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报】忠厚立德远 诗书育廉长

“资水如带,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

【李景林】“民可使由之”说所见儒家人道精神

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绝非一种单纯为人君谋的统治之术。其将人先天固有之道“还”给人自身,导民由乎自己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政治理念,体现出了一种高远的政治理想和切实的人道精神。

【罗怀玉】马飞骧《诗经缵绎》:综百家之精微,抉诗教之所隐

百年来,诗道易辙,诗教陵夷,文士多学步于邯郸,学人喜效颦于西施。或考大禹为虫,或言线装书有毒,或云方块必须拉丁,或疑经典作伪,或诅咒支那当亡,铁案自写,非后世之妄语前贤也。

【张晚林】湖北大冶金牛张氏世系字派释义

现代人取名,多随意为之,或取其寓意好,或取其动听。此与古人之取名迥异。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中,任何姓氏都有悠久的世系,世系以汉字排成序列,这个序列用在人名上,就是我们常说的辈分或辈伦。

【赵逵夫 赵祥延】甘肃临夏朱贵家族,为何能得到林则徐“忠规孝矩“如此高的评价?

兰州碑林中有一通内容为“欲增福寿惟善行,要好儿孙须读书”,落款为“黼堂”的石碑,在碑林里并不很显眼,来访者往往一眼而过,但实际上这是民族英雄朱贵的家训。

【姜鹏】王安石和司马光, 到底谁更懂经济?

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正是因为他的方案,契合了宋神宗以武力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心愿,才得到了这位不到20岁的青年皇帝的大力支持。在当时,收回燕云十六州,不仅是一位帝王开疆拓土的雄心,也关乎北宋的国防问题。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的基本背景。

【宋静】“乐教”传统当弘扬

儒家重视教化,认为人只有通过教化才能懂礼,成为合群的社会人。而在教化方式中,音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李营营】《诗经》的伦理性

中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以强烈的道德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关怀社会与人生,讴歌上古时代人民的真挚、善良、美丽、勤劳、勇敢。

【储昭华】明德意涵历史演变考辨

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深厚悠久的崇德敬祖传统,这也是中华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所在。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明德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经历了萌生、升华和发展的过程。略加追溯和考辨,有助于我们对“明德”的意涵与意义获得更具体深入的认识。

【伍志燕】“明明德于天下”的时代意义

古人提出“明明德于天下”这一主张的主旨,是要人们将自己彰明的德性推及天下,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修其身,然后渐次齐其家、治其国,以至平天下。“明明德于天下”是古代先哲为修身成人、经邦济世立下的宏愿,也为人们报效国家、胸怀天下指明了方向。

【吕诗尧】论方孝孺的正统思想

《释统》和《后正统论》集中反映了方孝孺的正统思想。《后正统论》作于宋濂点拨之后,被认为是方孝孺的《正统论》的更成熟之作,应该给予重点分析。但是,他的《释统》也同样不能忽视。尽管史家的学说在帝王的绝对意志面前作用不大,但方孝孺的正统论的意义以及在史学史上的一席地位,其原因在于他的思想超越了具体的时代和既成的历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通史研究” 举行开题报告暨研讨会

2019年4月14日,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杨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通史研究”,在珞珈山庄举行开题报告暨研讨会。

【陈露】道非空言,德行有据——评《〈周易程氏传〉译注》

《周易程氏传》又称《伊川易传》《程氏易传》,乃北宋思想家程颐所作,为儒家易学代表作。2018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孙劲松、范云飞、何瑞麟编写的《〈周易程氏传〉译注》,该书包括原文、注释、译文及经史合参四个部分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