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迪】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生命共同体”理念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基本关系之一。从人类出现时起,人就在与自然的交互中生存、生活,并在这种交互中认识自我与世界,逐渐形成了关于人、自然以及二者关系问题的观念与思想。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儒家和道家都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生命共同体”。大体来说,可归纳为三个维···

【韩涛】“政均”:儒家的治国理念

儒家在国家治理方面主张“均平”,为政者在施政时公正不偏,布政有均,将“政均”视为治国理政的理想境界。“政均”的治国理念与追求已深深浸润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之中,儒家的均衡治国思想与上古流传下来的中道传统有密切关联。

【孔祥安】“为政以德”的政治智慧及内在逻辑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历史发展新的坐标点,只有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准确判断大势、应对各种挑战,科学回答“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金满楼】中正平和、合理和谐:《中庸》与“中庸之道”

说起“中庸之道”,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无原则的“和稀泥”、一味地做“老好人”、简单机械的“折中主义”。尤其近代以来,儒学被认为阻碍了中国的进步,所谓“中庸之道”也都在批判范围之内。那么,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廖名春】《周易》探索:作者及其所记录的周人故事

《周易》为群经之首,但其创作时代和作者,近代以来,却颇有争议。我以为,从早期文献的记载和《周易》卦爻辞本身或许能找到答案,是为本次讲座的缘起。

【吴耀明】革故鼎新: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革故鼎新”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它作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已经注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基因里,融合到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进程中。“革故鼎新”出自《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与“鼎”分别是六十四卦中相邻的两个卦,二者卦形相反,彼此互为综卦,“革”是去旧,“鼎”是更新。

【熊建】《论语》:“子曰”的前世今生

在古代,《论语》是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书。从西汉开始,儿童念书先读识字课本,然后就开始摇头晃脑背《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刘冬颖】《诗经》——古代女子立德修身的必读书

古代中国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没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除了“女四书”等女德读物,社会不倡导女性阅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历朝历代,《诗经》都是女性的必读书目,这不仅说明《诗经》是中国经典中社会普及面最广的一部作品,更体现了古人对《诗经》这部经典的认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不仅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篇之作···

【刘成敏】汉赋的生成和体性

赋体文学在中国古典文苑中颇为特异且十分重要。说其特异,最集中地体现在赋体极难被界定。清代王之绩《铁立文起》云“赋之为物,非诗非文”,当代有观点既称赋“非诗非文”,又谓之“亦诗亦文”“半诗半文”。

【卫垒垒】比兴:一以贯之的传统诗学

中国诗学有几个主要范畴,如比兴、物感、韵味、情景、意象、意境等。它们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是一以贯之的系统。从比兴范畴出发,或可将几个范畴贯穿起来。

【许春华】孔子诗学世界的中国智慧

“诗”作为经典文献,春秋晚期以“《诗》三百”的形态进入了孔子、墨子等先秦诸子的思想视野。除孔子儒学之外,《墨子·公孟》亦载:“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但墨子仅仅是引诗10余条,而孔子不仅引诗,而且与弟子教(学)诗、用诗、论诗,这些构成了孔子诗学世界的方方面面。

【彭锋】文化建设的第四种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

【李萍】新时代呼唤诗性的文学批评

文学是一种对人的世界的心灵观照,因其更注重心灵体验而体现出独特的诗性之美。然而,近年来文学批评的技术化与匠气化色彩愈来愈浓,文学研究的知识考古学、社会学色彩蔚然成风,而文学之所以成其为文学的诗性光晕却日渐淡漠。将文学视为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档案资料,做考据式研究和逻辑性推理,似乎成为一种研究风尚,使文学在史料事···

【罗嘉羽】任人唯贤: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政治传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

【刘余莉 申静思】民为邦本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民为邦本”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原写作“民惟邦本”,出自《尚书·五子之歌》。书中记载,禹的孙子、启的儿子太康,身居帝位却不务朝政,放纵情欲没有节制,百姓对他非常怨恨,但他却不知反省。有一次他到洛水之南打猎,打了百余天都不回都城,国民怨声载道。有穷国的国王(即后羿)把太康拦在了黄河岸边,不让他回国。

【白显鹏】《诗经》束薪与上古婚俗

“束薪”一词见于《诗经》中的《唐风·绸缪》《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等篇,古今学者们一般都把它理解为“成捆的草”。在解释《唐风·绸缪》第一句“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一句时,《毛传》曰:“兴也。三星,参也。在天,谓始见东方也。男女待礼而成,若薪刍待人事而后束也。三星在天,可以嫁娶矣。”

【郑学富】是人也?斯人也? ——《开成石经》有碑刻

最近关于《孟子》中是“天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引起众多网友的热议。西安碑林博物馆镇馆之宝《开成石经》清晰地镌刻着“是人”。《开成石经》刻于唐朝,而《孟子》一篇是清康熙朝补刻上的。这至少说明在明清之际应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张立敏】漫谈“斯人”的出现

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知识或内容,大家习以为常,可是细究起来却让人大吃一惊。《孟子·告子下》中有一段文字,讲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哲理,入选义务教育教材和大学文科古文阅读教材,并且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背经典。

【陶立璠】古籍中的成人礼

成人礼,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曾实行过,至今仍在民间普遍流行。它是一个人生理发育成熟时所举行的仪礼,同时也是人生生命价值观的最重要体现。人的一生中,生命价值观体现在许多方面。婴儿的诞生礼,是指一个人降生时相伴随的仪礼。中国传统习俗中婴儿诞生时的洗三、满月、百日、抓周等,就具有赋予一个人生命,并祝其健康成长的意义

【赵燕姣】解 “霍”

上古时期万邦林立,至西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各诸侯国散落于王朝的四面八方布履星罗,“霍”即其中之一。对“霍”历史延革的考证,不仅缕清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霍”之源起与流变,而且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乃至大一统王朝之崛起等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