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图”与《禹贡》学、历史地理学密切相关,涉及河流疏导、水利兴修、边疆治理、民族分布、政治经济等众多问题,“《禹贡》图”研究不仅对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有着积极意义,对发掘经典所蕴含华夏民族的原始记忆、实现鉴古知今也有着现实意义。但由于相关问题学界关注少、研究难度大而鲜有相关研究成果,成为名副其实的“冷门”···
2023年2月26日,“家慈善与文化传承项目暨家慈善顾问课程共创会议”在北京四海孔子书院茶道院举行。
2月22日上午,由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委员会主办的孔德墉先生追思会在北京举行。孔子七十九代嫡长孙、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德墉先生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孔垂长,应邀出席追思会。孔德墉先生的家属,家乡领导,工作单位领导,兼职单位领导,生前友好代表,社会各界代表,来自北京等二十多个省、直辖市的孔子后裔代表共70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74年暨孔子2574年〔耶稣2023年〕3月9日邮发
阳明学所言之良知,为“造化的精灵”,虽能呈显万物,但却“与物无对”,并不能自我坎陷以产生主客的分化。主客的分化其实是源于意识的作用,“意之所在便是物”,意识活动的发动者成为主体,意识活动的对象则成为客体。故而,主客的分化并非源于良知的“坎陷”,而是源于意识的自我对象化,由此而有道德主体与认知主体的开出。
孔子之再造道,乃使天人真正贯通,开启了儒学作为宗教动力学的大门,而儒学始真正成为宗教人人可通达的宗教。透过“礼”的外在性,“德”的抽象性,而落实于“仁”,而“仁”乃是生命自定方向与贯通天人的先天能力,为后世儒者进行人性论的探索奠定了基础,而使宗教的开启有了人性的动力。
2022年4月,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举办了一场“气论与中国哲学”学术座谈会。这场活动的主轴在于通过“气论”来反省牟宗三对中国哲学诠释之限制,尤其聚焦在牟宗三因低看气论、贬低气学而造成他对宋明理学系谱分判之可争议性。我邀请了当前对气论哲学极具关键影响力的两位重量级学者,杨儒宾和陈荣灼教授,进行一场面对面的深入对谈。两位先···
慈济之志业对于儒学现代转换之路具有如下启示:首先,应从经典教育入手,培养民族文化正信。其次,应将儒学核心价值与人类普适价值对接,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第三,儒学应从学院走向民间,从义理走向实践,从心动走向行动,将“良知”转化为“良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本书以“礼与法的博弈:中国传统历史中的法律智慧研究”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三篇十四章,本书收集的法律故事都是和政治密切相关,都是和当时的政治背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法律故事的注释和辨析,明白我国的历史不是所谓的没有法制传统,没有守法意识,而是有着自己的遵循,有着自己法律发展的流脉。
贵阳孔学堂以“阳明文化”“阳明心学”等为关键词,通过“信息传播关键词云图”进行全网词频检索和统计,搜索到国内外相关高频词若干。经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筛选、合并与论证,总结出2022年阳明文化十大网络热词。
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全体与会人员肃立为孔德墉先生默哀,观看了孔德墉先生纪念影像。与会人员沉浸在深切怀念之中,感佩先生的品格风范和杰出贡献。
程伊川《尧典》解是其《书解》中比较完备的篇章。伊川认为,“治道”之成始于尧。其根本即在于尧之治理本于客观法度,由此形成的典常、法则足以垂宪后世。要而言之,本于“义理”所安以为治;明用俊德之人乃为治之先;治理的目的在于“正家”;分官设职,明确政治责任;选贤与能。如此诸般,勾勒出了华夏治理之道的基本规模。
如果有人想了解后冷战时期的中国的思想界如何从推崇哈耶克《走向奴役之路》走到今天的“道路自信”,刘海波的探索轨迹尤其具有典型性。他从一种来自异域的反思20世纪革命的保守主义,逐渐走向反思“究竟要保守什么”,进而发现,要解决时代的关键问题,恰恰需要保守在20世纪革命中产生的新秩序,为其提供不同以往的、植根于中国古典文明的···
《唐君毅与香港》讨论唐君毅与香港的重要关系,冀能一方面帮助读者更了解唐君毅其人,另一方面帮助读者更了解香港其地。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讨论唐君毅在香港的文化运动;第二章介绍唐君毅在香港的足迹;第三章评论唐君毅留在香港的一批藏书,同时也收录了唐君毅留在香港新亚研究所的藏书照片,这些照片从未曝光,价值尤其珍贵。
既反对百多年来激进派污名传统,又不落入“国学大师”之以讹传讹;既有历史训练,又有哲学视野;捍卫中国,却不敌视西方;拥抱传统,以达自由与治理。李竞恒博士此书,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与活泼的语言,态度平和中正,可谓雅俗共赏,左右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