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极具特色的一种制度,对文化发展关系甚巨,并且影响到东亚、东南亚的不少国家。凡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高度关注书院在文化传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日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二级教授、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邓洪波主编的“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由海天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
中道文化之所以最伟大,是因为中道文化能造就最伟大的人物、最伟大的政治、最伟大的文明和最伟大的民族。圣贤就是最伟大的人物,王道就是最伟大的政治,中华文明就是最伟大的文明,中华民族就是最伟大的民族。
孟荀太极图,善恶一丹炉。价值概念转,宏大两轱辘。仁义自何起,解说赛醍醐。本有与作见,孟荀别两途。性有礼义否,有无自分殊。
2021年8月7下午,第三期“洙泗书院·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八佾》通讲如期进行。为配合疫情防控,本次读书会采取线上模式。读书会由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中心副主任、洙泗书院院长助理宋立林教授担任主讲,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杨朝明先生应邀出席,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孔子研究···
本书分序曲、正篇和尾声。序曲主要聚焦于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的知识观念分析以及马一浮的“六艺论”;正篇以列于马一浮“群经通类”中的经学著作,即啖助新《春秋》学、胡瑗《洪范口义》、程颐《周易程氏传》与王宗传《童溪易传》、敖继公《仪礼集说》、李光地《诗所》、黄道周《孝经集传》、朱熹《论孟精义》为核心,讨论理学如何从经学中···
我自1984年从北大哲学系读研究生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当时杂志社主张“编研结合”,即编辑人员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也要从事相关的专业研究。这很符合我到杂志社工作时的初衷,我曾说:我是以编辑工作为“公职”,不敢懈怠;以中国哲学研究为“天职”,绝不放弃。以前在读《黑格尔传》时,记得他曾···
《保训》引人注目,在于其“中”字;引起争议,也在于其“中”字。关于《保训》的“中”,学界的意见已有十余种之多,且不时有新说涌现,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但沈淀下来,真正有影响的不外中道说、地中说、诉讼文书说、旗旗说、民众说和军队说等几种。笔者认真阅读了学者的有关论述,感到要读懂《保训》,读懂《保训》的“中”,以下几···
各位同道,下午好!通讲《八佾》篇之后,我想大家一定对这一篇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就像刚才的提问与交流所体现出来的,大家对《论语》的了解与认识可能不太一样,实际上,我们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这就是经典的“常读常新”。每一次读《论语》,我们都能体会出来一点,这就是看起来其中的每一章说的都是具体问题,但当我们把各章连篇···
各位,下午好!今天我们讲读《论语》的《为政》篇。如果我们把第一篇看成全书的绪言或总括,是从总体上讲修身做人问题,那么就像《左传》所说“学而后从政”所隐喻的,第二篇《为政》的地位也就凸显出来。《为政》篇开宗明义,说“为政以德”,而孔子之学正是“成之以文德”的学问,实际上,《为政》篇第一章之后的各章,正是围绕如何“成德”···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心”不仅仅是生理学、医学上与个体生命紧密相连的重要器官,更具有一种道德的、认知的、本体的意义与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中,不仅儒家讲“心”,而且佛、道也谈“心”。在阳明心学盛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正本清源,来理解“心”与“心学”,探寻从孟子、管子、荀子到陆九渊、王阳明之间“心学”的诠释路径与多重意涵,···
中国哲学文献历经数千年文化积淀,是中国人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系统性、深层次的认识,也是中国智慧与人类生存之道的书写呈现,承载了中国人的知识、价值和方法论,凝聚着人际共在与合作的哲学理性。经过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清代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和近现代海内外汉学家的不断努力,中国哲学文献的西语翻译成为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的奎文阁,既是中国木结构建筑史上的代表之一,又因其作为曲阜孔庙的藏书楼,也就在事实上成为“圣道”的重要载体,使孔庙在文化上的象征意义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尽管奎文阁只是中国众多藏书楼中的一座,但其兴废变迁与孔氏家族···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理念。《论语》自形成、传播,至今已有2300多年,在千百年流传过程中,围绕《论语》的训诂、考据、校勘等,形成了浩如烟海的《论语》文献“家族”。为更好地整理《论语》文献,7月30日,《论语文献集成》发布会暨“论语文献研讨会”在山东曲阜举行。
孩子与君子都是赤子之心,然而同中有异。孩子的赤子之心是自然性的,会受到污染而变色;君子的赤子之心是文化性的,不受污染,永不蜕化。小节出入或难免,大节绝对不可夺。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虽整个国家吾往矣!
我认为礼学本来就具有这样一种面向。历代的礼学研究,首先包含了与礼相关的经学讨论——这是完全学术化的。但在历史上,这些学术讨论其实也和各个朝代的礼制实践之间密不可分。可以说,在思想和制度的交融间,礼学在历代形成了一个很有现实性的学术传统。礼学在历史上的学术演进,不仅包含了对“礼”的道理的不断思考,同时也涵盖了历代实···
贾疏:“王出迎牲之时,祝延尸向户外户牖之间,南面,后于是荐朝事八豆、八笾。王迎牲入庙,卿大夫赞币而从,牲丽于碑,王亲杀,大仆赞王牲事,取血以告杀,取毛以告纯,解而腥之为七体,荐于神坐讫,王以玉爵酌醴齐以献尸,后亦以玉爵酌醴齐以献尸。”
当下,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正成为风潮,《诗经》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浪漫,常令人神往。本文指出,《诗经》之于广大国人,往往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在中国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却不亚于《圣经》之于西方社会的那般重要。如《毛诗序》所述,“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从夫妇之道起,使人得以理解社会人伦···
日本关西大学教授、东西学术研究所所长吾妻重二先生是日本朱子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在“朱子家礼”领域成果卓著。2020年他的《朱子家礼宋本汇校》在中国出版,近期他又出版了《爱敬与仪章:东亚视域中的〈朱子家礼〉》,他在本书后记中说:“本书是首次在中国出版,在日本尚未出版。”礼学研究如今渐成热门,《上海书评》约请本书责编对吾妻···
1472年,王阳明诞生于余姚并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如今的故居内,“少年立志”、“龙场悟道”、“主政庐陵南赣”、“征战西南边疆”、“王学传播”等大量事迹的陈列,让我们感悟到:正是姚江王氏家族忠孝礼义、读书养性、淡泊明志之风的世代传承,促使王阳明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并终成其德行兼备的高尚情操和文治武功的一生伟业。
民以食为天,饮食乃头等大事。“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道尽了君子生活的雅和俗;而吃饭、品茗、饮酒,关乎人们的生活日常与交际层次,更兼有物质与精神双重文化属性,久而久之遂发展成为中国礼乐文明的重要内涵。古往今来,中国的饮食文化,既秉持中和之美、有礼有德,又于饮食之外、人情往来间、生活细微处,尽显君子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