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恩】朱熹《春秋》观发微

作为宋学之集大成者,朱熹遍注群经,然独于《春秋》未有成书,是以清季以降,论《春秋》者多以朱熹《春秋》说在《春秋》学史上地位不高。

【田丰】唐以前圣人观念史研究

孔孟荀三人皆主张既避免泥古不化,又反对一味求应世之变而非圣无法,逐步建立起了为后世所承认的完整圣人形象谱系。这种对“王官学”与“百家言”的绾合,在西汉则发展成为以孔子《春秋》为新王创制立法的公羊学。古文经学以经为史,孔子被视为“王官学”的传承守护者,史家谱系的意义压过圣人谱系,万代一时,皆取法周文礼制即可。

【王博】董仲舒《春秋》阴阳灾异说的政治哲学解读

董仲舒的《春秋》阴阳灾异说实现了《春秋》的阴阳化之后,为经典与政治的互动立下了基本范式,治其他经典的学者纷纷效仿。董仲舒以帝王对天之「畏」作为其立论前提,有效沟通了帝王之「欲」、「惧」与学者之理想。

【王刚】孟子与《春秋》的经学建构问题探论

孟子是对《春秋》进行经学建构的关键人物,时间为孟子晚年的齐宣王时代。孟子在稷下的文化刺激及禅让政治破产的情形下,赋予了《春秋》较为完整的经学品质。从此,《春秋》由“事”而“义”,作为孔子传道之书,成为经学专名,此后挖掘其内在的“笔法”及微言大义,成为主流诠释方法。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