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儒家:中国传统与全球文明》利用大量的材料和深刻的分析,检视了16、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开启的对于“儒”“孔夫子”等概念和形象的建构过程,以及晚清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章炳麟、胡适等学者对于“儒”的再发明。
正定文庙释奠礼恢复于2005年,是河北省境内恢复最早的祭孔礼仪活动,也是国内恢复较早的祭孔礼仪活动之一。每年参与中国孔子基金会举办的“9.28同祭孔”直播工作。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旨在将这一中华礼仪文化活动经验推广到各地文庙,赋予文庙精神内涵,使文庙文物活起来。同时,也藉此推动释奠礼非遗进校园,继承尊师重教传统,树立民族···
听秦腔任(哲中)派传人任新民的《软玉屏》:“几杯美酒变沉醉”,单是这一句,就非常动人了!尤其是“由求辙”的发音、拖腔,非常美。
《周易》是中华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在当今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学这个词从近代开始大量使用之时,它本身附加了一定的需求,为了应对西学的进入,来反思我们既有的学术和文化传统。比如邓实,他办了《国粹学报》,他说:“国学者,一国自有之学也。君子生于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爱其学。”后来章太炎也有相近的概念,这就有很明显的政治上的救亡意识。
自2009年始,在中大开设《诗经》课程,迄今正满十年。 此前,未曾开过《诗经》课,于《诗经》学亦无甚研究。 首次开课,基本采用现代通行讲法,文学的,文献的。 2010年再次授课,始逐步彰显《诗经》之经学意义及古典学意义。 清儒皮锡瑞称“《诗》比他经尤难明”,信哉斯言! 揆诸经籍,始明“经禀圣裁”、“以三百篇当谏书”之深义!···
“对我来说,学问和教育从来是同一件事情”
《诗经缵绎》是文化学者、诗人马飞骧,基于二十多年对传统文化的钻研推出的一部学术著作,2019年3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利用六年时间,考究先哲时贤研究《诗经》的成果,秉承六经内圣外王一贯之道,以述而不作的原则,通过简述概要、集释字词、缵绎文理,小结编旨,对《诗经》中研究的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梳理,系统性阐发···
古人从不轻易夸奖评论良家女子的容貌,否则会被认为很轻薄。那些用来形容女子容貌的词句多数加于非良家女子身上,属风月类。古人赞美女子,只说女子的德行。所以《诗经》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是说女子的容貌,而是指女子的美好德行。
但在我们过去的印象中,宋仁宗似乎是一个平庸的皇帝,既无天纵之英明,也未见有什么了不起的功业,甚至连个供坊间文人传诵的传奇故事也没有,宋太祖好歹有“千里送京娘”的英雄救美故事,明朝正德皇帝也有“游龙戏凤”的风流韵事,宋仁宗呢,大概只出现在“狸猫换太子”的戏文中,但历史上其实并无“狸猫换太子”之事,戏文成就的也只是“包青···
5月23日上午,台北孔庙细雨蒙蒙,在大殿前的廊柱间,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子研究院荣誉院长孔垂长先生接受山东广播电视台采访,细说“和而不同”的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之儒家解读,阐释了中华文脉与国家命运之关联。
四十年来,曾在历史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近代以来成为游魂的儒学,一阳来复,走上复兴之路。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是拨乱反正,客观评价孔子儒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世纪末是一阳来复,儒学重光,出现复兴思潮。21世纪以来,儒学复兴呈现多元化,和而不同,多彩纷呈。儒学复兴是与中华文化的复兴同步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期···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大陆的儒学研究和发展经历了由复苏到复兴、重建的过程。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背景,儒学在整体性的社会文化自觉的驱动下,逐步回归传统,同时也积极回应现时代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各种当代型态的儒学理论应运而生,儒学的一些精神性价值也随着民间儒学的日益开展,重新回到人们的心灵和日常生活当中。
在当代环境伦理学层面,人类立基于“同类相动”,循序发展出“见端知本、贵微重始”的基本原则,“可节而不可止、当义而出”的主动积极参与原则,再以“类其进退”的方式响应天道秩序,而使整体存在界维持着自然律动,展现各种与天地参的实践生活智慧,并通过种种实践智慧,整体性地以一种天人感应特色之修正后的人类中心思维,指导人与他者(···
就政治社会的功能而言,国学可以凝聚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凝聚人心,增强民族共识。读个人而言,国学的不少方面可以帮助您安顿下来,有某种归宿感。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可有多途,其中之一是构建儒家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发展儒家哲学、儒家伦理学、儒家教育学、儒家政治学、儒家经济学、儒家法理学、儒家社会学、儒家民族学、儒家心理学、儒家国际关系学等等。此为儒学当代发展之内在需要,亦为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发展之内在需要,而儒学恰有此能力,若能成其功,则对人类探···
学界一直认为水心专主经制事功而无形上学方面的建树,事实上水心在批判思孟、道学一系的道德性命的同时,又完整地复制其功能,建构了自己特点鲜明的形上学体系,其中包括以乾代道的“道”论、独阳无阴的天论、刚习并重的人性论,以及逆觉溯乾、克己复礼的上达与修身兼具的工夫进路。
诚如赤子或婴儿以其潜在的丰沛生机和成长可能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引“赤子”或“婴儿”以为譬,会因着取譬者价值导向的不同而使譬喻可有如是或如彼的喻义。
1963年2月,调来杭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室工作,在沪旧识的老友周采泉先生对我说:“清明节杭州文化界人士以扫墓名义公祭张苍水,你初来,不妨借此机会与许多学者相识。”又说:“马一浮先生住在蒋庄,我们先去拜谒,然后一起去参加扫墓祭祀。”
近日仔细翻阅王绪琴教授所著《气本与理本——张载与程颐易学本体论的建构及其问题》一书,为书中的一些阐发所吸引。该书是对北宋初期儒学如何通过对《易经》的诠释进而建立理学本体论所进行的梳理和阐发。作者认为张载与程颐分别通过对《易经》的阐释重构了儒家的本体论,成为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为后世儒学开创了两种发展的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