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成长的机会和挑战遍布的世界,我们迫切需要哲学视角和回应。贫困和动荡日益加剧,自由日渐减弱,冲突不断蔓延,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找到和平共存的新模式。
朱熹所理解的“知”是人心先天具有的本体之性(理)展现为作用之情的灵妙机能,换言之,即“明德”或“良知”。因此,关于“知”的基本意涵以及“知至”的境界,可以说朱熹与阳明的理解是一致的。
当代新儒家使用“内在超越”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即它既是内在的,又超越的,两者可以合二为一。然而,这个概念本身在使用上需要经过一些界定,不然可能会像一些新儒家的使用那样,蕴含着自相矛盾。对比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关思想,可以发现内在超越并非中国文化独有的,西方文化也同样重视之,并且,内在超越和外···
一个可以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家哲学,是建构的结果。它从对亲亲尊尊的薄的政治解读出发,利用亲亲去抑制个体的放纵,利用尊尊去制衡平等的极端,为理想社会提供一种更好的可能。
通过研究儒家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个体化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也为未来的儒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这场报告旨在引发更多关于儒学与现代社会互动的讨论,促进儒学在新时代的持续发展。
2024年5月26日下午3:00,由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重庆市儒学孔子研究会、重庆国学院主办的传统文化巴坛第二十期公益讲座《当代社会的婚姻危机与周易中的婚姻夫妇之道》在重庆佛学院多功能厅如期举行。此次讲座由哲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主任董卫国教授主讲,重庆西南大学汤永隆教授主持。
道德必须与绝对的神圣者相关联,儒家必须上升为儒教,基于此,又指出先秦儒家诸子实际上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与工作,其思想可分为三种宗教形态:行道者、弘教者与整治者。
具有内在性的良知如何在经验世界中实现自身的外在化和普遍必然性,是王阳明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孝解释良知的这一接转过程,是对上述问题比较切近人情的回答。阳明孝观念具有“自然”与“深爱”特质,孝发自本源性的“深爱”情感,而不单纯是伦理与道德的应然而然。阳明之孝实质上是一种超越了认识论和伦理学局限的审美境界意义上的观念。
张学智《中国哲学概论》不仅仅是一部泛论中国哲学的著作,也在不少具体领域有独到之见。在形而上学部分,《中国哲学概论》分三部分来叙述:物质构成论、宇宙演化论与天道义蕴论。特别是物质构成论方面,张学智教授结合气论的哲学史,对气学作了甚富新义的阐发。与西方形质论的传统不同,中国传统哲学的气不可归入质料,它是使存在者得···
这部四十余万字的《西汉经学史》终于要出版了,回忆该书诞生的艰难历程,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部书稿凝聚浓缩了华友根先生所有的付出,所有的期待,所有的寄托;这是他用最后的生命写就的人生华章,是此生再无来者的生命表达。愿华先生在天之灵原谅我工作的不力,在该书出版之际,请华先生安息。
5月10日下午,马一浮书院系列讲座第三十五讲在成均苑4幢1313顺利举办。讲座题为《舍己从人:姚名达的章学诚研究之路》,主讲人是复旦历史系教授张仲民老师。
2024年5月13日上午9时30分,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传习”系列院友论坛第十三讲在学院路校区综合楼0417教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善政”与“善教”:<孟子>圣人故事与理想政治的一种阐释模式》,主讲人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2020级院友,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哲学专业在读博士生刘星鼎,评议···
然而“爱情”这种漫无边际、似是而非、要死要活的词儿,还是不要轻易出现。用陕西人的话说:咋弄得跟戏里一样?怪怪的。
应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哲学系和东亚研究院的邀请,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所林月惠研究员于2024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在我系做共计八讲的“东亚儒学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是哲学系以跨文化对话为宗旨的“山海会语”讲坛在2024年度的特色活动。
应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哲学系和东亚研究院的邀请,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所林月惠研究员于2024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在我系做共计八讲的“东亚儒学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是哲学系以跨文化对话为宗旨的“山海会语”讲坛在2024年度的特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