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周易》中的变革思想

《周易》中包含了丰富的变革思维,它主张世界本质上是不断变化的,人必须通晓世界的变化,才能认识世界;人不仅要认识这个变化的世界,还要推动变化的过程,成就这个世界的变化。人必须与世界的变化相配合,形成自觉的变化观,才能更深地理解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人的历史实践,既有损益的渐变,也有剧变式的革命,而人类大部分的活···

林乾 著《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讲曾国藩家训》出版暨自序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不仅体现在经史子集的文本层面,更浸润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伦理准则当中,其中家族文化和家训传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曾国藩为首的曾氏家族堪称代表,曾氏家族百年来人才辈出,优秀的家族文化、家风家训也袍泽乡里,起到文化表率的作用。

【林乾】曾国藩家教之法

近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专家林乾做客北大博雅讲坛、新华大讲堂,围绕曾国藩家训中有关“劝学”的方法,为我们分享了曾国藩指导子女读书的“看读写作”等多个面向,对今天具有颇多启示。以下讲座内容摘编自现场录音整理稿,经主办方以及林乾教授本人校核并授权发布。

【伍龙】儒学视域中“人”的温情与关怀——论杨国荣教授儒学研究的特点

杨国荣教授的哲学研究始终与“人”的问题密切相关。秉承着“史思相宜”的治学路径,杨教授深入借鉴并阐发了儒家思想中与之相关的理论资源,一方面对一些概念予以创造性的转化,呈现“接着讲”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将其置于中西哲学的视域中,凸显其特质。

【李若晖】经典诠释视角下曾元对曾子孝论之调整

中国社会中是不允许无距离的存在的,因为无距离就代表着无关系,在中国以关系为本位的社会中,无关系意味着社会关系的坍塌。子对于父兼敬爱,对于母是有爱无敬。曾元的父子一体,取消了敬,并没有取消父的位置。对父不敬,意味着对父母乃是以爱为联结,以事母之道事父,整个家庭便成了以爱为联结。在整个社会中,取消了“敬”,于是敬所···

【李辉】研味文辞 绎求诗志 ——牛运震《诗志》的解《诗》路径

明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时代思想与文学思潮的变迁,加之科举制艺的需求,《诗经》的文学品评开始蔚然成风,涌现出一大批从文学角度解读《诗经》的著作,如孙矿的《批评诗经》、戴君恩的《读风臆评》、钟惺的《批点诗经》、徐光启的《诗经六帖》等。清代牛运震(1706—1759)的《诗志》就是其中颇具分量的一部。《诗志》原为牛运震手批李···

【常樯】谷牧与中国孔子基金会

文革以后,谷牧欣然担任中国大陆成立最早的儒学组织——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名誉会长。在他的悉心关怀和亲自指导下,孔子基金会率先扛起在中国复振儒家文化的大旗。依托孔子基金会,“三孔”文物保护、儒家文化研究与普及、曲阜名城建设、国际儒学交流等事业逐渐走出文革阴霾,步入正轨。历史地看,谷牧堪为孔子基金会乃至文革后中国儒学研究···

【吴钩】游颐和园,想起了北宋东京的金明池

去年夏天,我出差北京,顺道去游了一天颐和园。大家知道,颐和园过去是清王朝的皇家园林,1928年才成为国家公园。我游颐和园,倒不是被那里的湖光山色与皇家建筑所吸引,而是想亲身感受一下昔日皇家园林变成城市公园的历史感,体验一下一个平头百姓置身于昔日皇家林苑的感觉。

【吴钩】唐宋圣旨与明清圣旨有什么不同?

