孟子》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包括政治框架、经济模式、道德教化、规矩意识、生态治理、军事外交等,但它的要义或者核心则是“仁政”学说。那么,何为“仁政”呢?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先王之道”“尧舜之道”,用范祖禹的话说就是“治天下之法度也”。在孟子看来,任何时代的天子、诸侯皆会有“仁心仁闻”,这是由人的“性本善”所决定的。

【王一凡】简评“‘尚书’源于礼仪”说

相对于其后的断代史研究,先秦史研究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流传至今的材料较少。尽管近些年出土了一批先秦文献,例如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和部分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但史料匮乏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改观。这就使得先秦史研究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不过也为创立各种学术主张、由已知探求未知提供了条件。

【田兆元】尝试以建立母亲节谱系的思路建立中华母亲节

和节日节气相关的民俗,传承了上千年,蕴藏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在现代社会,我们与传统民俗渐行渐远,但在某一个时刻,我们仍会被清明、谷雨等二十四节气的名字惊艳,会被元宵的“花市灯如昼”打动,会在春节和中秋从遥远的他乡奔赴故乡。民俗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属于中国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