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思是中国哲学传统中的重要范畴,在中国儒家传统的致知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与“思”均是人获取“德性之知”以成德及塑造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从先秦至明清,儒家学人对“学”“思”及其关系均多有阐发。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王夫之在《四书训义》中明言:“致知之道有二,曰学曰思……二者不可偏废,必相资以为功。”他在深刻继承旧有···
传统儒家思想主张一切认知活动都有其身体基础,而身体深受社会文化价值所渗透,“身心一体”概念正是构成儒家身体哲学的重要支柱,儒家因此强调心性对肢体行为的节控作用。受其身体观影响,儒家认为“体”不只是形体的存在,故而强调一种身心的修养;“育”不仅是传授的过程,更是一种德性的培养。由此,先秦儒家在身体训练中注重心的主导作···
朱子“中和旧说”关于本体与工夫的见解经历了五层发展:一是学延平静坐求中而不得;二是自悟性体心用,学南轩省察识仁;三是因南轩“二物”之评,更以“一念已具体用”;四是定型“中和旧说”;五是因工夫无下手处,遂整体怀疑反思“旧说”。此五层见解有三大问题:一是无关“中和”本旨,故造成本体、工夫皆误;二是在本体上混两种体用而不知,故···
这是作者考察极权主义哲学家的著作和遗产的系列文章的第五篇。
具见黔学之渊源流变,虽可溯至东汉之尹珍或更早的盛览、舍人,但真正发出电闪雷呜般历史性影响,追随者前后相续不断,乃至能形成颇有声势号召力量的学术群体的,仍当首推王阳明及在其影响下迅速崛起的黔中王门学派。
昨天,2019年6月10日,己亥年端午节小长假后第一天上班,从中午到晚上下班回家的路上,有三个朋友代表其所在单位,向我不约而同地发出同一个要求:推荐文案。
有个成语“放饭流歠”,说的是为父母守孝三年,三年期间不能大口吃饭、大口喝汤,即守孝期间不能吃得没心没肺的,要神情端庄,端起饭碗就想起父母的恩德,别那么没文化、没教养。这当然是很高的要求,您不一定能做到,做不到,认同这个意思,就行了。那是不是三年以后,就可以大吃大喝了?别那么死心眼儿啊!三年以后,您就养成习惯了嘛···
在传统孝文化中,始见于敦煌遗书,由元代郭居敬编定的“二十四孝”,是极为流行的孝道典型。今天看来,其中涌泉、卧冰、哭竹、尝粪、恣蚊的迷信或自虐,局限都颇明显,郭巨埋儿的愚孝更遭到宋代林同与明人方孝孺、林俊、戴君恩、何塘、李默、李世雄、刁包,清人李光地、袁枚、洪亮吉直至“五四”时期鲁迅等人的质疑抨击。而民间影响最大的···
最近有学者在讨论中国为什么叫“中国”的问题。其实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嵩山的口号就是“天下之中”,中国早期的国家及文明集中出现在嵩山周边,包括景区内的王城岗遗址、阳城遗址,偃师的二里头遗址,郑州与偃师的商城遗址,以及洛阳的成周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所以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
汉末象数易学具有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特征,以郑玄的爻辰说、荀爽的乾升坤降说和虞翻的卦变说为典型;其推演包括两重逻辑:一重是从乾坤二卦到十二消息卦、再到六十四卦,另一重是乾坤二卦在一卦内部的推演。而卦爻象的逻辑推演又是卦气说的根本,后者只是前者落实到时空图式上的结果,这就形成了汉末易学以逻辑为纲,以方法(易例)为目···
中国人一向重视家庭建设,重视良好家风的培养与传承。作为家风的重要载体,家训历来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古代众多著名家训中,廉政文化是所强调的重要方面之一,至今仍值得学习和借鉴。
李老师以近年来的政治哲学研究热潮为背景,针对以往将“霸道”与“王道”截然对立,以“霸道”为“坏政治”的看法,提出“什么是‘霸道’”的问题,以期重新审视古典儒学对“霸道”的理解,反思“崇王黜霸”的观念对于近世以来中国思想和政治的影响。
“慈善文化会讲”作为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知行合一”的“行动性研究”,推动学界与业界创建、践行、传播“体用合一”的现代中华慈善。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特别是思想家们既有政治批判的传统、精神独立的传统,也有政治合作的传统。此外,还有文化保守的传统、文化变革的传统。而政治合作的传统、文化保守的传统以及文化变革的传统要实现,要由思想方案转化为现实社会的力量和具体现实,就必须得到政治家的理解和支持,双方协同,方能完成。
这是作者考察极权主义哲学家的著作和遗产的系列文章的第四篇。
大凡有人群之政治,则一定有公共权力的产生与运行,既有其实,则虽无其名亦可产生对它的认知与讨论,我们可称之为“公权观”。孟子之前,儒家也曾讨论过公共权力,如孔子云“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即是清晰地肯定作为公共权力内容之一的“礼乐征伐”是一个抽象体,不能为任何私人所···
基督教在中国的广泛存在已经是不争的社会事实,然而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文化之间的张力并没有因此而减弱。那种试图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基督教征服中国”和“中华归主”的想法理应成为基督教反省的过去。“基督教中国化”—使基督教真正融入中国文化、中华民族与中国社会才是基督教在华发展的必由之路。
宋朝的科举考试究竟是考些什么题目呢?
《中国哲学十五讲》选择中国古代十五位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对他们的哲学体系做了整体性的阐发和揭示。作者从每一位哲学家的根本问题出发,明确其概念内涵及问题的具体指涉,呈现出其思想展开的固有脉络和结构。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哲学家的思想路径的深入挖掘,以及对隐藏在基本哲学洞见背后的思考和论证过程的强调,对于我们今天···
蹭一下你姐林志玲的热度——看你们在朋友圈如丧考妣似地议论你姐林志玲嫁人的话题。想起了11年前的一组电影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