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浩涵】朱熹的经典意识

重视经典,以经典注释来表达思想是中华传统学术的显著特点。朱熹对中国传统学术影响深远,其经典意识既鲜明体现了中华传统学术的这一特点,同时又深刻参与了传统学术话语的发展与塑造。探究朱熹的经典意识,对加深中国传统学术发展脉络、话语体系、自身关怀的哲学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林月恩】讲学会友 取善辅仁 ——朱熹与书院文化

朱熹园是朱熹创办的诸多书院的代表,是朱子理学发展的历史见证者。朱熹一生对书院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结。他立朝仅46日,任官约十年,其余时间皆从事讲学著述,是谓“琴书五十载”,一生主要深耕于书院,促进儒家思想文化的创新,影响力远播海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下了一笔重要财富。

【李春青】在道学与文学之间 ——朱熹的《诗经》解读之特点

中国学术史上“汉学”与“宋学”的分野,主要是在解读儒家经典的方法上。“汉学”主要是指汉唐经学的方法,以章句训诂为主;宋学则主要是指道学的方法,以阐发义理为主。而具体到《诗经》的解读,宋学虽然依然是以阐发义理为主,但由于受到六朝以来越来越兴盛的文人趣味和诗文评的影响,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说诗、解诗方法,体现了一种经学···

【郭园兰】朱熹“克己”诠释思想的内涵、践履与影响

《论语》“克己”是儒学重要命题,自孔子提出后,诠释不断,意见纷纭。朱熹对此十分重视,对“克己”作了理学化的诠释,训“克”为“胜”,释“己”为“身之私欲”,从而将表示外在形躯的“身”与表达内在意念的“欲”有机结合起来,明确指出“身之私欲”包括气禀之私、人我之私、耳目口鼻之欲等内涵。

【朴炫贞】朱熹与王阳明的体用与中和

本文将朱熹的体用观下界定为“划分性体用观”,而王阳明的体用观界定为“连续性体用观”。本文又以朱熹与王阳明的体用观为基调,对于两者的中和说进行探究。朱熹明显地区分未发与已发的境界,其要点便是“先涵养,后察识”。与此相反,在王阳明的体与用、中与和是同一本体的不同状态,而不是异质异层的关系。

洛秦 主编《朱熹音乐研究文论集》出版暨序言

《朱熹音乐研究文论集》的出版将进一步开展与加强朱熹音乐文论的研究,研究传统礼仪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都将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同时,也将促进我们深入分析音乐本质与现象,辨析音乐形态的艺术价值与音声的社会实践,有助于理解“律”“声”“音”“乐”即“音乐”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含义与作用,以及厘清音乐艺术的品质和形态的内涵···

【喻中】依理治国:朱熹建构的法理命题

朱熹对中国传统法理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依理治国”命题的建构。一方面,理是实现国家治理所依据的最高规范与终极规范。另一方面,在依理治国的实践中,理凝聚并转化成为“德礼”与“政刑”两个层次的规范。在“德礼”与“政刑”之间,“德礼”作为理的直接转化形式,构成了国家治理所依据的基本规范。“政刑”作为理的间接转化形式,同时也作为“德···

【徐时仪】《朱子语类》理学词语探微

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门人问答的实录,记载了大量探讨理学的词语。比如,“阴阳”指宇宙间化生万物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种元素,即阴气、阳气。朱熹用来解释自然界两种相互对立和此消彼长的气或物质势力,《朱子语类》中有665例。又比如,“格物致知”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朱熹指出“物格知至,方能意诚、心正···

【王宇】朱熹“宁宗嫡孙承重”说与庆元党禁的走向

朱熹进而提出“嫡孙承重”的礼制安排,要求宁宗为孝宗服三年之丧,从而跳过太上皇光宗,强化了宁宗政权的正当性来自孝宗而非光宗这一立场,从而彻底肃清光宗的负面政治影响,树立孝宗这一道德典范(为高宗服三年之丧)。总之,朱熹推出宁宗“嫡孙承重”的礼制方案,可以视为道学集团为了在即将展开的政治斗争中获得主动权而采取的先发制人···

