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入川,为余人事一大变。又逢庚子年大疫,世事沧桑迭易,遂命里汤汤。俗言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遂理就诗词数篇,托文而雅诵,节韵以抒怀。
“克己复礼为仁”是儒学的重要命题。朱熹对这一命题多有措意,进行了创造性诠释,“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在朱熹学术中居于重要地位。到清代,朱熹的“克己复礼为仁”诠释成为汉宋之争的焦点,彰显了儒学的分化和发展。由于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中的“仁”“礼”“克己”牵涉面广,对此加以研究,能窥一斑而知全豹,实现小切口大关怀,呈现朱熹学术···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农神崇拜都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仔细观察北京城市地图,您就会发现,在天坛与陶然亭中间,有个“先农坛”。尽管它现在保持着“低调”的姿态,不过历史上它作为“礼为天下先”的敬农之所,不仅是明清皇家坛庙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当下北京中轴线申遗的14处遗产点之···
2022年5月25日晚上19点,厦门大学人文大讲坛第118讲、朱子学与中国文化系列讲座第59讲在线上准时开讲。本次讲座主题为《贝原益轩对朱子格致论的接受与实践》,主讲人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的孙传玲老师,主持人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朱人求教授。线上和线下共有几十名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诗经》居于“六经”之首,在中华诗礼文化中处于重要位置。图说《诗经》是以图像形式对《诗经》进行阐释,包含经学、文学、艺术等诸多要素,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与社会功能。《诗经》图像的创作,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刘褒的《云汉图》和《北风图》。据现存文献记载,目前可知的《诗经》图像文献有140种,其中,以《诗经》意境入画的画卷90···
在《诗经》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学者多采用诂、训、笺、疏、正义、集解等方式,对其进行音义训释、本事考据、义理阐发、辞章品析,生成了大量以文字形态呈现的著述。此外,也有人运用与文字“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的图像,绘画名物,描摹诗意,图说诗境,创作了众多《诗经》图像,借以表达对《诗经》的理解与认识。这些图像与文字著述···
在先秦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了“风俗”一词,《管子·法法》:“错仪画制,变易风俗。”《荀子·强国》:“入境,观其风俗。”但是,直到汉代,人们才开始真正关注“风俗”的确切内涵,并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将“风俗”定义为:“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
汉代画像包括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漆画、帛画等,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史料,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称之为“绣像的汉代史”。通过汉代画像,可以洞悉汉代人的伦理观念。三纲六纪是人伦关系的重要内容,在汉代画像中皆有充分体现。
“一要多些敬意,二要少些戾气。”
阳明道统论有其动态发展历程,其若干“出格”之论体现了阳明学的理论创新与儒学传统、理学共识之间同异交错的紧张关系:“颜子没而圣学亡”作为阳明早年未定之说,实质上是对宋儒所揭示的颜孟之别这一道统分判的接续;孔子九千镒之论与“夫子贤于尧舜”之传统实相背离,体现了阳明学因病发药所隐含的矫枉过正之处。
本书以《孟子》理义为要,所论建基于扎实的文本细读之上,结合康德学说,依次第而揭孟子哲学之纲宗。作者抽丝剥茧地梳证孔孟学脉相承之理路,指出孟子的贡献在于其上承孔子言“仁”的要旨,明确提出“仁,人心也”,论明本心之能即人的分定之性,并据此进一步言“尽心知性知天”,以此确立道德的形上学之宏规。
王家咀战国楚墓距今约2300年,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洪圣村。据该考古项目负责人、荆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肖玉军介绍,为配合基建项目,荆州博物馆于2019年至2021年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2021年6月在编号为M798的一座楚墓中出土了一批青铜器、漆木器和3200余枚(不计小碎片)竹简。经过室内揭取,初步估计这批竹简至少可复原···
《礼记·昏义》有言:”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婚礼作为“人伦之基,万世之始”,自古便为人们所看重。
中华文化的原典时代,或许可以上溯至由《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所记载又为先秦诸子百家所追述的尧舜时代。无论作为古老的传说时代还是作为历史实在,自尧舜时代直到百家争鸣时期,经过上千年积累与传承,最终形成了集中承载和体现早期中国人生存方式、生活理念、精神诉求、社会理想等多方面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
《孟子》有言,“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此本孟子规劝梁惠王:治国当施仁政。予读此句,意不在此,而在于“能”与“不能”之分判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