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林】中华文明生发初期的数思维及哲学建构

从“结绳记数”到“书契刻数”,从“文字记数”到“算筹记数”,远古先民的数思维逐渐从形象走向抽象,逐渐从符号走向逻辑。数思维是古代先民从数与数度之维认知天地万物的一种思维范式,其中贯穿着认识论、宇宙论和价值论的理论路向与历史逻辑。宇宙无穷,盈虚有数。数是超越的、理念的,又是具体的、量化的;从数绎出数目,数与数目成为远古···

【孙国柱】勾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 ——读楼宇烈《中国的智慧》有感

何谓中国智慧?这是一个颇难回答的问题。虽然已经有诸多哲人进行了精彩的论述,比如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就认为中国哲学具有“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的特色,这样的论述对于认识中国的智慧是大有裨益的。但是,“何谓中国智慧”这样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继续阐释的巨大空间。

【马爱菊】官学下移与君子“文质彬彬”

先秦儒家的君子理念并非凭空产生,其渊源有自。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官学下移是推进先秦儒家君子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目前研究状况而言,学界对官学、私学关系下的君子观念如何发展这一问题并未足够重视。实则二者紧密相关,私学并没有完全抛弃官学的教育理念、目的和方式,“君子”是联结二者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

【郭晓东】悌德:传统与现代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悌德与孝道往往相提并论,被认为是一个人最为基本的德行。关于孝道的重要性,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能理解与认同。在中国人看来,爱、敬自己的父母,既是出于人的天性,也是一个人所当然应该做的。

【庄锡华】《论语》说老

进入老龄化时代涉老话题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尊老、养老已成社会共识,相比之下,对老的品性、老的需要、老有所为等问题关注度较低。事有不明问道于智,两千多年前孔子对老就有许多思考,尊老、崇孝之外,《论语》中有好几条关于“老了如何”的解说,那就让我们看看这位古代智者当时表达的意思,能给今日人们的相关思考及应对贡献多少伦···

【颜峻】经典教育先做“减法”,才有“加法” ——以《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为例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同年8月,《人民日报》刊发《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提出“国学的再次兴起,是新时期文化繁荣的一个标志”,并呼唤名家的出现。

【李文娟】君子离圣人差几步 ——浅谈安乐哲对“君子”的译注

在《论语》中,存在一系列有关儒家人格的词汇,如“圣人”“仁者”“君子”“贤人”“成人”“善人”“士”等,学界惯于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或等级,几种划分都将圣人看作儒家的最高人格,也一致认为“君子”离“圣人”还差两步。与之不同,安乐哲认为“君子”离“圣人”仅有一步之遥。他的理由是,君子与仁者一样都具有政治和道德的双重含义,两者可以互相···

【陈嘉许】干支本义一说

古人使用干支纪年月日时,天干就表达了天地之间阴阳五行按照木→火→土→金→水→木→……顺序的循环主导,地支则体现了该天干所处的时空定位,或者说该天干赖以施展的平台情况(此时易学术语称为受生、得地,或受制、不得地,等等)。从而,干支纪时的方法不是随便安排的,而是一套精妙、成熟的理论体系的产物。

【田飞龙】两岸完全统一开启台湾和平发展新纪元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台湾与大陆之间同文同种,血脉相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属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是「两岸一家亲」、「两岸同属一中」、两岸完全统一与民族复兴的强大历史基础和共识来源,是任何台独分裂主义和外部干预主义无法真正对抗和隔断的。

【夏静】刘勰的“三代”情结

“三代”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卫灵公》“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是指夏、商、西周,秦以后也开始包括东周,并且一直沿用下来。“三代”所创造的高度文化成就受到了处于思想交锋中先秦诸子的追捧。

【宁登国】从清华简《系年》看《春秋》“始隐”问题

儒家慎始。经书开篇,大都寓意颇深,统摄全篇,如《诗》之《关雎》、《书》之《尧典》、《易》之《乾》《坤》。至于《春秋》为何自鲁隐公开始,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11年,清华简《系年》的公布,为解开这一谜题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和新的视角。《春秋》始于隐公,实是源自西周末期“二王并立”开启春秋各国乱局,霸权迭兴,孔子···

【刘金祥】中华文化中的“以黄为尊”传统

色彩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颜色观念本质上是一个从属文化观念,不同色彩代表和诠释着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意蕴。在悠久绵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黄、青、白、赤、黑是五种正色,而黄色排在五色首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将黄色奉为至尊色彩的深厚传统,黄色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而且在中国传···

【田柳】梁启超《论公德》的“即中即西”特质

近代西方文明的强势入侵,不仅在器物和制度层面对中国社会造成巨大冲击,事实上两个文明的碰撞对中国思想观念造成的影响更为复杂。梁启超的《论公德》恰是这一复杂时代下的产物。樊浩指出,梁启超的伦理思想是“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说“不中不西”可能不太准确,毕竟梁启超的伦理主张不是超脱中西而独立一派;但“即中即西”···

【姚海涛】孔孟荀的忧乐观

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人文化的,以成人为终极目的。忧与乐是人的两种对立情愫,如何调适使之上遂下达、通贯于人伦日用,推展应用于政治社群,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一直关注的重点课题。

【陈嘉许】关于《洪范》五行的一点解读

五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范畴,《尚书·洪范》被认为是最早明确涉及五行的文献。本文不揣浅陋,试图在前贤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有关文本及其意义,聊备一说。

【陈仁仁】岳麓书院大门联解义

据统计,我国历史上存在过大大小小书院七八千所,其中著名者有所谓四大书院之说。尽管“四大”之所指说法不一,但岳麓书院总能名列其中,足见其在古代书院中的地位。而古代著名书院中,只有岳麓书院成为现代大学——湖南大学,继续发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功能,故有千年学府美誉。

【祝浩涵】朱熹的经典意识

重视经典,以经典注释来表达思想是中华传统学术的显著特点。朱熹对中国传统学术影响深远,其经典意识既鲜明体现了中华传统学术的这一特点,同时又深刻参与了传统学术话语的发展与塑造。探究朱熹的经典意识,对加深中国传统学术发展脉络、话语体系、自身关怀的哲学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曹树明】《中庸》两称“仲尼”考释

传为子思之作的《中庸》,在朱熹所订第二章和第三十章,两次直呼“仲尼”。这一现象吸引了古今中外许多学者的关注。

【许石林】有人问:怎么看陈丹青、王朔等等名人骂孔孟儒家?

陈丹青、王朔等嘴上骂儒,但他们为人却不失朴素的正直,其实怀有儒心儒德而不自知,也就是说,陈丹青和王硕身上的“含儒量”不低。这一点,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也说不清。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王杰】明代的“居官七要”说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繁荣的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对百姓疾苦有着刻骨铭心的经历,对贪官污吏更是深恶痛绝。居官要清,为民造福,体现在“居官七要”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