【郑嘉励】从朱熹与吕祖谦丧葬观看“江南无族葬”辨

20世纪中叶以来,浙江及其附近地区清理的两宋墓葬,尤其是南宋墓葬,数目众多。但是,宋墓的系统整理和综合性研究并不为学术界所重视。《读墓——南宋的墓葬与礼俗》是一部较为系统介绍考古发掘的南宋墓葬的学术论著。澎湃新闻经授权选刊《“江南无族葬”辨》一文。该文从风水、朱熹与吕祖谦丧葬观的差异来辨析古人说的“江南无族葬”,揭示···

【尹波 郭齐】朱熹作《朱子家训》质疑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篇流传数百年,脍炙人口的作品,那就是相传朱熹所作的《朱子家训》。此文辗转传播,至清朝康熙年间,遂传遍大江南北,出现了一大批注释、讲解、发挥、吟咏之作。不仅士人百姓诵读践行,奉为圭臬,官府发布公告甚至断案,也引以为据。

【冯彬】朱子过化 ——朱熹与宋代“邹鲁”的繁盛

朱子是指南宋时期的朱熹。自他出生的江西婺源到他一生所到之处的武夷山、福州几乎整个当时的福建省,许多地方都被称为“海滨邹鲁”。个别村镇比如“理坑”村(山中邹鲁)都成为“朱子过化”名胜。

【赵贤迪】人文化成:朱熹的美育思想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宗旨是“成人之道”或“人文化成”,即培养人使之具备高尚的人格境界。因此,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人格精神的塑造与培养,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为此目的采取了多样的教育方式,其中审美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方法。

【谢君】朱熹评价屈原的三个维度

在楚辞学史上,朱熹对屈原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且引发了无数争议。朱熹对屈原的评价看似“矛盾”,但这些“矛盾”是朱熹从三个不同维度对屈原的不同评价叠加到一起后造成的误解。拆开来看,三个维度三层评价,逻辑清晰,辩证全面。朱熹的批评者因为不理解朱熹评屈的多维标准及其内在逻辑,未能认识到朱熹评屈的真正内涵与价值。

【杨海文】《四书章句集注》表述“程子曰”的四种变例

从“理在解语内”到“理在经文内”,可谓《四书章句集注》对于二程予以创新一面的鲜明体现。就此而言,本文考证《四书章句集注》表述“程子曰”的四种变例,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领会朱熹用毕生精力注释《学》《论》《孟》《庸》四部大经典的体例与义理。无体则不立,本立而道生,斯之谓也。

王琦著《朱熹帝学思想研究》出版暨后记

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20年3月版

【王立斌】朱熹讲学独峰书院遗址寻踪

2019年6月16日,应邀到浙江丽水少微书讲《鹅湖朱陆之辩与南宋书院教育》的课题,讲学结束后,于当天下午在少微书院院长卢朝升等人的陪同下,前往缙云县仙都考查独峰书院遗址。在当地热心人士刘芳庆同志的引导下,参观了新修葺的独峰书院的仿古建筑和陈列展览。而后我提出了希望能看一看原书院遗址所在地,老刘说他也不清楚,只能再走···

【王闻文】再论朱陆之异:基于一种“心学”的视角

陆九渊的“心”乃是“天固本心”,认为此心由天所给予,强调万物都由心而发;而朱熹的“心”则是“别有一心”,即认为除了天之本心外,亦有外在的经验之心,即心的无内外性。简而言之,朱熹和陆九渊最大的不同在“心”而不是“心与理”。

【万百安】如好好色:中国哲学中的知与行

“如好好色”与“如恶恶臭”的比喻的实质性内容是我们对善的爱和对恶的恨应该在认知和情感上同时存在。对于《大学》“如好好色”和“如恶恶臭”这一比喻,朱熹解释为对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最终目标的描述。王阳明则认为这一比喻描述的并不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后道德知识与道德动机完全结合为一体的修身目标,而是描述了真正的道德知识自始即是的模···

【陈永宝】论朱熹的理学与美学的融通

朱熹的理学与美学并非截然为二,而是二位一体。朱熹的理学构成了其美学存在的本体,即道者文之根本;同时,由于美学的存在,朱熹的理学不再是苦涩难咽的道德戒条,而趋向于‌“从心所欲不逾距‌”的合和之境。至此,朱熹理学构建了其美学存在的骨架,美学拓展了理学的视野。进而,美学的存在,进一步遏制了理学由儒家滑向法家深渊的趋势。···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