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志翀】儒家人性论的政治化处理——康有为的人性论与三世说

康有为继承了董仲舒人性论的两个要点:性情理论、王教与善的关系。他以脱胎于性情理论的魂魄框架为基础,分判了孟、荀的优劣,并将两者整合为孔子法,从而形成了一套分析不同人性因素与政教方式、社会环境的政治哲学框架。从“人为天生”的德性维度出发,王教的使命是普遍的成全人性,康有为进而将该观念带入孔子法中,完成了从性恶法到···

【曾海龙】大同是理想还是现实运动? ——基于熊十力与康有为的立场

对于中国来说,在现代民族国家成功建构之前,任何大同的主张都不可行之于世,否则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康有为之后,熊十力是第一个以公羊三世学说论证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理想的思想家。与康有为不同,对熊十力来说,大同理想即是现实的运动。民族国家自立与世界大同至少是同一场运动的不同阶段,甚或,二者就是同一场运动。比较熊十···

【吴飞】论康有为对人伦的否定

取消家庭,是康有为思想体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要点。虽然康有为仍然认为现实社会中的家族制度非常重要,但在他总体的理论体系中,家庭都不是必须存在的,当时中国之所以还需要家庭,仅仅是因为尚未进入太平世。本文从“人为天生”的哲学观和“公羊三世说”的历史观入手,着重讨论了康有为在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上持有的观点,认为这样一种思···

【马永康】智与“人道进化”——论康有为对智的提升

康有为在近代倡导大开智学以与西方列强斗智,并在大同建构中强调智教,并设立奖智来防止社会退化。他对智的系统提升,为当时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变革性的因素,而以仁智并举来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学在价值理念上重视智在“人道进化”上的动力作用,无疑切中了传统儒学对社会发展动力关注不够的缺失。

【刁春辉】近代“天下大同”重塑的经学路径

廖平以九州说、畿服制的诠释化解经学的空间限制,康有为以三世说化解经学的时间限制,而以四书为代表的儒学首以义理诠释为主,其由修身而至于齐治平的理想,其重点在于重申儒家的道德理想,以教化为主。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应对经学由言常道而成地方性文化的危机,重新确立经学的天下性质。廖、康、沈所进行的经学理论探索是在新的天下时···

【王江武】浅论康有为对“孝悌”观念的重新诠释

传统儒学重“亲亲”,不仅视之为家庭伦理的核心,也是推仁爱及于他人,乃至于万物的为政之君德的根基。故有子以孝悌为行仁之本,认为若不能孝悌于其亲,则既能忍于亲,则孰不可忍!故而以为仁德之存,必以孝亲为始,而后方能推爱及于他人,故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曾亦】《公羊》微言与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此书实为南海变法之理论依据,“有为政治上变法维新之主张,实本于此”;其影响之大,较《新学伪经考》尤甚,故梁启超比于“火山大喷火”、“大地震”。

【吴震】近代中国转型时代“政教关系”问题 ——以反思康有为“孔教”运动为核心

政教分离尽管是近代国家的立国原则,但是这一原则是否意味着国家不再需要宗教?倘若如此,是否意味着人类不再需要宗教?反过来说,如果宗教对于人类精神生活而言仍然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国家应当如何对待和处理宗教事务?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