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荀子》的注译本,作者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全文翻译、字词疏解,关键处还有义理辨析,是一部简明、好读的古典名著普及读物。
他的所思所想,广度、深度和高度,超乎想象,令人震撼,感人至深。在我心中,他是真正的英雄。当年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他们是顶天立地的一代,谷禹就是这一代的典范。
虽然中国的传统学问在20世纪是被分割性地纳入到现代学术的不同分支中,比如子学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经史与辞章之学成为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但从传统学问实现面向现代生活的自我更新和转化来看,这一“纳入”却是个非分割的整体历程,也就是说,文史哲是作为接替旧学问的新学术同时登场的。
早在七十多年前,南怀瑾先生才二十岁出头的时候,他在四川的一位患难知交钱吉先生就写了这样一首诗赠给他。这位知交可谓有眼力,善识人。如今,南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细数先生的功德,才发现,能概括他一生行谊的,就是关心苍生、关心文化两件大事。而南先生的关心苍生,更多的是关心其慧命,说到底,还是关心文化。
读《论语》,学做人”——纪念钱逊先生《论语》主题追思会讲活动于2019年10月19日上午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成功举办。
如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经学的思想资源,如何更为契合的理解古代经典与古典传统,已经成为经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有鉴于此,“经学传统与中国思想”工作坊旨在为各地经学研究者搭建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凝聚不同学科间的研究力量,共同挖掘和贡献有价值的经学议题,进一步增强经学研究的活力与影响力。
“以诗文证史”是指以诗词歌赋和笔记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史料来研究历史和书写历史。宋代以来的史家开始自觉地将诗文作为史料使用,形成了“以诗文证史”的史学传统。中国现代史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陈寅恪是其中最有成就的史家。
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桂祥主持揭牌仪式,并宣读了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关于命名“河南省德孝文化示范村的决定”。
梁漱溟先生以传统儒家的“孔颜之乐”为根基,凭借深刻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开启了现代儒家幸福观的哲学建构。其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开放性视野,鲜明的“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意识,为现代儒家幸福观的建构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框架。生活儒学的主旨转向,道德视域中对儒家精神的现代阐释,重新确立了“乐的生活”在儒学中的价值与地位。
孟子非常关注“言”的问题,认为“知言”与“养气”是成德的重要工夫。孟子站在儒家立场上,对同时代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分析。以往的研究较为关注这些论辩对手的学术派别,但更为恰当的方法是从这些言论错误的类型和原因入手。根据孟子“辟杨墨”所揭示的典型错误特征,可以进一步分析陈仲、许行、白圭、宋等其他论辩对手的言论问题。
老师,陕西省高陵县二年级学生赵泽华,每天早上6点先到父母的包子店,帮父母揉面、做包子约一个小时再去上学,已经一年多了,最近被评为全国“最美孝心少年”,您对此怎么看?
传统,不必区分“精华”与“糟粕”
在吾国漫长历史中,不仅有渔樵浮游于江渚之上,作局外人,惯看风月春秋与历史春秋;还有耕读者,作局内人,耕耘于水土春秋与义理春秋。我们不仅应知晓诸葛孔明曾经躬耕于南阳,更应回顾先秦有关躬稼与天下的稼圃问答,这正是切入耕读意象并由此探求华夏精神气质的一种尝试。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西历2019年9月28日上午,为纪念孔子诞辰二五七零年,四海孔子书院礼乐祭孔典礼在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景观广场隆重举行。
10月19日,儒家思想的文化自信与现代传播工作坊在孟子书院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是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杨海文先生和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孔德立先生发起,由孟子研究院主办。
不经意地刷新闻客户端,发现湘西女教师和“环保少女”两人同时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感觉特别古怪,真是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2019年10月12日上午8:30,汶源书院明伦堂内,泉城儒学会讲·全国儒学名家汶源书院论语会讲第四讲隆重开讲。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适逢“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70周年。10月18日上午,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隆重举行本届国学文化节闭幕式暨祭孔大典。这座具有700多年历史,历经元明清三朝的皇家孔庙红毯铺道,黄菊漫地,黄绸围栏,一派庄严神圣的景象。
黄宗羲在其名著《明儒学案》《孟子师说》中提出了一条独特的明代哲学发展脉络,亦即心学的气学视野建构。黄宗羲由此建立以“理为气之理”与“事的本体工夫论”为主要内容的气学形上学,使得作为知识学的经史之学顺理成章地成为性理之学开展的一部分,展现出逸出传统理学思想藩篱的新意义。
中法合拍纪录片《论语导读》开机仪式21日在法国巴黎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