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 周炽成】关于荀子“性朴”论的通信:史上所有谈荀子“性恶”的论述将扫清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0-09-18 00:07:38
标签:性恶、性朴、荀子
林桂榛

作者简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关于荀子“性朴”论的通信:史上所有谈荀子“性恶”的论述将扫清

作者:林桂榛 周炽成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七月廿九日壬戌

          耶稣2020年9月16日

 

周老师、陈老师,你们好,

 

我是陈老师的学生(本科生),也是郭老师的学生(博士生),兹将我博士论文的某一章节,也是周老师您研究和讨论过的——荀子《性恶》篇是否有讹错或伪造的问题——专题讨论文章一齐传来于你们,请批评,见附件。此文目前未公开发表,请内部阅读。

 

此问题至关重要,有极大的学术价值,若两千年来果然是讹字造成荀子讲“性恶”,则将全面恢复荀子的思想地位及学术声誉,而史上所有谈荀子“性恶”云云的论述将全部扫清,中国人性论值得重新思考及叙述……

 

新年在即,恭请大安!

 

学生:桂榛顿首

(2008年12月23日22:41)

 

小林:

 

带着兴奋的心情读完大作,感觉很好。希望你能成一家之言,超出老师。不过,我提出几个问题要你思考:

 

1.从《荀子》一书的篇名看,除《非十二子》和《赋》外,所有篇名都是两个字。如果说荀子原来以《性不恶》三个字来作篇名,这可能很怪。个人觉得,《非十二子》和《赋》都不是荀子本人的作品。以二字为篇名,是荀子的写作风格。

 

2.《性恶》明确说“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这是反对性朴论,而不是主张性朴论。如果《礼论》的作者和《性恶》(或者用你的话说《性不恶》)的作者是同一个人,那只能说作者改变了立场,或者自相矛盾。你改“恶”为“不善”,并不能解决问题。

 

3.孟荀的对立,多为两家后学的对立,他们两人本来不对立。《解蔽》明确肯定孟子,《大略》也同样如此。

 

考虑到你手头上可能没有我的那本书,我把出自书中的文章传去,另传一跟我们讨论的问题有关的另一文章(未刊稿)。如果你需要看我书中的前两章(只有这两章跟你的论文有关),可以复印寄去。

 

周炽成

 

附:荀子非性恶论者辩.doc孟荀汉唐影响之比较新论.doc

 

(2008年12月24日01:30)

 

周老师:您好,

 

首先谢谢您阅读拙文并提讨论意见。我的校勘,当时受您的启发很大,不同仅在于我不认为《性恶》全伪与《性恶》、《礼论》两篇有矛盾。于您提出的三点审读意见,我的理解是:

 

1、《性不善》作为篇名并无不妥。(1)古书篇名往往两种情况,一是篇首字眼做篇名,比如《论语》最明显,二是其核心思想作篇名,而且篇名字眼往往该篇本有,《荀子》篇名大致都从于篇内义理。(2)古书的篇名未必都是作者拟订的,有些是后人传抄、整理时所加,篇名不过题于简端而已,从出土的战国书简可以核实如此情况。(3)我原来初勘时校正文拟“性无善”或“性非善”或“性不善”,把篇名拟为“非性善”或“性不善”,但根据正文“不直、不善”修辞及义理,荀子主旨当是批判“性善”称“性不善”,所以按照古人惯例推定“性不善”作篇名,但“非性善”作篇名也无不可,不过“性无善”、“性非善”则不甚贴切……具体我们很难知晓原篇名作什么,但正文“性恶”本作“性不善”我自信确定无疑。(4)究竟是一字、二字做篇名还是三字、四字,这无关紧要,古书篇名字数不整齐划一的多着,不能以多是二字作篇名推定一字、三字、四字篇名者不属荀子,校书首先当从正文义理,其他证实或证伪都顶多属旁证,不能成必然的主证。

 

2、《性恶》“离朴”字眼与《礼论》“材朴”字眼并不矛盾,这属文本理解有误而所造成觉得两篇矛盾,觉得相互否定。附原文而勘议如下,容慢慢再讨论:

 

