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黄金周快到了,给你规划一条穿越到宋朝旅游的路线

如果你穿越到宋朝旅行,四川的确是最值得一游的地方之一,特别是成都。大家都知道,成都人讲求生活之闲适,喜宴游玩乐。这种风气由来已久,元代《岁华纪丽谱》载,“(宋时)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别的地方,旅游潮通常都是季节性,惟成都人一年四季都在找理由出门游玩。在这么会玩的地方旅行,肯定很有趣。

【付林鹏】《乐纬》与汉代儒家乐政论的学理架构

在汉代的“七经纬”中,《乐纬》是比较特殊的一种。不同于其他“六纬”皆有经书作为依傍,《乐纬》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乐记》为阐释基础的。可以说,《乐纬》继承了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理论,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作为其讨论的中心。但不同于早期的儒家乐论,《乐纬》强化了圣王受命与制礼作乐的关联,解释了五声与五政比附模式的内在···

【林乐昌】论董仲舒与张载的天人之学

西汉董仲舒与北宋张载是各自时代的儒学代言人。在儒学史上,西汉董仲舒最早提出系统的天人之学,而北宋张载则第一次使用“天人合一”这四个字,将其作为一个思想命题明确地提了出来,并建构了“天人合一”的理学体系。

【杨朝明】董仲舒与中国“文”化——王充“孔子之文在仲舒”说诠说

在对于董仲舒的历史文化地位的评述中,以王充《论衡》所言“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最为确切精妙。

“北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

中国地域广袤,南北之间文化差异极大,孔子在《中庸》里强调了“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的不同特点。刘师培的《南北学派不同论》,梁启超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都详尽总结了北学精神与南学精神的差异。近日,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北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对“北学”的含义与当代价值进行了研讨,对河···

近二十年“荀学的复兴”与《荀子》思想研究的四种困境主题讲座在山东大学举行

9月14日晚,由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共同主办的“儒家文明论坛(第六十二期)”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1916举行。本场讲座题为“近二十年‘荀学的复兴’与《荀子》思想研究的四种困境”,由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佐藤将之主讲,儒学高等研究院西山尚志副教授主持。儒学高等研究院院翟奎凤教授、山东省社会···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举行“礼润童心 慧悦人生”开笔礼活动

17日,“礼润童心慧悦人生”开笔礼活动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城北小学操场举行。一年级新生和新生家长们接受了一场既传统又富于新意的开笔启蒙教育。

【讣闻】叶选平先生逝世

叶选平先生长期关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曾经担任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荣誉会长,并担任孔子研究院名誉院长,为儒学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研究、普及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定文庙己亥秋期释奠即将举行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之际,我们也迎来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圣诞2570周年暨正定文庙释奠礼恢复举办15周年纪念年。

【谢晶】古今之间的清律盗毁神物——神明崇拜、伦常秩序与宗教自由

宗教在我国传统时代通常能享有一种“消极的”自由,而欧西因历史上宗教颇为不自由,故作为回应,近代以后逐渐形成一种相对“积极的”的宗教自由制度。我国有关神物的规则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继受来了欧西的这类体现“积极的”的宗教自由的规则,而放弃了传统的模式。这类规则对我国而言可能并非较好的选择。

【吴钩】宋仁宗的爱情:欲采苹花不自由

我们都以为,古人是没有择偶自由的,因为婚姻大事,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宋朝的准新郎,还是有婚姻自主权利,因为按宋朝礼俗,两家议亲之后,有一个相亲的环节:男女对象可以先见个面,如果双方不合意,便停止说亲。换句话说,因为有了相亲环节,年轻人对自己的婚事取得一定的自主权,并非全然由家长说了算。

【陈侃理】如何阅读儒经义疏——李霖著《宋本群经义疏的编校与刊印》读后

读儒家经典的人多,读过义疏的就少了。今人看到群经义疏,多半把它们当作是经书的详细注脚。但经学史专家李霖会告诉你,不对,那是刻本造成的错觉。

【刘爱敏】孔子何以传五行思想于子游

《荀子·非十二子》明确指出子思、孟子的五行思想来自孔子和子游,这说明子游是孔子和思孟之间五行思想传承的中间环节。

春耕园第二届经学论坛邀请

春耕园第二届经学论坛暨《春秋》《孟子》研讨会,兹定于己亥仲秋(10月2日、3日)召开。诚愿有志于经学之同道,友声相和,讲论切磋,共襄盛举。

【谢晶】儒法之间的刑罚根据论:清律窃盗罚则的古今中西之维

来自西方的现代刑法学有关刑罚根据的理论主要有报应刑论、预防刑论与并合主义三种。对我国传统时代法制影响最为深刻的儒法两家也对相关问题有所探讨,并均可被基本归入“并合主义”一派,亦即同时认可刑罚的报应、威慑与教育矫正的作用,承认刑罚乃对罪行之报应,将预防犯罪作为刑罚的目的。

【王琦 朱汉民】以道学建构帝学——朱熹诠释《大学》的另一种理路

中国传统的“帝王之学”主要是研究如何掌控权力、驾驭臣民、富国强兵的学问。宋儒希望建立道学化的帝王之学,实现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朱熹通过对什么不是帝王之学的辨析,确立了以《大学》为核心的儒家正学引导帝王的经典体系与理论框架,并通过理学思想的运用,回答了帝王为什么学,如何学以明理而正君心立纲纪等系列问题,推动了···

【田飞龙】国家何在:香港青年的身份危机

香港反修例运动始终高位徘徊,折射出香港青年人国家认同的深度危机,同时也是其回归身份与意义体系的重构性危机。政治认同的本质是对所处国家基本体制与政治价值的认同。

东林书院全面恢复释奠礼——体现“尊师重道”的中国传统仪式

2019年9月15日,农历己亥年八月十七日。无锡东林书院举行了体现“尊师重道”的中国传统仪式——释奠礼,喜迎建国70周年大庆。

彭林著《〈周礼〉史话》出版暨自序

《周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书,是一部通过官制体系展示治国理想的皇皇大典,体例独特,结构奇巧,体大思精,宏纤毕贯,堪称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作。本书作者从《周礼》成书谈起,分《周官》与周代官政之法、《周官》面世、官制体系、理想国典制、治国思想、注疏与版本、历代研究述要、关于《冬官》与《考工记》、《周礼》的社会影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