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园典籍丛书 第一辑》(全九册)正式出版

《汉儒通义》是清代著名学者陈兰甫(讳澧)先生的著作,搜集了汉儒经注或史乘之言。清代汉学虽好泥于音韵训诂,但先生此书搜罗之广,无一毫私心,可当汉学《北溪字义》读,与《白虎通》并行。《郑学拾遗》是东汉郑康成(讳玄)先生《六艺论》、《郑志》、《郑向》等著作的辑佚并疏解,为我校经礼堂先生所作。通过本书可窥郑学全貌。《···

【李竞恒】古代儿童与成人

古人当然知道儿童与成人在心智、体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古代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将儿童视为在心智、体力方面比成年人更低的“小成年人”,而不是像现代人这样专门划分出一个和成人迥然不同的生命类型。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提到,西方近代意识中的童年,是近代以来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

【余东海】王道政治与自由政治 ——东海客厅论儒宪

廣毅厅友说:“儒家不是自由主义的敌人,百年来之中国之最大苦难,在于信奉自由主义的先驱们既没找对敌人,也没认清朋友。于是最后功败垂成,深值反省。”此言甚是。自由派反对儒家,正人志士敌视君子之学、之道、之群体,既是儒家的大悲哀,也是自由派的大悲哀,更是吾民吾国大悲哀。

【吴钩】宋朝富人为什么要争着买度牒?

度牒可能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因为北魏时,僧尼须入僧籍,归僧曹管理。名列僧籍的僧尼才是具有合法身份的出家人。既然有僧籍,很可能就有证明身份的凭证。可以确证的是,唐朝已经有了度牒制度,然后一直延续到清代前期。乾隆年间,汉传佛教的度牒制度被废除。

【刘全志】论先秦时期最高范畴的多样性与统一过程 ——以道的登场为中心

先秦时期的哲学最高范畴具有多样性,“道”并非一开始就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它在与“一”“太”“太一”“恒先”“大恒”等多样称谓的竞争中逐渐胜出。至战国末年,作为最高范畴的“道”最终统摄了其他称谓,为知识界普遍接受。《老子》对最高范畴的称谓、其他诸子文献的论说,以及相关出土文献能够说明这一思想发展的过程。先秦各家学派对最高范···

【张广生】由仁即礼:孔子之道与中国“轴心时代突破”的特质

为了评估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文教在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我们诉诸“轴心时代突破”这一历史哲学概念所敞开的比较视野。相对于以启示宗教为标志的希伯来精神,儒家思想运动毋宁是一种自然之教,与同样强调自然理性的苏格拉底的德性之教相比,孔子把仁德置于智德之上,凸显了原儒学说感通人伦的超越精神。由仁即礼的突破和孔子对古代圣···

【孟坡】曲阜至圣林庙神道考析

神道作为寺、庙、陵、祠等参拜场所前的道路,是建筑的前导部分。孔庙神道位于曲阜明故城正南门外,是指从万仞宫墙往南到今静轩中路桧柏夹峙而成的通道。此神道始建何时,文献资料大多语焉不详。孔林神道指从曲阜明故城北门经万古长春坊到孔林林门(习称大林门,位于至圣林坊后)之间的通道。而对于林门到至圣林门(原宣圣林神门,习称···

【王蒙】君子和而不同

“同”在中华文化经典中是一个极好的字眼。首先,大同是政治理想的终极高峰,世世代代,各种群体与个人几无异议。二是墨子的学说首推尚同,含义是各色人等特别是社会精英要趋同向同认同于天子,天子的一切言行治理决策要趋同向同认同于“义”——公认的方向、纲领与原则,天子的义,还要趋同向同认同于天——天命、天道、天心、天意、天良。这···

【赵连稳】太极书院:北方最早的理学重镇

2021年1月,媒体有关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的集中报道,使金中都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是在金中都,蒙古统治者建立了北方重要的书院——太极书院,它是北京古代三大书院中第一所影响较大的书院,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其作为北方的理学(即道学)重镇,却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对理学在北方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国首届书院文化论坛征文启事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儒家文明的典型形态,对传承中华文明、推进教育创新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繁荣发展当代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梁林军】积财千万 无过读书

1921年8月,张謇集刘向、诸葛亮、王修、颜之推、柳玭、胡安国、朱熹等7位古贤圣哲的教子警言,书刻于石质屏风,集为《家诫》,初立于东奥山庄倚锦楼前庭院,后移至濠南别业厅堂。张謇的《家诫》虽然字数少,节自先贤古训,但是张謇在筛选上颇费功夫,可谓深入浅出,并且他对部分原文作了改动、优化和概括,用心很深。《家诫》字数虽少···

【潘志宏】儒家文化:清代海峡两岸之桥

在清代,许多大陆百姓,特别是福建、广东人,正是在这时移民到台湾,成为开发台湾最早的人群。台湾岛与大陆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然而台湾海峡中的“黑水沟”却成为航海者的噩梦,有无数航海者葬身在这片瞬息万变的深色汪洋之中。在横跨台湾海峡的过程中,儒家文化成为支撑大陆移民的精神力量,维系着一代又一代的大陆移民冒险到台湾求生···

【肖新平】《大学》中的德治理念

《大学》《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两个单篇,西汉武帝时收录于《小戴礼记》,后来简称《礼记》。宋代理学兴盛有了“四书”,并且出现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到了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确立科举考试第一场从四书内出题并结合朱熹的《章句》《集注》进行论述,后这一制度又被明代、清代继承,继而演变为八股取士,于是四书成为···

【陈赟】“天下归仁”:梁漱溟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儒家叙事

梁漱溟从儒家思想视角“翻转”西方的世界历史叙事,给出了世界历史从西方进展到中国的方向,以给出中国文明的世界历史意义。他不是从黑格尔式的自由理念出发,而是将世界历史展开视为“天下归仁”的实现。这一套世界历史叙事建基于中、西、印三种不同人生态度、三种基本问题与三大文明类型之相应结合的基础上。

【王琦】性理与事功的贯通——陈傅良《经筵孟子讲义》刍议

陈傅良借助《孟子》经义的诠释,寄寓了其以孔子之道一学术明教化正人心成圣王的政治理想,并形成了以义理解经,说理透彻,劝诫帝王等诠释特点,具有言事功而不废性理,重外王而不失内圣,经世致用、兼容并包的学术特质。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