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孔子诞辰2570年,为表崇敬之意与展现“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的儒家之风,在祭孔大典中,敬献南宋太学释奠礼。情景剧还原了祭祀礼仪,在展现孔庙历史风采的基础上,让现代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大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去继承祭孔的传统活动,去发扬华夏儿女的虔诚之心、表示尊师重教的发展决心。位于中国最南端的三亚学院儒家活动组织——落笔书院,于己亥年八月三十日(西元2019年9月28日)在落笔广场举行了一场小型祭孔活动,以光儒师遗诲。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恰逢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圣诞2570周年和正定文庙释奠礼恢复举办15周年。9月28日上午九时,随着钟鼓齐鸣阵阵雅乐的响起,“全球祭孔——纪念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圣诞2570周年河北省己亥秋期释奠礼”在正定文庙隆重举办。
榉溪是婺州南宗的所在地,北宋末年,孔子第47代孙孔若钧与儿子孔端躬随高宗南渡,在榉溪繁衍生息。经过近900年繁衍生息,全村已有396户1398人,95%以上都为孔姓,是全国唯一的原生态孔氏后裔聚居村、江南孔氏后裔最大聚居地,由该村迁移到周边县市的孔氏后裔达2万多人。
正值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迎来了孔子2570周年诞辰。今天省、市、区领导、嘉宾和劳动模范、各界代表300多人齐聚秦州文庙参加2019(已亥)年祭祀孔子典礼。
在全球祭孔活动隆重举行的时刻,有志于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学师相聚在位于南岸区涂山镇福民社区的论语公园,举行庄重的祭孔暨社区书院成师礼仪式。南岸区十佳社区教育志愿者张胜伟担任司仪。礼乐齐备,礼仪第一——献礼。主祭人廖晓义恭身站立,代表学师队伍向先圣行三拜之礼,然后恭敬献香。随后,从祭人、南岸区涂山镇福民社区公益站···
佳木斯市国学学会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纪念孔子诞辰2570年,于27日上午9时,在佳木斯市外滩公园杏坛孔子像前,举办了“诵读经典,歌唱祖国”纪念活动。
岁在丙申,时值孔子2567年诞辰。文忠旅次虎牢荥阳,恭祭顶天立地之至圣先师暨儒林历代神圣精英
9时06分,主祭人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国贤,陪祭人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钱伟刚,孔子七十六代嫡长孙孔令立,浙江担当作为好干部代表潘志强、姜水土,学生代表衢州市实验学校的刘恬昕、郜子轩,主参祭区晋位。
祭孔大典自开展以来,在推动国学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已成为岳麓书院“习礼育人”的重要方式,也是岳麓书院举办的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武汉大学国学院向来有举行释菜礼的传统,而2018级国学班对此次释菜礼活动极为重视,从九月初开始,他们就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和准备。一次次的排练,物资的筹备,对祭祀流程的商讨,同学们对祭祀礼节乃至背后的含义愈发了解。礼器、牌位、动作、流程,每一项同学们都细心商讨、尽心求证,力求符合古礼、尽善尽美。
如笋成竹,似蝶破蛹,为学庠序,求知书卷……”自2015年起,以挖掘、整理、恢复古代邹鲁地区礼乐文化为使命的邹鲁礼乐团便开始了他们的传统文化传播之旅,他们的脚步遍布国内外,所到之处,带给大众的是源自礼和乐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令人惊叹……
民国二十五年(即西元1936年),唐文治在无锡国专为学生讲《孝经》,将此讲义编成《孝经救世编》,因为自觉“惟因为初学讲解,随讲随编,如朱子所谓急迫之意多,沉潜之味少”,遂将此编寄给隐居苏州的逊清遗老、唐氏旧交曹元弼以求正,曹元弼的复信中,对此书的评价有云:“凡立教,有为万世者,有救一时者。君之书,殆救一时者也。”
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一位官员上书皇帝请求还乡。皇帝召见他,问道:“以前有位浙江按察使,任满后回去,行李仅一竹筐,那个人就是你吧?”官员顿首称是并致谢。皇帝赐金以示嘉奖,准他返乡养病。这位全部家当只有一竹筐东西的官员,便是以“清操闻天下”的轩輗。清代小孩子的启蒙读物《龙文鞭影》中有这么一句“三爵刘表,一簏轩輗”···
中国古代廉洁思想博大精深,体量丰富,不仅存在于官方典籍之中,也广泛存在于乡规民约和私人著述之内。我国第一部成文乡约《吕氏乡约》,就通篇蕴含着廉洁思想。
《春秋》的作者相传是孔子,关于孔子的作品也有不少,但如果请孔子本人推荐最能代表他思想的著作,他很有可能会推荐《春秋》。孔子说自己“志在《春秋》”,其中表达的微言大义,彰显其正名守分的政治主张。
自西周时期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天地为人与万物的父母,以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这一思想模式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然观,也是儒家学说的人性论、人生观、社会观以及道德修养工夫论等的基础。因为人禀受了“天地之中”或“五行之秀气”,所以人为万物之灵,人之“性善”的思想也滥觞于其中。
汉代大儒董仲舒审时度势,提出了“天人三策”理论,这种理论的背后,反映的是董仲舒所秉持的“天”“君”“儒”三角关系哲学。
《新经学》第4辑
自二零一四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今天,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去年成都的双创指数位列全国第四,全市专利申请超过十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