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自宋高宗创立,历时一百五十余年,先有金国,后有蒙古,屡因落后而挨打,屡因军弱而受欺,卑躬屈膝,一隅偏安,大部分时间都在屈辱中度过,饱尝了奔波之苦,受够了逃命的惊吓,但他最后还是保住了卿卿性命,甚至还保住了半壁江山,这既有自己厚脸的哀求,也有武将拼死保卫的功劳。
王安石的咏史诗中,不乏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评价历史上著名事件的诗作。这类诗作无论是从评价的角度、思考的高度还是议论的深度来看,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价值。
昨天发了一篇文字《为什么当今越来越缺少好文案?别急,今后会更缺》,收获不少共鸣。与朋友互动,有一些文字,整理如下,作为后续
以民为本,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5日,在光明网、中国孔子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讲好中国故事——国风小注”项目启动仪式上,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学生身着汉服表演的“国风小注”样本剧,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阳明南赣乡治实是一场顽民归化运动,其综合运用儒家征伐、政刑、礼乐三大治道,卓见成效。然检讨此次运动,则阳明全无政权、政道之自觉,惟有治权、治道之安排。
内在于启蒙主义的信念,新文化运动经历了两次激进化:第一次是启蒙的自我确认,旨在为启蒙清除一切旧制度及其相关的旧文化;第二次是启蒙的自我反思和继续推进,在政治主张上表现为从自由民主转向社会民主。在争夺对新文化运动的解释权的过程中,断裂论者和连续论者虽然呈现出尖锐的对立,但仍共享着启蒙主义信念。
东亚中、日、韩及越南之所以为共同体,体现为共同理念,儒学共鸣;共同文字,汉字共享;共同制度,郡县共建;共聚民心,同舟共济;共生共存,命运共同。在当今全球化的信息智能时代,世界各国、各民族交感联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犹如“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中又有阴阳,不分不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构成人类命运共···
本书辑录汤老10篇有关儒学的文章,大致反映了著者对传统儒学的深入思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论天人合一》《论知行合一》《论情景合一》探讨儒学有关真、善、美三个价值取向的基本态度;《论普遍和谐》《论内在超越》《论内圣外王》等篇意在多元共生、普遍和谐的背景下为当今人类解决矛盾冲突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2019年6月8一9日,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中原儒学大讲堂首期中华经典学习班在荥阳环翠峪河南先锋传统文化学校正式开班。国际儒联顾问、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创会会长王廷信,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桂祥,副会长王永杰、王福琪、刘群、侯超以及来自南阳、安阳、洛阳儒联和各分支机构的负责人30余人参加学习班。
“大德必受命”是儒家经典《中庸》提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这一命题涉及儒家思想的终极承诺问题,既关乎儒家思想在理论上的逻辑完整性,更关乎其在实践中的价值效用问题。借用西方现代哲学家奎因的说法,“大德必受命”正是儒家思想的本体论承诺。
学与思是中国哲学传统中的重要范畴,在中国儒家传统的致知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与“思”均是人获取“德性之知”以成德及塑造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从先秦至明清,儒家学人对“学”“思”及其关系均多有阐发。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王夫之在《四书训义》中明言:“致知之道有二,曰学曰思……二者不可偏废,必相资以为功。”他在深刻继承旧有···
传统儒家思想主张一切认知活动都有其身体基础,而身体深受社会文化价值所渗透,“身心一体”概念正是构成儒家身体哲学的重要支柱,儒家因此强调心性对肢体行为的节控作用。受其身体观影响,儒家认为“体”不只是形体的存在,故而强调一种身心的修养;“育”不仅是传授的过程,更是一种德性的培养。由此,先秦儒家在身体训练中注重心的主导作···
朱子“中和旧说”关于本体与工夫的见解经历了五层发展:一是学延平静坐求中而不得;二是自悟性体心用,学南轩省察识仁;三是因南轩“二物”之评,更以“一念已具体用”;四是定型“中和旧说”;五是因工夫无下手处,遂整体怀疑反思“旧说”。此五层见解有三大问题:一是无关“中和”本旨,故造成本体、工夫皆误;二是在本体上混两种体用而不知,故···
这是作者考察极权主义哲学家的著作和遗产的系列文章的第五篇。
具见黔学之渊源流变,虽可溯至东汉之尹珍或更早的盛览、舍人,但真正发出电闪雷呜般历史性影响,追随者前后相续不断,乃至能形成颇有声势号召力量的学术群体的,仍当首推王阳明及在其影响下迅速崛起的黔中王门学派。
昨天,2019年6月10日,己亥年端午节小长假后第一天上班,从中午到晚上下班回家的路上,有三个朋友代表其所在单位,向我不约而同地发出同一个要求:推荐文案。
有个成语“放饭流歠”,说的是为父母守孝三年,三年期间不能大口吃饭、大口喝汤,即守孝期间不能吃得没心没肺的,要神情端庄,端起饭碗就想起父母的恩德,别那么没文化、没教养。这当然是很高的要求,您不一定能做到,做不到,认同这个意思,就行了。那是不是三年以后,就可以大吃大喝了?别那么死心眼儿啊!三年以后,您就养成习惯了嘛···
在传统孝文化中,始见于敦煌遗书,由元代郭居敬编定的“二十四孝”,是极为流行的孝道典型。今天看来,其中涌泉、卧冰、哭竹、尝粪、恣蚊的迷信或自虐,局限都颇明显,郭巨埋儿的愚孝更遭到宋代林同与明人方孝孺、林俊、戴君恩、何塘、李默、李世雄、刁包,清人李光地、袁枚、洪亮吉直至“五四”时期鲁迅等人的质疑抨击。而民间影响最大的···
最近有学者在讨论中国为什么叫“中国”的问题。其实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嵩山的口号就是“天下之中”,中国早期的国家及文明集中出现在嵩山周边,包括景区内的王城岗遗址、阳城遗址,偃师的二里头遗址,郑州与偃师的商城遗址,以及洛阳的成周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所以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
汉末象数易学具有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特征,以郑玄的爻辰说、荀爽的乾升坤降说和虞翻的卦变说为典型;其推演包括两重逻辑:一重是从乾坤二卦到十二消息卦、再到六十四卦,另一重是乾坤二卦在一卦内部的推演。而卦爻象的逻辑推演又是卦气说的根本,后者只是前者落实到时空图式上的结果,这就形成了汉末易学以逻辑为纲,以方法(易例)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