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纪】《中庸》首章说

癸卯理学班第二场,毕冉主讲大本达道,我略加评议。评语虽匆遽间出之,似非毫无可味者,因追记并稍完其意如次。

【张晚林】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论《中庸》对世界作为超越性存在的确证及其圆教之···

《中庸》就是为了完成对世界的超越性存在的确证:第一,完成人作为天命在身者的确证,人作为天命在身者为世界作为超越性存在的确证进行了奠基;第二,完成家庭、社会政治作为超越性存在的确证;第三,完成世界万物作为超越性存在的确证。至第三个层次,则儒学作为“道德的形上学”已完成,同时,儒学作为圆教也已完成。而儒学作为圆教,···

【李卯】“学问思辨行”:《中庸》的本土学习过程观新解

《中庸》因其高度凝练的理论智慧“直抵中国思想的核心”。尽管《中庸》难免带有某些时代局限性,但“学问思辨行”的学习过程观是我国本土学习思想的重要内容,完整清晰地呈现了学习过程的本质、特点、方法和规律,影响广泛而深远。

【贺更粹】《中庸》“人与天地参”义解

《中庸》认为,天人关系是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相伴而生的相为参合。人何以与天地相参?诚是天道本然,实践此诚是人事之当然,诚贯通天地人,是“人与天地参”的形上依据。人以何与天地相参?一是通过好学力行的知行合一过程,完成人的德性与天地相参;二是通过各尽本分地处理社会政治与生态伦理等问题,完成现实人事与天地相参。

【高小强】圣人之知与能(下) ——壬寅年《孟子》《中庸》研读札记(之二)

圣人与天道为一,这是明确的。首要的,他们皆为“诚者”以至“至诚者”,像孔子所说,“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其实,孟子也讲,“是故诚者,天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朱子以为,“诚者,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天道之本然也”。

【陈明】《中庸》的儒教解读 ——以理学心性论为参照(视频版)

《中庸》的儒教解读——以理学心性论为参照

【高小强】圣人之知与能(上)

据说,“孟子亲受业于子思”,或者,如《史记》“受业子思之门人”,无论如何都可以说孟子乃子思的传人。而据朱子,子思承继曾子,曾子受传于孔子。“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案即《中庸》),以诏后之学者”。“

【谭明冉】《中庸》诚、明关系再释

本文尝试以先秦经典中出现的诚、明为根据,指出诚既是真实无欺的存在状态,也是一种持之以恒的修身方法;明的初始含义在于照亮,引申为洞晓、顿悟和明白。“自明诚,谓之教”是圣人以自己的“明”立教,教化天下,而不是贤人之学。“致曲”是从一偏之性或一偏之能上臻至极致,是修行者自始至终的成圣过程,而与孔颖达和朱熹所谓的“感化天下···

【金满楼】中正平和、合理和谐:《中庸》与“中庸之道”

说起“中庸之道”,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无原则的“和稀泥”、一味地做“老好人”、简单机械的“折中主义”。尤其近代以来,儒学被认为阻碍了中国的进步,所谓“中庸之道”也都在批判范围之内。那么,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陈明】《中庸》的儒教解读——以经学天人论与理学心性论为参照

儒教说的成立除开功能考察描述,还需对其内部神学系统给出交代说明,因此,对“孔教之本”《中庸》的阐释无疑变得十分重要和关键。文章认为《中庸》是从属于《易传》的天人之学系统,以“天命之谓性”为前提,以“慎独”为起点,以“致中和”为原则,以“成己成物”为内容,以参赞化育为目标。由于朱子对《中庸》的心性论改造影响巨大,文章将自···

【孔祥安】中庸:儒家的至德要道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所追求与秉持的一种臻至完美的道德标准或行为规范。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范畴,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孔子极其推崇中庸,《论语》《礼记》等传统儒家经典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孔子明确将中···

【张晚林】论作为圆教文本的《中庸》

历史上的佛教徒之重视作为儒家经典文献的《中庸》,就是因为《中庸》之义理可以会通佛教之圆修境界,也就是说,至少北宋早期的佛教徒是把《中庸》作为一种圆教文本来认知的。这种认知直接影响了二程、朱子等理学家,最后由朱子完成了以“四书”为主要文本的圆教教化体系。同时,“小人之中庸也”这一章,更能凸显《中庸》作为圆教文本之内···

【方朝晖】《中庸》是关于中庸的吗?

