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邮报
《朱陈王霸之辨义疏》一书博采众长,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立足思想史的研究视角,以陈朱书信为研究主体,采用逐段义疏的方式,阐发义理,围绕朱陈二人关于王霸之辨、道与历史关系、心性等问题做深入阐发,回应前人研究问题,旁采朱陈其他相关书信文章语录为论证,并且作案语总结,以期对中国传统中政治、德性与历史的一些基本问题再做思···
5月10日上午,由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主办、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2019年第一期慈善大讲堂在深圳大学科技楼第二报告厅举行,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担任主讲嘉宾,他以“儒家慈善观:理念与实践”为主题,探讨儒家慈善文化思想如何适应当今社会的公益慈善文化,推动中国现代···
现代儒学的开展以来自西方的哲学思考为主要方法,归属于遭遇古今变革的中国启蒙时代。既然现代儒学关乎现代中国人对本族历史、文化的理解与认知,那么,以哲学为其主流形态的现代儒学在思想界发生的巨大影响表明来自西方的哲学思考已然成为现代中国人自我认知、自我反思的一个重要工具。
海外网5月14日电最近,韩国申请将9座建于朝鲜王朝时期的“韩国书院”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虽然最终结果在6月底才能敲定,但韩媒认为,申遗成功大局已定,儒家遗迹——“韩国书院”有望成为韩国第14处世界文化遗产。
无论母亲节的文化背景如何,选在凯风自南的初夏是合乎《诗经》古义的。
唐文治先生是晚清民国著名学者、一代醇儒,在当时政界、学界、教育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先生曾担任晚清商部、邮传部要职,熟识朝政与外事;后担任交通大学及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精通传统学术,并深明新学的重要性,其著述皆具明确而深远的文化关怀;倡导“读经救国”、慈孝仁义,保存国粹之余,更推陈出新,以培养具备高尚道德情操···
疑经之风在北宋前就已悄然吹起。朱维铮的《中国经学史十讲》认为其源于唐宋之际的经学革新运动,而张富祥的《宋代文献学研究》则认为文献学意义上的疑古辨伪萌芽于先秦时期,但真正形成一种思潮还是在两宋时期。
2019年5月11日,由中国实学研究会、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德育研究所联合主办,知识产权出版社承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暨“德性文明”书系著作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近30名专家学者与会,知识产权出版社赵军编辑主持。
2019年5月5日,“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继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伦理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共同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社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30位专家学者与会。本次研···
那么,什么是孔子所发现的“道之易”呢?据学者考证,此章与《礼记·乡饮酒义》《荀子·乐论》《孔子家语·颜回》等联系紧密,然对比文本可见所论并非一事。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自唐以前无别行之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五),湮没无闻。为什么到了宋代,《大学》能够一跃而为“四书”之首,成为上至帝王下至普通百姓修身立德、治国平天下的纲领性经典?这与宋代《大学》诠释理路的转向,以及朱熹对《大学》的创造性阐释密切相关。
蒋庆先生判教认为儒学分为“心性”与“政治”二派,二者由于传承、性质、对象、功能不同,应成对列之局,分治“人心”与“政治”。然而《论语》显示,孔子儒学是明体达用的一如之学,由下学人事,籍工夫返本体,由本体上达天命,从而体证天境,然后再发诸人事,仁民爱物,峻极于天。故而蒋庆先生判教误在:第一,儒学不能分割体用为平行两派;···
《经筵讲义》是朱熹为引导宋宁宗成君德立圣治,建构其理想的帝王之学而作。为此,他紧扣《大学》三纲领,以“天理”所赋之“明德”作为人的本质属性,诠释了尧舜可学而至的理论依据及工夫进路,从而将帝王纳入了“天理”所规范的范围,要求他与普通人一样按照理学的标准修身,成就盛德至善的圣王功业,寄寓了朱熹以学术影响政治,以理学建构···
宋王朝与明王朝,相隔不过一百年,却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完全相反的气质与风格。
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编著的《智囊》中记录了宓子治理单父的一则故事。齐人攻鲁,由单父。单父之老请曰:“麦已熟矣,请任民出获,可以益粮,且不资寇。”三请而宓子不许。俄而齐寇逮于麦,季孙怒,使人让之。宓子蹙然曰:“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夫单父一岁之麦,其得失于鲁不加强弱;若使民有幸取之心,其创必···
2019年5月8日上午,“江南儒学”系列讲座“陆陇其与清初朱子学:明清之际江南儒学的个案研究”(2019年第六场/总第十场)于复旦大学光华楼哲学学院开讲。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张天杰教授主讲,何俊教授主持。
近代以来,学者出于对历史的兴趣,对《周易》两次“伐鬼方”的记载多有关注和探讨。但由于不了解《周易》卦爻辞一贯的历史叙事,这些探讨只是抽象地肯认之,而不能对其确切含义作恰切的了解。
反思秦亡和时变之鉴,论证改朝换代的合法性,国家实行何种统治形式和建立何种秩序,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及围绕此一问题的学派斗争,它们是汉初乃至西汉哲学发展的基本动力。
李镜池先生是现代著名易学专家,其一生著述,主要围绕《周易》展开,内容涉及易学研究的许多领域,其中既有对经传的注释校勘,又有对义理的阐述抉发,对当代易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值得说明的是,作者将《周易》经、传分开研究,采取“古史辨”的科学方法论和进步的历史发展观,对《周易》加以系统整理、科学阐述,破除了长久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