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晚年因人生久经苦厄,而儒门修证工夫陵夷无可资借,故转崇佛教以求解脱。但是他对佛教义理并未深入,仅对苦谛有所比附,又期以维摩诘会通儒释,故最终还是恪守了儒士本色。
近来天气多变,思绪万千,心有所悟!对自己十载以来的思考作些小结,以求教于同仁,以利后学!受先贤启发,为了传播的需要,吾喜作“三字语”。简洁明了,又有思考和阐发的空间。本篇浓缩了经典的理解,生活的考验,生命的探索和体悟!展现一个精进学习、努力思考、不断前行的当代儒生的真实生命状态!!!
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复兴,一方面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另一方面还有很多实质性、技术性的问题亟待解决。从100年前的五四到今天,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认同一个观点——一个文明的国家、文明的民族不能够跟自己的传统决裂。正因为如此,这些问题才特别值得关注,这也是我们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的一个初衷。
白居易所谓“中隐”生活,是他精明算计、交错取用儒道释资源,以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的结果。
韩愈辟佛有破有立,其有三种形态:一是根据交游僧侣品行才华的优劣,分别展开攻击与诱归还俗;二是在物质层面警告佞佛的后果极为严重,侵伐民力将导致亡国灭身;三是在理论上破释立儒,在夷夏之辨的基础上,认为儒家之道是保持人类社会繁衍发展之大道,而释氏之清净寂灭反可引诱人群之灭绝,并发明《大学》,重建道统。
从天道论上来看,《中庸》以“诚”言天道,《易传》则以“阴阳”言天道。这种以“阴阳”解释“天道”的思想明显地受到战国时期阴阳家的影响。从工夫论上来看,《易传》的工夫论只有在《中庸》天道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在文字表述方面,《中庸》“性命”“道德”等词皆未连用,而《易传》则明确提到“性命”“道德”等词,按照词语由单音词到···
在现代社会中,要实现优良的私人生活,其前提在于有着优良的公共生活。公共向度之所以成为美好生活的题中必有之义,大致有四个方面的理由与依据:一是人的社会性存在;而是人拥有公共参与的自然权利;三是良好的公共秩序能够保障私人生活的富足与稳定;四是人类情感和意志的满足也具有公共的向度。
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的柳公权,在劝谏唐穆宗时,曾说过一句名言:心正则笔正。颜真卿可谓这种气质的巅峰
对于今天的人过母亲节、父亲节,我向来不以为然。当然,也不是刻板地严峻拒绝,就是过与不过都可以,也会利用这个日子,请家人吃饭聚会,轻松地玩儿一下,与过中国传统的节日完全不同。
800多前的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岳飞被以“坐拥重兵,于两军未解之间,十五次被受御笔,并遣中使督兵,逗留不进;及于此时辄对张宪、董先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又说与张宪,董先,要蹉踏张俊、韩世忠人马;及移书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致张宪意待谋反”的罪名,被朝廷赐死。
王船山的人心道心思想存在前后两说。前说为互藏交发说,其文本基础为《尚书引义》;后说为人心通孔说,其文献依据为《读四书大全说》。互藏交发说有两个支柱,即互藏与交发,而交发要求四端与四情数量完全一致。该说面临着性情不分的困境,解决出路在于回归朱子的人心通孔说。在后说的人心道心思想中,船山既回归朱子,又区别于朱子。···
《中庸解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从探究《中庸》的历史地位,到溯源子思与《中庸》的关系;从儒家的天命心性学说,到君子致中和的中庸之道;从修身立德的大德受命、诚明之道,到君子下学上达的圣人之道、至圣境界,对《中庸》进行了深入详尽的阐释。
从礼治模式上看,封禅成为追求治国臻于最高理想的仪式标志,是国家祭礼系统的顶点,应当处于无限延宕的状态,其背后蕴入了国家治理的最高目标。秦始皇、汉武帝将封禅强行拉回现实中去实现它,自然要遭到司马迁的斥讽。而其中蕴入封禅的私心,则逐渐使封禅礼徒有其壳,表现出“礼仪的蝉蜕化”这一制度史变迁的典型特征。
此书是著名文史专家吴钩的《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续集,收录了《宋朝人的“春晚”会表演哪些节目》《大雅大俗宋朝风》《宋朝人是怎么相亲的?》等作品。
罗素说:人生下来的时候,只是无知,但并不愚蠢。愚蠢是由后来的教育造成的。
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畅销书作家,吴钩多年来致力于宋代生活史、社会史与政法史的研究,主张“重新发现宋朝”“重新阐释传统”,那么在他眼里,宋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宋之风雅是否还能复现?
朱子明确规定为形而上/下的概念只有太极、理、道、道义、性/气、阴阳、器,简言之,就是理与气。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在潮州任上为民去除鳄鱼之患。两百年后,又有一位清廉爱民的好官,在潮州任通判时为民去除鳄鱼之患,他就是陈尧佐。
观文物、习书法、穿汉服……来自巴西、伊朗、俄罗斯、巴基斯坦等30余个国家的百名留学生15日相聚孔孟故里山东济宁,近距离感受和体验中国儒家文化。
孔子的治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批判春秋的礼乐崩坏、政刑见重。二是以“正名”为原则重建周制,在治国一目中欲重塑君、臣、民之道,在天下一目中则倡“尊王攘夷”,翼以恢复秩序。三是批判周制,阶及理想政体,此道首先在于塑造“唐虞之治”以为鹄的,其次欲以教育与参政培养合格之民众,再次于治国中倡兴灭继绝、选贤与能,最后于天下之道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