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雅乐:塑造中华文化的礼乐之乐

在历史悠久、形式浩瀚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重要音乐形态——雅乐。雅乐出自宫廷庙堂,典雅纯正,和谐庄重,“乐教”华夏绵延几千年,塑造了中国礼乐文明,载入世界文化发展史。礼乐文化,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塑造了崇教重文、守礼贵和的礼仪之邦,培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精神。“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中国礼乐···

【乐兵】纯一无伪赤子心

孟子在《离娄章句下》写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就是还保持着如初生婴儿般纯洁心灵的人。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赤子之心作了进一步解释:“赤子之心,则纯一无伪而已。”意思是说,赤子的心,纯洁无污染、没有一丝杂质。

【陈其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宝贵经验。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相契合的内在逻辑,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哲学社会科学界应为此作出应有贡···

【杜勇】西周年代学研究的新视野

西周年代学是一个富有恒久魅力的学术课题。自汉代刘歆利用三统历和《武成》历日资料推考武王克商之年始,从事此项工作的学者代不乏人。20世纪以来,中外学者苦心孤诣、上下求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

【裘兆远 刘培功】孟子“民本”思想的三个面向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是孟子“外王学”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核心原则之一。细究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民本”思想在孟子哲学体系中包含着三个面向:终极性面向、主体性面向与教化面向。

【杜海涛】“疾”与孔子的身体观

疾病的“非常态性”往往使身体的现实感受变得具体,它使人直面身体与生命、死亡的本真关联。以“疾”为视角可以发现,孔子的身体观并非全然是一种道德性身体,而是可以映射出身体之于生命人文性、本真性的特殊关涉。

【袁琮蕊】“不隐”与“曲笔”:对孔子历史观的再思考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历史发挥着特殊作用。对于历史,一方面,孔子强调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他称赞“书法不隐”的董狐为“古之良史”;但另一方面,孔子自身在编纂历史的过程中,出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目的,未能完全遵守“书法不隐”原则,反而有所“曲笔”。那么,如何看待孔子对待历史的这一矛盾态度?在“不隐”和“曲笔”之间,···

【向晋卫】汉代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朝时期是中国传统“大一统”国家的奠基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其所形塑的民族和文化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世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吸收和借鉴汉朝时期的思想精华,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毕旭玲】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认知文化系统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何时,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才最终确定下来?二十四节气对古人的生产生活有怎样的指导价值?从古至今延续数千年,二十四节气为何具有持续的影响力?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毕旭玲,深入解读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祝晓风】《论语》中的人文思想与文明精神

任何一部经典都是在无数次的重读与重估中,形成并确立其为经典的,《论语》也不例外。它承受过最高的赞誉和尊崇,也承受过最严厉的批判和污损。以当下的眼光重新审视它,当然也会发现新的意义。

【徐建委】早期《诗经》的形成与编纂

从战国秦汉时代的文献来观察,先秦时代存在两个诗歌文化传统:音乐文化传统和文本文化传统。二者相互交叉,原是一个整体,但很早就有了比较明显的分际。音乐文化中的两周歌诗,至西晋荀勖修改雅乐而最终消亡。文本文化中的诗,在春秋时代的外交场所中被引用,已经开始了经典化过程。西汉以后的《诗经》明显属于文本文化传统。

【狄鸿旭】明清社会的多元慈善

俗语云:“日行一善,胜过日进斗金”。善念善行是中华文化的底色。明清之际,伴随商品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繁荣,公益慈善的观念、群体和行为得到发展,社会各阶层普遍认可慈善观念,士绅商民纷纷参与慈善活动,慈善机构和群体开始组织化。

【方云】花朝节:古人的浪漫想象与本真生活

和节日节气相关的民俗,传承了上千年,蕴藏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在现代社会,我们与传统民俗渐行渐远,但在某一个时刻,我们仍会被清明、谷雨等二十四节气的名字惊艳,会被元宵的“花市灯如昼”打动,会在春节和中秋从遥远的他乡奔赴故乡。民俗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属于中国人的记忆。

【孟万昕】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为政以德”语出《论语》,在为政篇中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以北辰比拟道德,指明道德于政治生活而言如同北辰之于众星,处于主导地位,把为政以德看作如同宇宙星辰各居其所一样,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此加以注释,认为北辰是天之枢也,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为政以德,则无为···

【宋静】“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中国古代诗词歌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声诗统一的传统,从艺术起源看,诗、乐、舞三位一体,至少在先秦时期还是这样。《诗经》、楚辞实则都是可以演唱的歌词。《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说明《诗经》具有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亦可见《诗经》所有作品都可配···

【班晓悦】重焕花朝节文化魅力

仲春二月,惠风和畅,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花朝节如期而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朝节在历史上曾颇为兴盛,但随着社会变迁,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有学者表示,在当前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重焕花朝节文化魅力,正当其时。

【许辉】中国人的四季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中国古人根据对自然物候的朴素观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法和二十四节气。由此,我们看到的日月才不仅仅是纯自然的日月,我们体验到的四季才是更有内涵的四季,我们感受到的天地才是有灵性的天地。

【刘树满】再论令方彝为西周昭王铜器

1929年,洛阳马坡出土了一批包括令方彝、令尊在内的重要西周青铜器,其铭文中出现了一个宫庙的名称,即“康宫”,引起学术界关注。罗振玉、郭沫若、唐兰等学者纷纷撰文讨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郭沫若和唐兰,但双方观点截然不同。在数十年的争论中,郭沫若始终认为令器铭文中的“康宫”不是康王的庙,不具断代意义,力主令方彝作于成王时···

【宋广文】中国传统智慧中的“情商”:方与圆

自从“情商”理论提出以来,人们常常把“情商”看成衡量情绪、情感素养高下与否的标尺。甚至在有些人看来,“情商”的高低不仅是决定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还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与否的关键指标。但当今也出现了滥用“情商”这一概念的现象,以至于“唯利是图的机敏圆滑、言行相悖的两面权术”等竟被当成情商高,而“性直情真、处世认真···

【高程】中国文化中的他人本位与自我本位

他人本位是与自我本位相对的一个概念,二者共同组成了建构中国文化的基石。通俗来讲,他人本位倾向于他人优先、先人后己。总体而言,他人本位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或者说在中国文化中更加强调他人本位。中国历史上很多例子都可以说明中国文化对他人本位的推崇,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