[性恶篇]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孟子曰,性本来善,不善是丧性所故】曰:若是则过矣。【荀曰孟谬】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今天人的性,生而离开它的朴,离开它的资,那它才是失而丧之(不朴了,变坏了),即坏是背朴而成。此处非论人必然背朴,而是说恶是背离朴而得,背离原状而得,正是论证性朴也,何矛盾之有?】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以看来人的本性是不善甚明】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所谓“性善”当依朴资而美之利之,无朴何善之有?(当然亦是何恶之有,《左传》所谓“皮不存毛安附”也),此处论所谓“性善”正是“伪善”,即孟子把德性作本性,德性乃朴资基础上所为所积而成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结构与功能,资朴是结构,此本性本状,德性是功能类问题,以耳目结构与耳目感觉的功能间关系类比论证资朴而后有所谓美善,皮不存毛安附也。】

 

[礼论篇]……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所谓性,本来就材朴样子,天生如此】;伪者、文理隆盛也【隆盛的,正是伪,非性】。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基础上伪,伪而后善或美(也包括恶)】。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善的方面,性伪合,乃可圣,驳性善,谈朴伪,论化治是也。】

 

3、孟子和荀子在理论体系方面有着根本的冲突,尤其是人性论方。荀子区分本性与习性(伪),所以必然导致他的社会理论是礼法论;孟子道性善,所以必然是复性求放心之类,然后空蹈仁义、仁政类,这是宋儒性命论的滥觞;历史观方面,荀子必然大骂孟子他们想象和倡言的“先王”,主张法后王、一制度。

 

孟荀之路的差异,王恩洋《荀子学案》有论:“盖子思孟轲之学与荀子不同者,一为理性派,一为经验派。重理性者,以为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非外烁我也;以人性为善,尧舜与人同,而言必法先王、称尧舜,高谈仁义而略于礼制。……经验派之反对理性派,东西洋皆然矣。”荀子所谓的法“先王”、“后王”等问题,钱大昕、吴汝伦他们解得最好,此也是民国时王恩洋的意思,抓住了荀子思想的实质,其他解都不到位,不明白荀子作何意……王恩洋1945年《荀子学案》云:

 

“以知识道德皆为积累而成,皆自外而得,为经验学派之主张。破除迷信,取消上帝与天国,而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以利人事,为此派学说之伟绩。西洋学说,肇始于希腊。中经中世纪耶教教权专制,埋没人之理智于天国上帝之气氛中以成黑暗之世者千余年。自英霍布斯、培根、洛克、休谟等,次第出现,乃造成海洋派之经验学派,破除上帝之信仰、天国之梦想,而事事求实用于人事……总而言之,谓欧洲近代文明均导源于经验学派而长养完成之,亦不为过也。中国文化学说素与希腊及欧洲近代学说异其途辙,然而孰谓有荀子者乃于二千年前竟成立最完整而宏博之经验学说于中土,其光辉炳焕,其魄力滂沛,上同于苏格拉底、柏拉图、雅里士多德,而下合于霍布斯、培根、边沁、洛克、休谟而无愧,且又过之,不亦伟乎!”(《荀子学案》卷上页2-3)

 

“吾人由上述种种,具见荀子之学与西方经验论精神态度、理论思想之若合符节,洵足成为二千年前之中国经验派大师而无愧。吾人骤读荀子之书,几不知其为中国古代大师,而直谓其为希腊、英伦之哲人然者,是亦奇矣!虽然,二者亦有异乎?曰有。其异点安在?曰其精神态度等虽同,其所趋向之方向与目的即其学之内容别异也。曰其异如何?曰此乃中国学说与西洋学说之根本不同处也,盖西洋之思想学说,其目的与内容多为向自然物理用工夫,其所得亦多为自然物理界之真理。而中国之思想学说其目的内容乃趋向于人情治道上用工夫,其所得亦修己治人两方面之道术也。”(《荀子学案》卷上页11)

 

在《荀子学案》结束处,王意味深长并颇“自负”地说:

 

“余幼习儒学,由阳明而上承孔孟,荀学非所好也。自讲学龟山,作《老子学案》,觉吾先民学说不难整理阐发,乃遍读诸子之书,皆已得其体系,及开办东方文教研究院,《孔子学案》、《孟子学案》次第作成,因于去年拟作《荀子学案》。人事苒苒,迄今年孟夏始成。凡所疏释、整理、阐发、评判,一秉大公无我之心,更无丝毫门户蔽漏之见,此可自信其与历来讲学者不同。不唯伟大精密之荀学暗而复明,即古我先民文教思想造诣之宏深瑰玮亦弥足证信。读吾书者,幸知此意也!”(《荀子学案》卷下页85)

