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茵陈:值得飞到北方去吃一碗,过季要等一年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9-03-11 19:49:39
标签:茵陈
许石林

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茵陈:值得飞到北方去吃一碗,过季要等一年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节选自 许石林 著,《舌尖草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6月第1版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二月初二日甲辰

          耶稣2019年3月8日

 

 

 

 

 

 

 

 

 

乡谚:“正月的茵陈二月的蒿,三月割下当柴烧。”茵陈在正月里发芽,嫩芽灰白色,此时采下来晒干,色尤白,所以也叫白蒿。清明时候茵陈长得都有点嫌高了,这东西很能长,一切野菜野草都很能疯长——跟庄稼相比,野草像出身贫贱的小子,对生存的机会特别敏感、抓得特别紧,不拣环境条件地拼命生长。茵陈全国各地都有,历来认为陕西产的茵陈质量最好,药力最强,所以在茵陈里又有一样“西茵陈”,就专指陕西产的茵陈。茵陈很便宜,你要是现在去药铺买一钱茵陈,你都没办法付钱。为啥?因为一钱干茵陈能抓一把呢,仅卖两三分钱!

 

茵陈是治疗黄疸肝炎的好药,所以用茵陈做的菜就应该算是药膳。我们那里用茵陈做麦饭——将茵陈叶子洗干净,拌面粉蒸熟,吃时根据自己的口味调味即可;也用茵陈搓面条,做法如菠菜面。有的地方炒着吃、做菜团子吃、做汤等等,一般野菜的吃法大多可以用来吃茵陈。茵陈生长得很快,能吃也就几天的功夫,一般人家勤快的,也就吃两三次而已。茵陈生长在崖崖畔畔这种不长庄稼的闲地、沟坎渠梁上,也不好找。上天造物真是有德啊——茵陈吃多了,会中毒,照样对肝不好,所以上面所说的茵陈的生长状态,使不识字的田夫野老,也不可能多食,您说奇妙吧?一家人,一年吃上一两次茵陈做的麦饭、茵陈面、菜团子,没什么特别的意外,也就够这一年护肝养肝的功效了。人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仔细想想,不能不赞叹造物之伟大。

 

茵陈长大了,枝叶茂盛地抱根生长,所以又称“抱娘蒿”,《诗经·小雅》有《蓼莪》篇,莪就是抱娘蒿,就是刚冒出嫩芽的时候所谓茵陈。这首诗有人说是讽刺周幽王的暴政,使人民过分地服劳役,劳役者怨恨的抒发,同时表达对父母的无限孝思。有的说不是,就是表达纯粹的孝思,表达孝子对自己不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悲叹。我觉得两者都有意思,都不影响对其中表达的孝思的理解。其中有句,是全诗的高潮——我们那里,老人去世,“五服”中孝最重的孝子穿的斩衣上,前面书写“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只根据逝者的身份将“父母”二字改为慈父或慈母,若父母已先后亡故,则写原句)。后面书写“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这是《蓼莪》的精华,被关中人作为一个表达孝思的文化程式,数千年沿用至今。我的堂弟问过:怎么谁家老了人,都这么写?我说:这是固定的格式,是规矩。过去服劳役的人,远在外地,路途遥远,音信隔绝,看见一丛抱娘蒿,触动情感:父母生自己,原本是希望生子如茵陈这样美好的香菜一样,或者像后来的颜真卿赞美自己的侄儿如庭中香草一样,结果无奈自己远在外地服劳役,不能见父母,关山万里,不知道父母的身体好不好,甚至不知道还活在人世上没有,自己这么没用、无奈,辜负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匪莪伊蒿”,所以内心极其哀痛无奈。很多人的这种同样的情感,最后形成了一首诗歌——《蓼莪》。林语堂说《诗经》就是当时的时政评论,就是这个意思。

 

2010年3月19日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