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外思想家的生死智慧,并将我觉得非常好的书借机介绍,请大家分享。
《大学章句》是朱熹在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的《大学》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文本。朱子以调整句序、增补段落再加注疏的方式重构了原本《大学》,使之成为儒家最有系统的一篇文章,并置于《四书章句集注》之首。不仅如此,他一生中还反反复复修改这部书,直到临终前的一天,其情形正如他自己所说,“平生精力,尽在此书”。结合《朱子语类···
从词义发展角度看,“直”初义指双方在空间相对。《说文》:“直,正见也。”正见指两方相对。《墨子·备穴》讨论当发现敌人挖隧道攻城时,守方需“急堑城内,穴其土直之”,意思是说应赶紧在对着敌人所挖方向挖隧道以防范之。《仪礼·士冠礼》也说:“夙兴,设洗直于东荣,南北以堂深,水在洗东。”郑玄注:“洗,承盥洗者,弃水器也。”“荣,屋···
孔子主要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记载反映其思想成果和人生风仪的《论语》,不过是他和弟子日常言行的对话记录。这部对中华文化浩瀚长河起到挖掘河床、疏浚河道作用的早期元典,虽然并非文学类著述,但它于不经意间谈“诗”说“文”的布局落子,却如经天日月,不仅强光聚焦文学源头《诗经》,让我们领略中华文学开场大戏的精妙绝伦,而···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文学性与情绪情感、表达手法、场景氛围、气韵节奏紧密相关,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中我最喜欢···
文体论的产生与发展固然与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的发展演进密切相关,但这只是内缘因素。就外缘因素来说,政治格局、社会文化、学术思潮均对文体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为文体本身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和节日节气相关的民俗,传承了上千年,蕴藏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在现代社会,我们与传统民俗渐行渐远,但在某一个时刻,我们仍会被清明、谷雨等二十四节气的名字惊艳,会被元宵的“花市灯如昼”打动,会在春节和中秋从遥远的他乡奔赴故乡。民俗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属于中国人的记忆。
二月二又被称为龙抬头,这个称呼的由来可谓历史悠久,最初与农耕生活中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有关。早在西周时代,古人就会根据星辰日月来判断季节,提醒农时,这在《礼记·月令》中有大量记载。比如当古人看到“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就说明仲春之月已经来了,这时候就要“安萌芽,养幼少,存诸孤。择元日,命民社。命有司省囹圄,去···
不知不觉间,在孔子故里曲阜学习、教学、研究,至今已有四十年时间,所接触、学习、思考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切磋琢磨的是孔孟之道,绕梁不去的是圣人之教。
卫风,更具体地说,是卫国东部地区的民歌,即今天的河南省鹤壁市淇县附近的民歌。而这首诗的标题《淇奥(yù)》中的“淇”,指淇水,是古黄河(即先秦时期的黄河)的一条支流。大体的走向是自北向南贯穿鹤壁市(也相当于贯穿卫国),汇入卫河,最后流入古黄河(即先秦时期的黄河)。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所追求与秉持的一种臻至完美的道德标准或行为规范。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范畴,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孔子极其推崇中庸,《论语》《礼记》等传统儒家经典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孔子明确将中···
在《论语·先进篇》第二十六章,有这么一段话:“‘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是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的。经世致用强调学术研究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关注社会现实,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社会问题。长沙的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是传承湖湘文化的重要阵地,左宗棠早年曾就读于城南书院,受教于推崇经世致用的宿儒贺熙龄,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治学方面的一···
《尚书》为“政书”之祖,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政治历史文献汇编。《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尚书》诠释治国安民之道、盛衰兴废之理,引导修身务学,重在选贤举能,至言要道,备在此书。《尚书》中的“德”作为维持社会有序运行的一种契约,逐渐成为人民行为的规范,为后世留下重要参考。
文字和国家出现后,官文书便应运而生,成为国家行政管理运转的重要凭借。早期官方文书的命名、形制都没有非常严格的界定。至秦始皇,为彰显帝王权威而设定诸多专称,天子号曰皇帝,自称朕,其命曰制、令曰诏。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生态美学立论的重要渊源之一。我国生态美学的建构,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明晰自身发展的悠久历史、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构建更加完善、更具包容性的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
饮食是从古至今人们生活中最基本亦最为重要的活动,饮食文化也成为不同时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对于饮食有许多深刻的理解,例如《礼记·内则》中言:“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即提倡顺应四时的饮食烹调,可以一窥古人的养生观念,有些“天人合一”的哲思蕴含其中。
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自古就被视为“君子”首要的道德标准,正如《论语·学而》所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两千多年来,中华大地上传颂着各式各样的孝子故事,古人就此编写过多种以“孝子传”为题的书籍,宋代以后的墓葬里也经常保存有大量相关题材的石刻图像。这些故事流传多年后经元代人选编,最终定型为人尽皆知的“二十四孝”。
《诗》是宗周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周代社会的精神特质。《论语·季氏》曰:“不学《诗》,无以言。”先秦时期,文人士大夫尤为注重《诗》学修养,《诗》通过行人采诗、瞍赋矇诵、典礼用诗、赋诗引诗、诸子用诗等方式得以广泛传播,其典范性与权威性地位得到不断加强。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尊重自然规律,重视亲情友情,尊敬师长重视教育,提倡睦邻友好,懂得感恩与回馈,强调身心健康,畅想美好生活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