古今学者皆以中庸为《中庸》一书之宗旨,尤其是朱熹赋予“未发之中”以“道之体”的神圣地位,极大地强化了这一看法。本文对此一传统思路提出质疑,主张如果走出对中庸词义的过度迷信,可以发现《中庸》一书层次分明,从头至尾呈现出以修身为本、以至德为归的基本线索。

【蓝法典】《中庸》性论的价值缺失与权力指向——从《庸》《孟》互诠的遮蔽说起

“天命之谓性”在《中庸》的目的论结构中代表着一种终极善的追求。《庸》《孟》对“性”的互诠唯有在主体视域内才能保住“性善”说的价值意味,当其转变为面向人类群体的说明时,“性善”也就转变为“天命之谓性”的注脚,而强调的是对道德权威的向往以及一种与“扩充善”相背的“杜绝恶”的道德实践态度。这导致在政治领域,道德践履只是服从律令,···

【卢盈华】诚体是如何活动的? —— 立足于《中庸》对诚之现象的阐明

周敦颐与牟宗三均将诚看作创生世界的实体,却对诚在具体体验中的独特性着墨不多。更有学者将诚理解为抽象、孤悬之体,与其“体在用中”“存有在活动中”的特色南辕北辙。立足于《中庸》以澄清诚是如何创生万物的,遂成为重要的课题。诚表示维持本然状态,即上天所赋予的人与物之本性。人具有的诸种禀赋为萌芽之诚,天道的本然状态则是生生···

“诚”在《中庸》中的地位及其思想内涵

2021年4月11日星期日晚19:00,北京师范大学爱智讲堂第二十二期之“‘诚’在《中庸》中的地位及其思想内涵”于主楼A807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爱智者协会主办,哲学学院学业辅导室协办。本场讲座有幸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李景林教授担任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爱智者协会会长姬旭东担任主持人。校内各专业学生、哲学爱好者···

【杨朝明 李文文】如何理解《中庸》的那个“中”

作为儒家四书之一,《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实际上,该篇很可能本来不是一篇,而是西汉时期《礼记》编者根据子思原作加上相关内容编辑而成。朱熹称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以来,道统之传尽在其中。中庸之道,美妙和谐,辩正深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然而,人们对“中庸”也有不···

【金春峰】《中庸》与董仲舒思想 ——《中庸》的思想特点与成书时代

董仲舒思想虽经大家努力硏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还是远远不够。可以说它仍然不出地方和我们这个学术圈子的范围。像西安,应该也是大力宣传研究的地方,但基本上无董子的地位(林乐昌先生很重视研究董子,是个人的事)。全国更谈不上了。

【张文智】《周易》哲学视野下的“内圣外王”之道——兼论“内圣开出新外王”说之相关问题

《周易》哲学可以为“内圣外王”说提供本体生成论依据。牟宗三先生的“内圣开出新外王”基于其“良知的自我坎陷”说,其所说的“返本”没有真正返回到道之本体,故不可能开出真正的“新外王”。必须把《大学》《中庸》及《周易》贯通起来,才能把握“内圣外王”说的全部内涵。

【杨少涵】佛道回流,还是经学势然? ——《中庸》升经再论

《中庸》原为《礼记》之一篇,南宋以后成为“四书”之一。在《中庸》由“篇”升格为“书”的过程中,佛道人士早在宋代儒家之先已对《中庸》进行了广泛关注和大力提倡。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