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丧礼仪的争议与现世意义 ——落笔书院读书会《礼记·丧服小记》研读简报

2022年5月15日,落笔书院读书会如期召开。本周的读书内容为《礼记》“丧服小记”的前半部分,或许是要不可避免地谈及“死亡”“告别”“殡礼”等问题,现场气氛有了些微的沉重。本次读书会有三个讨论重心,分别是:守丧时间问题、守丧的存在价值以及现代社会心理对丧礼仪的需求。

落笔书院读书简报 ————《礼记·明堂位》鲁国文化正统性解读

本周所读内容即《礼记·明堂位》一章,综合来看即背景为周公代成王执政,建周制,周公制礼作乐,营建周代,为后世统治打下根基。其子被分封到鲁国,鲁国因此成为周代的文化备份。鲁制沿袭周制,在“明堂位”篇的记载当中,鲁国国君的礼制与周天子无异。

《礼记·玉藻》篇研读简报 ————先秦与当代酒文化的对比

4月17日上午九时,落笔书院此次读书会为落实疫情防控要求,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在书山馆如期举行。读书会第一项程序,师生向至圣先师行礼。礼成后,师生阅读《礼记玉藻》篇关于饮酒礼仪和服装礼仪的部分,并交换感想和意见,最后由陈彦军、王宏海两位老师对所读内容做补充说明。

《礼记·玉藻》篇研读简报 ————先秦服装文化与礼节

4月10日上午九时,本次读书会落实疫情防控要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在书山馆如期而至。首先师生向至圣先师行礼,礼成后,师生阅读《礼记·玉藻》篇关于先秦服装文化和礼节的相关段落。由刘子帆同学对所读内容进行串讲,然后师生发表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感悟,最后由王宏海老师进行总结发言。

【冯哲】回望儿童读经与书院教育

从河南老家来北京30年了,回望这30年,前十年求学并从事出版,后20年在海内外推动儿童经典诵读工程,并在北京西山创办了四海孔子书院。岁月悠悠,犹记得当年北京海淀白颐路上两排高大整齐的白杨树,白石桥前紫竹院公园的茂盛翠竹与中央民族大学校园的斑澜多姿。还有暑期最喜欢去的国家图书馆。

习礼仪吟《诗经》:保定800年古莲花池响起童声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5月21日,清脆的童声在有着近800年历史的河北保定古莲花池响起。此间,一场由小学生参加的《诗经》吟诵雅乐活动正在进行。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开讲啦!

慢是一种节奏,更是一种心态,它倡导亲近经典、敬畏经典,希望在对经典的亲近、敬畏中,抚慰心灵、纯洁心灵、高尚志向、高尚行为。

【杨立华】哲学是“高级心灵鸡汤”?它是每个时代最庄严的守护,守在价值根基处

哲学是什么?在当下这个时代,它难道只能成为“高级心灵鸡汤”?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看来,在每个时代,哲学都在跟某种倾向做斗争。这种倾向就是各种各样不同形态的虚无主义。每一次大的哲学突破一定是源于时代的价值危机的深化,价值危机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哲学就必须取得一种突破,当这种突破足以解决时代的价值问题的时候,这···

【王博】在第五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本文系北京大学副校长、哲学系教授王博在第五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宋逸民】礼要“合理”

礼乐,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中国自古号称“礼义之邦”,礼乐之道为中国人确立了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中华民族也由此成为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了解礼乐文化,是了解中国文化,也是中国人自我理解的重要前提。民族复兴需要文化自信,礼乐文明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王晚霞】濂溪先生与濂溪学的东亚环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因其故居前一溪名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其学称为濂溪学,其人公认为道学宗主、理学鼻祖。1241年,周敦颐与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一起获从祀孔庙的殊荣。这标志着周敦颐思想在儒学发展史中上继孔孟、下启二程的枢纽地位得到官方肯定,之后又在元代获封道国公,为濂溪学制度化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

【郑泽绵】王阳明的“良知见在”说与儒家时间意识的突破

王阳明的“良知见在”不同于阳明后学的“良知现成”,宜从时间意识的维度并在儒释道互动的大背景下加以探讨。阳明点出“良知见在”,化用了禅宗的斩截的时间体验工夫,以工夫论之“断”求本体论之“续”,才使儒家从佛道的威胁中突围,而觅得新的工夫进路。

【干春松】从历史和信仰来理解国家和民族:康有为与章太炎的分歧

我认为就近二百年的中国思想而言,康有为和章太炎是最为值得注意的双峰。就思维的深刻性和对于全球时代的反思能力而言,无能出章太炎其右者。而就对儒学转折、新国家形态的复杂性的认知而言,康有为有其独到的卓识。他们或合或分,但都具有超越同时代人的人类性的视野,并为我们描绘了平等、自由的未来世界图景。

第五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会议暨“中国哲学的实在论与道德论”学术研讨会召开

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古老根底体现在源远流长的经史传统里,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凝聚为生生不息、日新其德的中国哲学。沟通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的精神结构,展望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成为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应有的题中之义。

传统思想与当代中国——杨国荣教授访谈

应当将儒学的核心方面与当代的历史现实结合起来,使之落实到实处,这样才会有切实意义。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