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东】互藏交发说的困境及出路——王船山的人心道心思想新探

王船山的人心道心思想存在前后两说。前说为互藏交发说,其文本基础为《尚书引义》;后说为人心通孔说,其文献依据为《读四书大全说》。互藏交发说有两个支柱,即互藏与交发,而交发要求四端与四情数量完全一致。该说面临着性情不分的困境,解决出路在于回归朱子的人心通孔说。在后说的人心道心思想中,船山既回归朱子,又区别于朱子。···

陈来,王志民,中国孟子研究院 编《中庸解读》出版

《中庸解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从探究《中庸》的历史地位,到溯源子思与《中庸》的关系;从儒家的天命心性学说,到君子致中和的中庸之道;从修身立德的大德受命、诚明之道,到君子下学上达的圣人之道、至圣境界,对《中庸》进行了深入详尽的阐释。

【顾涛】封禅礼的经学意旨

从礼治模式上看,封禅成为追求治国臻于最高理想的仪式标志,是国家祭礼系统的顶点,应当处于无限延宕的状态,其背后蕴入了国家治理的最高目标。秦始皇、汉武帝将封禅强行拉回现实中去实现它,自然要遭到司马迁的斥讽。而其中蕴入封禅的私心,则逐渐使封禅礼徒有其壳,表现出“礼仪的蝉蜕化”这一制度史变迁的典型特征。

吴钩 著《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2》出版

此书是著名文史专家吴钩的《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续集,收录了《宋朝人的“春晚”会表演哪些节目》《大雅大俗宋朝风》《宋朝人是怎么相亲的?》等作品。

【许石林】人生下来只是无知,并不愚蠢,愚蠢是由后来的教育造成的

罗素说:人生下来的时候,只是无知,但并不愚蠢。愚蠢是由后来的教育造成的。

【专访】吴钩:写了三部“说宋”之后,聊聊我的心得

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畅销书作家,吴钩多年来致力于宋代生活史、社会史与政法史的研究,主张“重新发现宋朝”“重新阐释传统”,那么在他眼里,宋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宋之风雅是否还能复现?

【张锦枝】论朱子思想中人“心”之定位

朱子明确规定为形而上/下的概念只有太极、理、道、道义、性/气、阴阳、器,简言之,就是理与气。

【中国纪检监察报】北宋能臣陈尧佐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在潮州任上为民去除鳄鱼之患。两百年后,又有一位清廉爱民的好官,在潮州任通判时为民去除鳄鱼之患,他就是陈尧佐。

30余国留学生赴孔孟故里“亲密接触”儒家文化

观文物、习书法、穿汉服……来自巴西、伊朗、俄罗斯、巴基斯坦等30余个国家的百名留学生15日相聚孔孟故里山东济宁,近距离感受和体验中国儒家文化。

【崔海东】孔子的治道 ——以《论语》为中心的考察

孔子的治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批判春秋的礼乐崩坏、政刑见重。二是以“正名”为原则重建周制,在治国一目中欲重塑君、臣、民之道,在天下一目中则倡“尊王攘夷”,翼以恢复秩序。三是批判周制,阶及理想政体,此道首先在于塑造“唐虞之治”以为鹄的,其次欲以教育与参政培养合格之民众,再次于治国中倡兴灭继绝、选贤与能,最后于天下之道则···

【欧阳亮】中国人,当有自己的“父亲节”

过节事小,气节事大,不可不察也!

【陈弘毅】香港逃犯条例修订——从法律专业视角而非政治广场视角

香港逃犯条例修订争议引发严重的政治冲突,导致特区政府宣布暂停修例程序,开展进一步的公众咨询和民主协商。修例本于港府善良动机以处理涉台嫌犯移交及一体解决香港与其他司法管辖区未签署移交协议条件下的个案移交法律基础问题。

【郑文泉】《马来西亚近二百年儒家学术史》自序、后记

本书为1800年以来迄今之马来西亚近二百年儒家学术史之撰述,以见各时期之儒家经、史、子、集之著作梗概。依儒学的家礼、乡礼、学礼、邦国礼及王朝礼之五礼框架与其发展实况,本书暂分马来西亚近二百年儒学史为“1600(实1800起)—1876年间”“1877~1956年间”“1957~2015年间”三大时期,以为三章,每章分为五节,分别论述该时期儒学发展···

《中国心学》创刊征稿

《中国心学》

【田飞龙】反修例运动拖累香港法治

反对派从一开始就缺乏认真且专业性讨论修例法律细节的意愿,而是抓住修例对香港人敏感安全心理的冲击性,无限制地放大恐惧感,制造谣言,进行非法律和非理性的误导与动员。当然,仅仅依靠反对派自身的蛊惑与动员是绝无可能造成今日之对抗态势的,国际势力在中美贸易摩擦尖锐化的敏感时刻积极介入干预,也是非常重要的推波助澜因素。

“儒学价值及其现代命运:五四运动百年纪念”人文高端论坛纪要

如果说长程的历史总是遵循“正—反—合”的辩证逻辑的话,那么,在整整一百周年之后,世变时移,是不是也该轮到一度被置于“新文化”对立面的“儒学”,在更高的层次上与“五四”握手言和了呢?

【吴钩】宋朝人跟我们一样爱旅游

时下正值春夏之际,天气已暖,又未到酷热时节,万物复苏,百花盛放,正是出门旅游、玩乐的好时节。宋朝人跟我们一样热爱旅行,寄情于山水的士大夫自不待言,寻常百姓也满怀趁时出游的兴致。

【专访】彭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大夫精神

在中国历史中,士大夫是社会的精英人群,他们主导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主流文化和主流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士大夫精神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之路上,长期涵养而成的高贵品质。什么样的人叫士大夫?士大夫精神始于何时?士大夫的基本品格是什么?士大夫精神有哪些历史贡献?我们可以从中得到···

【陈有勇】孔子的文化使命感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全面生动地呈现了孔子的思想。阅读《论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孔子身上的文化使命感。孔子有“从周”情结,推崇周文化。他认为,周朝的礼仪制度在借鉴夏商二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灿烂光辉。孔子一生致力于复兴周文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开创了影响中国最为深远的儒学。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