 

王恩洋先得我心,先得我心,我也一直思考《荀子》思想与西方近代思想的会通问题(孟子性命论也跟西方绝对主义伦理观有一致)。不是我要谈《荀子》故而在有意拔荀子到那个高度,而是荀子本身就达到了那个思想或学术高度,达到了西方近代思想家、哲学家的高度!王恩洋太了不起了,太了不起了,二千年来荀子的第一知音,能在1945年动荡国难中出版这样的评价或研究结论,真是太了不起了,百年来研究荀子的第一高人!

 

荀子的思想学说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毫无疑问是中国三千年来第一思想家!第一智慧家当然是孔子,但思想家是体系的,智慧家未必是体系的,尽管孔子的思想有“贯”,但在讲学或著述中有体系的,并且是文本中呈宏大而严密体系的,那就是荀子了,荀子发展光大了孔子的思想,发展光大得最丰富,最宏博,最深刻,最周全;荀子和《荀子》淹没了真是可惜啊,可悲,可悲!《荀子》一书最后一章称荀子是“孔子弗过”绝非虚言,知音少,乃至无,真正理解之者谁?千古绝唱,一丘坟草,悲乎!

 

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有三段高论,甚确,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136、150页,附之:

 

(1)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夫曰“可以”,则等于说“非定”,谓“定”则事实无证,谓“非定”则性善之论自摇矣。此等语气,皆孟子之逻辑工夫远不如荀子处。孟子之词,放而无律,今若为卢前王后之班,则孟子之词,宜在淳于髠之上、荀卿之下也”。

 

(2)孟子在墨子之后,乃不能上返之于孔子,而下迁就于墨说,从而侈谈洪荒,不自知其与彼“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之义相违也。故孟子者,在性格,在言谈,在逻辑,皆非孔子正传,且时与《论语》之义相背,彼虽以去圣为近,愿乐孔子,实则纯是战国风习中之人,墨学磅礴后激动以出之新儒学也。

 

(3)荀子之论学,虽与孟子相违,然并非超脱于儒家之外,而实为孔子之正传,盖孟子别走新路,荀子又返其本源也(参见本书下卷)。

 

最后,周老师提到的您的专著是指《荀子韩非子的社会历史哲学》一书吗?如果是这本,我有的,这书对讨论荀子韩非子有贡献,我很受启发。附件两邮的文章我读了,很受启发,值得深入探讨。我是1994-1998年在华南师大读政治本科的,听过周老师的大名,没见过,好象那时周老师去留学了,能与母校的老师切磋学术问题,非常幸运和荣幸。我们学术观点可能有分歧,但都为荀子他们作一些阐释工作,这个非常必要,很多需要正本清源。

 

校勘荀子和整理荀子,是当前我做的主要工作,先从校勘文本开始为厘清思想扫除障碍,然后在此基础上疏理荀子思想,会通中西象王恩洋一样大视角地理解他。清末以前,真正跟西方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思想家相媲美的,只有荀子一人,荀子不愧是迄今为止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可惜不仅淹没了,而且歪曲了,我要为荀子搞学术翻案。《荀子》末章所云非虚言:

 

“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是不然。孙卿迫于乱世,遒于严刑,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诸侯大倾。当是时也,知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无睹,贤人距而不受。然则孙卿怀将圣之心,蒙佯狂之色,视天下以愚。《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谓也。是其所以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博也。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观其善行,孔子弗过。世不详察,云非圣人,奈何!天下不治,孙卿不遇时也!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呜呼!贤哉!宜为帝王。天地不知,善桀纣,杀贤良,比干剖心,孔子拘匡,接舆避世,箕子佯狂,田常为乱,阖闾擅强。为恶得福,善者有殃。今为说者,又不察其实,乃信其名。时世不同,誉何由生?不得为政,功安能成?志修德厚,孰谓不贤乎!”

