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某活动上,名人云集,后半段即兴表演节目,京津某大名家上台秀其方言哏儿,啰嗦无趣,台下反应平淡,而其人津津于其所在地区市井俚痞之语博众人之一燦,十分勉强,几陷尴尬。
儒家十分推崇君子人格,儒学也可以归结为君子之学。但在何为儒家的“君子”这个问题上,学界一直存有争议。
在《新民说》中,梁启超基于耶林式的法权观念批判旧伦理与旧道德,并以此建构新的社会伦理。但他并未因此而完全否定了旧伦理与旧道德,而是基于新的权利义务观念对旧伦理进行规范性重构,将旧道德淬厉为新道德。
本书通过梳理和分析先秦典籍中的引《诗》(《诗经》)情况,对《诗》的功能及其经典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书《西汉郊庙礼制与儒学》,曾获国科会九十八年「奖励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博士候选人撰写博士论文」补助,经作者改写出版。
本书为2015年8月在日本京都大学举办“经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林庆彰先生荣退纪念学术研讨会”之会后论文集,共收录论文七十八篇,研究主题涵盖十三项领域,论文内容多为学者卓有心得之作,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11月24日的区议会选举是香港政治的重要转折点,“泛民”取得了过半议席。这是香港理性精神进一步陷入迷惘的征兆。这是一次暴力氛围下的特殊时期的选举,其结果受到一定的扭曲,但大体上可以作为测试香港所谓“主流民意”的民调依据。
会议回顾中国哲学史研究已经走过的七十年里程,并展望未来,为要在多元一体格局中体现中国哲学的中华民族一体性,又要体现中国各民族的多元性,“阐旧邦以辅新命”,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当今做民俗文化研究的通病是自己先往死里去,自己先把自己边缘化,所说所写,既不能上通经史之义,又不能下接生活之气。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一词涵义相对简单,一般不作他用,主要是指“国家”,专指中国之全部领土,具有地域、文化、政治、民族上的特定涵义。古代的“中国”一词,其涵义则较为复杂,且前后发展演变特性十分明显。
历代荀学史重要书目清单
兰州大学国学社第七届“大方杯”高校国学知识邀请赛今天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逸夫科学馆报告厅落下了帷幕。
「存有三态论」融摄儒、道、佛三教及西方宗教哲学,而以「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开显」与「存有的执定」三者为体系建构支柱,它重视在现代化(外王)的历程中重新调适公民正义与心性修养(内圣)的方法途径。一方面恰当的调适而上遂于「道」,另方面则具体而落实于「生活世界」之中,在「多元」中调理出「一统」。
儒家正义论的当代重建是儒家哲学现代转型进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热点,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理论形态是林安梧所建构的“公民儒学”与黄玉顺所建构的“中国正义论”。
三年多来,课题组以“因循古礼并融合时代元素”为原则,先后以传统成人礼为蓝本研拟出新成人礼、以释菜礼为基础研拟出开学/始业礼等两项新式儒礼。2018年9月21日,新开学礼在台北第一女子高中推出,受到广泛好评。课题组又结合大陆的现实情况,再经过一年多的修改损益,终于在大陆首次亮相。
在今中国文哲界,身体学、工夫论是显学,本体论、心性学亦是显学,新书迭出,新论纷见,不可不了解学习。
《乐记》是中国首部专论歌乐舞的乐论专著,系汉武帝时刘德与毛生等所作(公元前130年前)。西汉末年刘向校《乐记》得23篇,11篇于东汉马融时编为《礼记·乐记》,另西汉褚少孙采《乐记》补《史记·乐书》,余篇散佚。郑玄说“名曰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乐记》要义为何?“乐”字当作何解?
本书的重点不是要论证儒家伦理是一种美德伦理,而是要阐明古代儒家思想对当代美德伦理的发展所可能做出的贡献,包括帮助美德伦理克服其自身的缺陷,帮助美德伦理回应外来的批评,帮助美德伦理对哲学的其他领域做出其特有的贡献等。
史无前例的香港骚乱,将香港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充分暴露,而多维和香港01正是发起和长期呼吁关注这一导致骚乱产生根本原因的媒体。
王阳明的致良知工夫论,堪称传统儒家修身工夫的正法眼藏,也一直是现代学者论说不休的学术热点。陈立胜先生《入圣之机》一书,以阳明学“致良知工夫”“良知论”“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龙场悟道”等著名论题为焦点,从修身工夫的向度对阳明心学的内涵予以追本溯源,抽丝剥茧,疑义与析,以期领略致良知教的本地风光,管窥阳明学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