唐宋圣旨与明清圣旨有什么不同?从圣旨的文书格式来看,唐宋圣旨与明清圣旨的差异非常大,不少编写古装电视剧的编剧朋友不了解这些差异,往往会将唐宋时期的圣旨写成了明清圣旨的格式。那么唐宋圣旨与明清圣旨的文本格式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吴钩】宋朝人过中秋,不仅是吃月饼

中秋赏月的风俗古已有之,我们从唐诗中就可以找到不少吟咏中秋的诗句,大概因为秋高气爽,正是最适合赏月的季节。不过,宋代之前,中秋只是表示节气,并没有固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而且尚不是一个节日。宋朝时,政府才“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成为一个节日,始于宋代。

【专访】新加坡知名学者陈荣照先生:儒学研究的现代意义

新加坡知名学者陈荣照先生,结合当前社会状况,就儒学研究的现代意义接受了《孔子文化》季刊的采访,其间关涉普世伦理、法制建设、儒学传播等话题。因陈先生多以海外学者的视角观察儒学,故见解独到而深刻,对我们启迪颇多。现将访谈转发于此,与读者分享。

【涂秀虹】杨方:刚正其人,清简其诗

杨方,字子直,号澹轩,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人,约生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卒于嘉定四年(1211)。隆兴元年(1163)进士。杨方一生之中大部分时间生活于客家地区,其个性有着客家文化的印痕,而其道学和诗学修养,又对客家理学文化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文珍】儒家何以重修身

修身,就是修德,指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人格上的自我完善。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老百姓,都要把修身作为为人处世的基础与根本。修身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其内涵是通过陶冶、锻炼自身的道德品质不断完善自我、实现理想人格,进而影响他人、奉献社会。

【阿德里安·克鲁兹】马克思主义与佛教

无论你坐在菩提树下还是站在工人中间,人生就是一片苦海。但是,这两大学派的救赎方法有何相同之处呢?

【谢晶】儒家的“连坐” ——清律“家人共盗”的法文化阐释

礼乐源自人心人性、顺应人心人性,能在较大程度上发挥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效用。历代王朝在将这一理念转化为法律制度并运用于实践之中时,片面强调百姓中家长的责任,忽略“为民父母”的统治者所应同样负有的(甚至更大的)责任,反映出专制君主推诿自身责任的自私心理。

【陈畅】良知与恕道 ——心学伦理的内在张力及其克服

心学是一种复杂多元多样的思想体系,心学内部诸种思想形态的演变均与社会政治实践密切相关。明代心学家以陈白沙和王阳明为代表,建构了恕道的两种形态:因应万物变化、一体地予以包容接纳的“平等”形态,与以情为核心建构富有情谊的公共社会的“差等”形态。这两种形态在阳明学派学术中以内在张力的形式存在。黄宗羲对感应与恕道的诠释克···

【任剑涛】孟荀之外的第三条儒学进路

现代儒学的突破并不在综合孟荀,而在承续董仲舒进路。这种承续,自然也不在仅仅专注政治操作的董仲舒公羊学,而在儒家学理与儒家政治的内在综合:既在理论上综合诸家之长而成就通纳百家的儒学思想体系,又在实践上保有原则地切入现实政治运作,从而将儒学的理论雄心与政治志向熔冶一炉,让先秦发源的其他各家之后继者难以望其项背。

【任蜜林】谶纬与古文经学关系之再检讨——以刘歆为中心

从思想内容来看,谶纬与今文经学关系更为密切,而其与古文经学的关系则给人以相互敌对的印象。其实,谶纬与古文经学的关系非常复杂。在东汉之前,古文经师对于谶纬基本上持赞同态度,在思想上还影响了谶纬,如刘歆的很多思想在谶纬中都有体现。王莽一方面利用“符命”和谶纬为自己篡夺政权积极制造舆论,另一方面在政治改制上则主要依靠···

【沈顺福】顺观与逆观:论王夫之观察世界的两种方法

王夫之提出了两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即思辨的顺观和经验的逆观。顺观以理为起点,然后有气与质,这是思辨的思路;逆观以经验为起点,通过志意通达天理,即由质、气而达性,这是经验的路径。按照这双重思维模式,传统的体用论便转换为相为体用。按照逆观模型,气质生生是本源,性自然随之而产生,这即性日生日成说。顺观和逆观是我们理解···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