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中叶氏,源出春秋楚国叶公沈诸梁。东汉末年,叶氏子孙、光禄大夫叶望因避乱从青州渡江,居住于丹阳郡句容,成为江南叶氏始祖。叶望曾孙叶琚,任钱塘(今浙江杭州)县令,爱民如子。叶琚次子叶俭为晋散骑常侍、折冲大将军,东晋建武元年(317)任括苍(今浙江丽水)太守,后迁居松阳卯峰怀德里。叶氏传到第九代叶逵,就是吴中叶···
己亥四月,陈壁生教授、刘伟教授分别来自北京、广州,与四川大学儒家哲学师友连日举行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讲论至于忘倦。
有些作家的作品显然与极权主义关系密切,虽然这种联系未必公平。人们该如何阅读和阐释那些作家呢?最近一些年,这场辩论已经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k Hobsbawm)和文学理论家保罗·德·曼(Paul de Man)等人,前者因为对共产主义政权的温和态度而遭遇尖刻的批评。不过,这里,我将焦点集中在四位哲学家---卢梭···
张载之学本为辟佛老而发,其本体义理乃依“定论—→破论—→立论”之结构展开。一则在道体上,张载概括佛老之病分别为“以空为真”与“有生于无”,而后剖析二氏之误在不识“太虚即气”,遂承之而立“太和”道体。
道仰尼山,学接栖霞,千古文章归仁厚; 情怀家国,弦歌台海,平生风谊有鹅湖。
仁心立本,生命学问,躬行践履,下学上达高明境;厚德守道,诲人不倦,嘉惠学林,薪火相传儒家统。
先生已去,学思长存,爰记数语,略表思忱。
这篇访谈式演讲的讲词,是顺着访谈者拟订的三道九节之书面提问,来进行答问。因为我已高年,又在养病,唯恐言语不周,答问失旨,所以特别把答话写下来,以便顺着稿子讲下去。这样可以避免出错。我常说,我是在时代大风浪中飘落台海,孑然一身,无依无靠。承蒙上苍不弃,使我得以亲近大师,问学求道,而稍有小成。
如何把握荀子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看待荀子和朱熹之间的思想关系,是儒学思想道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牟宗三、李泽厚提出“荀子与朱子类似”、“朱熹是荀学”的论断。如此将朱熹与荀子归为一类的做法突破了人们的以往认知,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荀子与孟子、宋明理学的关系。本文试从梳理、评析牟宗三、李泽厚关于荀子和朱熹之间关系的···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成书五十余年来,以其平实晓畅而广布天下,但是其中句读犹有未妥处,本文集其疑误十一则,予以商榷。
不求新造,体天人性命弥久良贵。老实绍述,悟孔孟程朱永恒至尊。
仁爱满怀,赓续儒家大道,讲述千秋;厚德一生,致志圣门重光,知行卓越。
只见过蔡先生一面,但印象特别深。最难忘的是他手书的条幅,天地圣亲师。他说这就是儒教的信仰。那一瞬间的亲切感现在又重现心底,有些哀痛,有些欣慰,蔡先生正是天地圣亲师中的师,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惊悉蔡仁厚先生仙逝,不胜哀悼之至。蔡老师是前辈学者,当代新儒家重镇!感恩蔡老师对我的教诲与提携!我曾到他的台中的家去拜访,也很荣幸与他一道在山东接受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奖。我曾邀请他来武大讲学与出席会议,感念他的俯允。沉痛悼念蔡先生,他的精神风范永存!
当代儒家学者、台湾东海大学首届荣誉教授蔡仁厚先生,于孔元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五月初二日壬申即西元2019年6月4日凌晨四时许辞世,享年九十岁。
天性人性分离,性朴和性恶不矛盾。天性人性不分离,性本身就是恶。这两种情况来看,荀子并非矛盾。
从儒家的思想史看,义利之辩虽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公私之辩,但是公私问题依然是其核心要义之一。在公共生活中,公义和私利在何种情景下更具有优先性的思考,是义利之辩的实质之一。在儒家看来,良好的公共生活,需要个体让渡部分私人利益来落实公义、成全他人并以此促成社会的大同团结。义利之辩中所展现出来的公共性优先原则,在儒家···
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1990年代出土的郭店楚简给孟子心性论研究带来新机遇,新世纪之初的《孟子》腐败事件给孟子现代价值研究提出新挑战,这两件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引发了郭齐勇教授深入、持久地研究中国古代儒学。基于这一理由,我们试图以孟子为中心,展开其中国古代儒学研究的学思历程。
在历史上,儒家对道教、佛教经过宋明新儒家的整合,实现了“三教合一”,形成了宋明理学这一儒学的新形态,以儒为主、道佛辅助,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
清明我回祠堂祭祖,在叙永与大家小聚。一般这种家族小聚会,话题肯定是围绕家族和祠堂展开,别人听了打瞌睡,我们是越聊越扎劲。其中,子雄幺爸问了大家一个问题:我们重修祠堂,是为了什么?我当场也没有答话,只是沉默。虽然这也许是他随口的一句话,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是一句拷问我们灵魂的话,这个问题就这样萦绕心头,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