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达】“成圣”即“王道”——荀子思想的还原与建构

事实上,荀子思想中的人间秩序既不来源于现实时间线索上的先王法度,也不植根于抽象逻辑链条中的某一先天概念,而是通过对三代以来“宇宙论”秩序模式的翻转而来。但在荀子思想的秩序模式下,每一个“涂人”都可以从天地之间获得接近“圣人”的资格,继而通过自身实践活动获得人世间差等秩序架构中的具体位置,并最终成就“王道”政治。

【陈赟】荀子思想与中华文明的精神突破——序方达《“成圣”即“王道”——荀子思想的还原···

荀子所处时代,乃是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开始了“精神突破”,并以此为“轴心时代”奠基,而突破的核心是从以帝王为中介的“宇宙论帝国秩序”向以圣贤为担纲者的“精神秩序”的结构性转变。在具体秩序内容上,这一转变意味着从“治出于一”(“治”“教”的浑沦未分)到“治出于二”(“治”与“教”的分化)。

【蔡祥元】感通成象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根基——兼论中西哲理差异的根源

“感通”是一种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认识能力,感通所成之“象”在超出感觉经验的同时又不走向概念。由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是在感性与理性二元区分的框架下展开的,因此,以“感通成象”为认识论根基的中国古代哲理从根本上溢出了西方传统哲学的视野。

【西蒙·克里奇利】哲学家是什么人?笑柄还是心不在焉的小丑?

哲学家的自由就是出于困惑、着迷和好奇可以随意地从一个话题转向另一个话题,也可以花费多年时间再回到从前的话题上去。

【罗杰·斯克鲁顿】无相关性的美德

在当今大众传播的世界,人们被引领到社交媒体的信息海洋中,来自所在群体之外的意义信息以前所未有的、不受限制的方式闯入你的生活,会让你感到越来越厌烦。不知不觉闯入教育世界的这种群体心态可能给年轻人的成长带来威胁。

【亚历山大·斯特恩】骗人的真实性

几个世纪以来,从僧侣到存在主义者和嬉皮士, 寻找真实自我都一直是乐此不疲的工程。我们应该放弃它吗?

【刘乐恒】“推扩”“坎陷”还是“虚通”?——现代新儒学的一条知识论线索

学界往往重视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而忽略了熊十力与唐君毅的观点。事实上,熊十力的“良知推扩”说与唐君毅的“良知虚通”说,以及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共同构成了现代新儒学思潮中的一条思想线索。

【玛丽莲·派亚蒂】闪哲学

非常简短的短小哲学论文能真正具有开拓性。

【袁彦】新冠疫情下国学教育的思考与使命 讲座回顾

2020年11月10—13日,全球私塾联谊会组团,前往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调研。期间,袁彦老师为全体师生做了一场专题讲座,深刻分析了新冠疫情产生的原因,对中国和世界影响的前瞻思考,并提出应对解决之道正是今天国学教育的使命!他勉励且期望国学院着力民间国学教育,为其全程打通起到关键性作用!此次演讲受到了国学教育界以及私塾行业···

【袁彦】耕读好礼 修齐治平 ——访广西贵港松柏书院有感

创办人是甘老师与安慈老师伉俪,曾投身慈善公益事业多年,分别在家庭教育及临终关怀机构任职,辅导帮助了相当多的个人和家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深刻感受到:当下异常的生理及心理问题非常高发,多源自教育的偏差。因此在六年前,义无反顾创办了松柏书院。立志在乡村办学,通过回归天地自然的耕读方式,来培养出身心健康、元气充沛、···

【周扬】内外兼修的学习旅途

1.学习文化知识,离不开学思结合。在我这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没有任何一门课只需要学习就能掌握,只有不断地学习外加自己的思考,才能掌握得更牢固。正如“温故而知新”提到的一样,复习、学习、思考三者相辅相成;2.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关于这方面就更加方便去理解和考虑了。每一门课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自己要去思考什么样的···

【蔡志栋】理学名臣抑或儒学异端? ——关于陆陇其的若干思索

在清代理学史上,陆陇其地位甚高。然而,如果我们结合历史背景,难免会发生若干疑问:陆陇其究竟是理学名臣,还是儒学异端?他如何看待清初的夷夏之辨?如何看待商品潮流萌芽背景中的义利之辩?如何处理民间的自发暴力?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索、探讨。作为一个个案,我们或许可以窥见儒学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发展自身的努力与挣扎。

山西高平邀海峡两岸同胞、全球华人共拜中华始祖

记者从会上获悉,此次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大典将于5月19日(农历四月初八)在山西高平炎帝陵举行。晋城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张利锋向海峡两岸同胞、全球华人及国际友人发出邀请,欢迎到高平共拜中华始祖,共享中医药文化盛宴。

【戴和圣】紫阳书院:见证古徽州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

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州守韩补为祭祀朱熹,在歙县城南门外,望紫阳山方向,建立书院,理宗钦赐御书“紫阳书院”。这是徽州首个缘于朱熹建立的书院,也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祭祀朱熹的书院。自创建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制,徽州紫阳书院数次迁徙,历经岁月沉淀,见证了古徽州600余年的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承。

【刘余莉】古人如何注重家教家风

修家谱、祭祖是重视家教的具体做法。家谱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文化传承,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庭祭祖,是孝敬的延续和弘扬,是家教、家庭道德的表现,传承家训的机会教育。而祭祖可以敦厚民风,传承祖德。《论语》中强调: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试想,一个人连远祖都念念不忘,想着定时祭祀对于眼前的父母又哪有不照···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