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辉】仁本主义辩证法之乐和忧的统一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7-05-08 15:57:51
标签:
罗辉

作者简介:罗辉,男,西历一九六八年生,江西吉安人,现供职于吉安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仁本主义辩证法之乐和忧的统一

作者:罗辉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四月十三日乙未

           耶稣2017年5月8日


 

乐,在这里的读音是lè,按照字典讲,其意思是指人们的高兴、喜悦、欢喜、愉快、快乐、快活等情感;忧,则是有忧愁则是指人们的忧虑、忧愁、忧患、烦恼等情感。而仁本主义辩证法讲的乐和忧则讲的是儒家仁者、儒家君子之乐和忧。当然儒家君子也是有和人们所同具有乐和忧的情感,但儒家君子的这种情感则是本着发而中节的原则,其良知本义决不会为各种情感所遮蔽。

 

儒家之乐本于仁性、本于良知。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这里的“道”,即就是讲的仁性良知。儒家之乐是闻道见性、致良知之乐,是超越世俗苦乐概念的至乐。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乐莫大焉’,获得了超乎世俗的大乐,至乐无上。一切世俗之乐都是有所倚、有所依赖和凭借的,唯此大乐,本性圆具一无所倚,不受外在贫富贵贱荣辱得失的影响,不是一切艰难险巇所能剥夺。孔子厄于陈蔡,弹琴自乐;阳明厄于龙场,‘未尝一戚’,原因在此。”(余东海《论语点睛》)

 

儒家之乐是至乐,儒家圣贤君子都是乐天派。因此,乐不乐,是得道与否的重要标准。

 

《论语·学而第一》第一章首标三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乐字乃儒家要旨。学而时习之,乐;朋自远方来,乐;不知而不愠,仍然是乐。学习的过程固然乐,学习的结果更是乐,儒家下学上达,学习可以觉悟“性与天道”。

 

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第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第六》)这时孔子、颜回并不会因为生活清淡或贫穷而烦忧,而一样的是快乐且乐在其中。此中之乐当然也不是乐于贫穷,而是乐在仁义,是因为明自本心圆满自足而乐。

 

这就是孔颜之乐。“寻孔颜乐处”成了宋明理学的重大思想课题。

 

君子有三乐。《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韩诗外传》卷九:“子夏曰:敢问三乐?曾子曰‘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 孟子、曾子讲的君子之乐,不是乐在高远之处,而是乐在平常之道,乐在伦常之道。

 

与民同乐。儒家认为在位贤者之乐,应当与民同乐。梁惠王站立在王宫园囿的池沼边,欣赏着鸿雁麋鹿翩翩起舞、嬉戏追逐的样子,得意地对孟子说:“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答说:“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孟子•梁惠王上》)周文王动用民力建园囿台池,而民众乐于为之,是因为周文王和民众共同享受园囿台池游猎观瞻的快乐;而桀纣劳民大建高台深池、酒池肉林,是为了自己个人的欲望享受,所以民从诅咒说:“你这太阳啊,什么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为了个人意志和贪欲,不顾民众死活,民众宁愿与之同归于尽。

 

同样,齐宣王在他的雪宫接见孟子,得意于他雪宫的美好,说:“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针对梁惠王、齐宣王得意于他们游玩宫殿园囿之乐,从独乐乐与众乐乐两方面揭明意义,劝谕当时的政治领导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所乐,所乐何事?孟子又说:“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孟子•尽心上》)君子所乐,不是乐在外在的任何有形或无形的东西,而是乐所性之存,乐“性命与天道”之所得。

 

儒家之忧与儒家之乐相对。儒家之忧不是忧世俗间的名利地位的得失,而是忧道不忧贫,是忧道之不行,仁性良知不彰。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有四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第七》)余东海先生疏解曰:“德有赖于不修,不修不成德;学有赖于讲,不讲不成学。孔子一生就是修德不止、讲学不休的榜样。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所以孔子以学之不讲为忧。六艺和诗书礼乐为讲学的内容。史载,孔子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鲁国诸儒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家,都是讲学。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孟子•离娄下》),亦同于孔子“四忧”,就是君子之忧的典型。君子之忧、孔子之忧和小人之忧,天地悬殊。小人曰:权之不特,势之不大,横财不能发,美女不能泡,是吾忧也,呵呵。”(余东海《论语点睛》)

 

大舜以不顺于父母为忧。孟子说,大舜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妻尧帝之二女,但是还是不足以解忧,这是因“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於父母可以解忧。”(《孟子•离娄下》)

 

在位的圣贤之忧,是忧百姓的安危、忧百姓的生活、忧百姓的精神状态。“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穀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

 

余东海先生在《君子三种特征的解读》一文总结了儒家经典阐述的君子三忧:

 

孔子说:“君子有三忧,弗知可无忧与;知而不学,可无忧与;学而不行,可无忧与?”(《韩诗外传第十八章》)君子有三种忧虑。不懂道理,能不忧虑吗;知道却不去学习,能不忧虑吗;学了却无法身体力行,能不忧虑吗?

 

《礼记•杂记》说:“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与君子三忧意思类似。《杂记》接着说:“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而己倍焉,君子耻之。”

 

《韩诗外传》卷七还记载了孔子说的“明王三惧”。孔子曰:“明王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志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韩诗外传》卷七)明王,君子而得王位者。

 

儒家之乐和忧的统一。“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第七》)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哪,发愤努力时忘了吃饭,自得其乐而忘了忧愁;不知道自己老境将至,如此而已。”这是孔子的自画象。乐以忘忧,就是仁者不忧。“发愤忘食和乐而忘忧相辅相成,都是得道的表现。不难想象,孔子作《春秋》时就是即发愤又可乐的。吴楚滑夏,乱臣贼子接踵,不能无愤,同时‘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阐明政治大义,从事王道之大,乐何如之。”(余东海《论语点睛》)在这里,孔子把他的乐和忧圆满地统一了。其实前面讲的儒家之乐和儒家之忧,其本身也是圆满地统一了起来。儒家之乐,所乐是乐道之所明、道之所行,所忧也是忧道之不明、道之不行。

 

《礼记·礼运篇》说:“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意思是说圣人能够将天下看成一家,把国家看成自己,并非主观臆想,而是能知道生命本质真相,洞晓其中义理,明白利益和忧患之所在,才能做到这个地步。懂得了“中国一人,天下一家”之理,自然深怀仁爱之情,乐民所乐,忧民所忧,吉凶与民同患,以天下为己任。《尚书·说命下》:“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孟子•离娄下》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北宋大儒张载在《西铭》中说:“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作者的这种民胞物与、天地万物一体同仁的情怀,正是将儒家之乐与忧统一了起来。

 

注:本文参照余东海先生《仁本主义辩证法》中“乐和忧的统一”的论述。

 

罗辉

 

时间:丁酉年四月初十二日

 

                                  西历2017年5月7日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