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耘 著《道体学引论》出版暨后记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9-08-04 12:29:26
标签:《道体学引论》、丁耘
丁耘

作者简介:丁耘,男,西历一九六九年生于上海。一九八七年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学习。一九九七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一九九七年起任教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著有《儒家与启蒙:哲学会通视野下的当前中国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中道之国:政治·哲学论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道体学引论》(华东师范大出版社2019年版)。

丁耘著《道体学引论》出版暨后记

 

 

 

书名:《道体学引论》

作者:丁耘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8月

 

内容简介

 

本书从阐述道体学典籍(重《易》、《庸》,旁参《庄子》)的精义入手,重新梳理中国哲学的义理脉络,并转而在此立场上统摄西洋哲学的基本问题。最终我们将看到,一种告别“本体论”而走向“道体学”的哲学思考,究竟是如何可能。

 

目录

 

序言

一、缘起:《道体学引论》与《生生与造作》

二、道体学与本体论

三、本书的进路与构成

 

上篇 论道一

 

第一章 生生:易诚初说

第一节 生生与造作

一、依四因说的新中国哲学及其局限——以牟宗三为中心

二、破四因说的新西方哲学及其局限——以海德格尔为中心

三、生成、造作与哲学的第一开端——四因说的起源与密意

四、结语:造作、生成与生生

第二节 乾坤与诚

第三节 道体初说:诚之虚壹

一、诚之虚

二、诚之壹

 

第二章 道而一

第一节 道与一(上):道气辨

第二节 道与一(中):大一与成物

第三节 道与一(下):齐物辩

第四节 道物与言默

第三章 道一之微

第一节 一之道术

第二节 庄儒之微

小结:生生与道一

 

下篇 道之体与道之学

 

第一章 道学统宗

第一节 道体学之一统三宗

第二节 宋儒之转庄子道体学

 

第二章 “生生之谓易”

第一节 天人之“继”:《易繋·继善成性章》疏(上)

第二节 生生与无为:《易繋·继善成性章》疏(中)

第三节 一道与二本:《易繋·继善成性章》疏(下)

一、道一、天人

二、破二显一

三、《易》而《庸》

 

第三章 道体之为诚体:《中庸》大义

第一节 道体学与《中庸》

第二节 教与明:《中庸》大义(上)

第三节 诚体与成性:《中庸》大义(下)

第四节 即诚体总论道体

 

第四章 西学统宗

第一节 “一”与“是”:西学之建统

第二节 立宗

第三节 学变

第四节 崩解

结语

 

附录一 哲学与体用——评陈来教授《仁学本体论》

 

附录二 论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学说的现象学阐释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丁耘,1969年生,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任《思想史研究》、《思想与社会》、《开放时代》编辑委员。主要研究兴趣为中西思想史、德国哲学、古希腊哲学与中西比较哲学。已出版专著《中道之国》(2015)、《儒家与启蒙》(2011)、《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合著,2005)等。译有马丁·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2008初版、2018修订版)等。主编《思想史是什么》(2006年)、《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2009年)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另有译文多种。2009年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后记

 

从动笔扩充《生生与造作》开始,书稿的写作时断时续,前后大概五年有余。这个时长,包括稿子最后的篇幅,都大大超出了原先的预期。好在全书思路仍然保持了一贯。这或是因为,此书篇幅虽一再超出界限,但始终没有偏离基本问题与基本文本。有的文本解释,前后表述虽有变化,但也不外合乎义理的展开与推进,仍然服从于一个整体的论述方略。

 

正文之后,以两篇旧撰为附录,充作全书整体思路的背景。附录一草就于此书撰写期间。附录二晚于《生生与造作》,早于全书其他部分,或者说主体部分。对于读解《道体学引论》的西学论述,附录二当能提供些许帮助。对于此书的中学论述,附录一也有参考意义。

 

由于此书的表述,或归根结底由于此书的方法及结论,问世之后或许有各种反应。也许会有一些争议,也许会有半途而废的阅读,也许会有耐心反复的读解,也许会有会心的解释,也许会有比较缓慢但深刻的推进。所有这些,既难以逆料,也不难想见。对于此书引发的一时反应,作者当然不会无动于衷,但也不会期许过高。此书的撰写方式对于现代读者确实可算一种考验。不过说到底,此书与其说考验读者,不如说考验作者;与其说考验作者已成的写作,不如说考验作者将行的思索。《道体学引论》毕竟只是一部引论,它开启的道路仍需要继续推进。作者肯定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行进在这条道路上,但没有理由不自己继续开疆拓土,哪怕仍然暂时孤独。比起热闹非凡的喧攘、谬托知己的扰乱,孤军奋战几乎可以算作幸福。

 

此书最终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六点”的倪为国先生多年的敦促和耐心的等待。单从他组稿的坚决和等候的毅力看,倪先生就可身处当今真正的出版家之列。正文完成以后,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苏杭同学主动请缨,帮助充实与核对注释引文。由于他对我的研究方式和论述习惯较为熟悉,经我提议,出版社同意,请他做此书的特约编辑。编校工作非常繁琐辛劳,没有苏杭同学的热情付出同专业支持,此书的出版恐怕会拖延很久。在此衷心表示感谢。这里也要感谢陈哲泓先生,他原来负责此稿的编辑,做了不少前期工作。

 

《引论》上篇关于《庄子》的两节,曾以其他标题在《古典学研究》及《思想与文化》两种辑刊发表过。下篇也有短于一节的零星内容,在发表于《哲学研究》和《杭州师范大学学报》上的两篇文章中曾经用到。

 

书稿撰写期间,李为学、谷继明两位先生分别允许我阅读了他们正在点校的唐文治与惠栋的《中庸》注疏,对我撰写下篇第三章有所启发。这里由衷地感谢他们的慨然相助。全书缘于《生生与造作》,而此文缘于柯锦华女士与莫斌先生。全书两篇附录,缘于陈来、王庆节二先生。此地向以上四位表示谢意。

 

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张奇峰、苏杭、王涛、李鹃、陆建松、邹辉杰、郝春鹏、高桦、陈勇、徐逸飞、张云翼、邵奇慧、张鹏等学友在资料收集以及其他方面给予了许多可贵的帮助。没有他们,研究无疑会不时陷入僵局。当然,在这方面曾施援手的远不止以上列名诸位,这里并致谢忱。

 

去岁仲春,蒙甘阳、吴飞两位教授的垂青,为拙文《哲学与体用》,也就是本书的附录一,组织过一次会讲。除他们两位外,杨立华、唐文明、李猛、吴增定、朱刚、韩潮诸教授也都指点良多。会中所论,与本书主旨的收束也有一定关系。刘小枫教授、冯金红女士与舒炜先生一直关心此稿。这些年来与张志强、贺照田、江湄、吴增定、先刚、干春松、唐文明、陈壁生等诸位同道的交流也让我受益良多。

 

在此向以上诸位表示感谢。天不丧斯文。他们的存在,当然不仅是我个人的幸运。多年来学术思想上的砥砺与酝酿,离不开师友的关怀和鼓励。我所在的大学和城市的那些师长和朋友们对我是尤其珍贵、难以替代的。

 

常恨拙稿成篇缓慢,思考亦未臻纯熟。家严已步入耄耋之年。《生生与造作》完成之际,久染沉疴的先慈仍然在世。而今全书杀青,其墓木已拱矣……

 

丁耘

2019年2月15日(岁在己亥,正月十一)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