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的著述,清代曾两次结集刊刻。第一次为道光六年(1826)家刻本《焦氏丛书》,在尽力刻峻《易学三书》四十卷与《孟子正义》三十卷之外,包括此前所刻七种:乾隆五十八年(1793)刻《群经宫室图》,嘉庆四年(1799)刻《里堂学算记》十六卷,嘉庆十三年(1808)刻《北湖小志》六卷,道光六年(1826)刻《易话》《易广记》和《六经补···
焦循的史学贡献,首先体现在对其家乡,也就是扬州的地方志和地方文献的编纂上。嘉庆十一年,受时任扬州知府伊秉绶的邀请,焦循开始承担《扬州图经》《扬州文萃》和《扬州府志》的编纂工作。面对这一颇为繁重的工作,焦循先是将扬州地区的地理沿革、山川名胜、名人奇事、金石艺文等等,全都仔细地整理了一遍。
焦循(1763—1820)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号里堂老人,江苏扬州人,清代乾嘉之际的著名经学家与易学家,扬州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识见精卓,勇于开拓创新,被誉为“一代通儒”。
正定有两座文庙,一曰府文庙,二为县文庙。因此前正定是府署所在地,又是县治,有两座文庙不足为奇,但时至今日仍能保存两处文庙建筑的实例,在国内却是不多见。说起对这两座文庙的保护,还要得益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当年的“慧眼识宝”。
作为对中华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观念体系,儒学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在2500多年与时偕行的过程中形成了悠远绵长的思想的力量。为深入探究儒学的现代价值,促进儒学对话与文明交流互鉴,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与韩国崔钟贤学术院联合主办“国际儒学论坛”,得到海内外儒学研究名家广泛关注,已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儒学盛会。
著名汉学家孔汉思(Hans kung)曾提出“世界伦理”理论,认为“没有基于全球伦理标准的国际关系新范式,就没有全球的和平与正义”。2021年孔汉思去世,有关世界伦理的讨论进入新的转型和定位。“世界伦理”的文明基础是什么?中国儒学能为世界提供哪些智慧?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人,自汉代后被奉为“圣人”;又因其对中国及世界的巨大影响,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主张“述而不作”,其思想主要反映在由其弟子结集的《论语》之中。一部《论语》,其文约意丰的言辞语句,蕴含着鲜活的中国智慧和包罗万象的人生道理,可助人以修身、为学、齐家、治国等等,因而被历代视为了解···
宋代的宗族重建不仅是随着经济变迁而自然发生的历史现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儒家学者主动设计的结果。儒家知识分子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制在宋代宗族重建中起了关键作用。
今日中国欲传承华夏儒教文明,欲为往圣继“人格之天”之绝学,首当回归儒学“人格之天”之古老信仰,还儒学为宗教之学之本来面目。“人格之天”是儒学所有“天”之信仰之本源,若无“人格之天”,所有其他儒学之“天”之信仰均不能成立。若无“祀天”之“国之大祀”,非但国家丧失其最高合法性之超越神圣基础,中国亦不可称为华夏文明之国。
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以其超群不俗的史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深厚的理论素养以及深刻的人生体验记述并反思数千年的历史,研究当时社会现实,在批判地继承各家义利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义利观:重义,义中有利;重利,利以生义。
“崇德”和“尊法”凝聚着我国古人的经验智慧,在传统的国家治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崇德尊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深植于百姓大众心中,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为世界的社会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圣人达而赏罚行,圣人穷而褒贬作,褒贬者万世赏罚也。达而赏罚行,圣人处常也。穷而褒贬作,圣人处变也。春秋乐道尧舜,盖尧舜处其常,而孔子处其变。试观春秋初年何往而非变,惠公隐桓之传国,父子之变也;祭伯非命而私交,君臣之变也;仲子妾母而上僭,夫妇之变也;君臣父子夫妇人之三纲尽变于一年之间,春秋虽欲不作可乎哉?
明清孔府档案是系统记录孔氏家族的私家档案,不仅记录了该时期孔氏家族的各项活动,而且载有大量诗文。这些诗文为研究明清时期的文学批评史、戏曲史、文体学史提供了较为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轫期,商周金文是探索古代文学在先秦时期发展历程的重要的第一手共时资料。商周金文中有不少叙事性质的铭文,叙述器主生平事迹以及建功受赏等事项,类似于后世记叙文体。但较之后世,商周金文中的叙事无论是在叙事要素、叙事顺序还是叙事视角等方面,都具有自身较为明显的特征。
殷周时代是我国上古文化制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铸就了青铜时代的辉煌。这一时期,文字发展成熟,除甲骨文外,现存约两万篇金文,记录了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制度文化的变迁。但历来金文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古文字学、历史学等领域,对其文学价值关注较少。实则金文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诗经》《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