 

桂榛 顿首

 

(2008年12月24日11:10)

 

“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这句话很重要。你理解它时,加上“如果”,与原意相悖。按照你的这种翻译,原文应该是“今人之性,若生而离其朴,离其资……”

 

虚心读原文,实在看不出这是条件句。肯定是陈述句。读古人的东西,切忌太主观。我们都要在大胆假设的时候别忘了小心求证。

 

我指的正是那本书,你有就好了。你来穗读书的时候,正是我留加的时间。你一毕业,我就回来了。

 

周炽成

 

(2008年12月24日23:33)

 

《荀子·性恶》引“孟子曰”疏证(WORD)

梁涛

(2012-10-11 08:27:49)

(群发邮件)

 

梁老师好:

 

贵大作很有史学家风范,我喜欢这样的大作,喜欢考据性的大作,不喜欢玄想之文披个“哲学家”衣袍样自作聪明,玄名虚词,饰智惊愚,我的这般智力消受不起“哲学家”的大作。

 

在一般条理或逻辑上,抽象“性善”论必须解释恶或人为恶的何以可能(社会事实),又必须解决如何为恶或变恶的问题,同时也必须解决如何实际为善的问题(人生问题);同样逻辑,抽象“性恶”论也必须解释善人或人为善何以可能,也必须解决如何为善或变善的问题,解决如何实际为恶的问题,否则就不是理论圆满了。

 

《孟子》当然解释了性善却为何走向不善(失性、物接,牛山之喻等),也思考了如何为善(返性、尽心、扩性等),而《荀子》“性恶”篇所叙述的三则“孟子曰”更是有条理或体系的:第一处述“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是针对孟子解释人为善是因为性善。第二处述“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是针对孟子解释性善又如何变不善,而此二处皆是驳斥孟子不辨“性—伪”之分而将伪指为性或将习性妄充作本性,核心是斥孟子不知“性”。至于第三处述“孟子曰,人之性善”,则是核心地在斥孟子不辨“善恶之分”也即不知“善”。孟子既不懂“性”概念,也不懂“善”概念,既不懂“性—伪”之分,也不懂“善—恶”之分,这样就把孟子汉语、汉字叙述的“性善”论在中国式的语言分析、语言辨析里给彻底瓦解了,如果谁要复活“性善”论,那他一定首先不懂“性”及“善”二字及字义为何而自己妄语臆想一番并自作“哲学”的高明与道德心性的自雄,将语辨完全脱离了语言常法……我个人认为《荀子》三个“孟子曰”不在于是否在孟子外书中是否有“性善”篇,而是三个“孟子曰”的内容皆在今本《孟子》里能找到痕迹或依据,也即这三“孟子曰”不是今天带引号的学术征引必须完全符合原文原语,而是辩论性地先归纳对方的论意而陈述出来再供自己接下来一一批驳。

 

其次,梁老师根据王充《论衡》有“孟子作《性善》之篇”句以辅证有孟子外书或外篇有《性善》这么一篇并将篇名确定为“性善”二字,这也似过于牵强。《论衡》“孟子作《性善》之篇……董仲舒览孙孟之书,作《情性》之说”一般都如此将里头的“性善”、“情性”加书名号,其实十之八九是错误点读,因为王充《论衡·本性》篇说孟子作“性善之篇”及董子作“情性之说”是在说孟子作了关于性善的篇章及董子作了关于情性的论说,非一定在指什么孟子作了《性善》这么一篇及董子作了《情性》这么一篇。

 

考以董子“作情性之说”部分,董子今遗著《繁露》等及其他相关的可靠汉史里似不存在有董子《情性》之篇,且王充叙述的董氏该情性说的内容又见今《繁露》,但不是直接照样地见,而是出自王充自己的概括(若非说王充的述说在《繁露》等里已亡佚,也非绝对不可吧)。同样的道理,王充《本性》篇里述孟子的性善观也是王充自己的概括,未必是直接征引已亡佚的《性善》篇等,而且王充所述孟子性善观并非在今《孟子》里全无,而恰恰是有,只是需要理解和概括。如此,皆证“孟子作《性善》之篇……董仲舒览孙孟之书,作《情性》之说”当标作“孟子作‘性善’之篇……董仲舒览孙孟之书,作‘情性’之说”,其书名必须祛除,而勿认作真实的《性善》篇及《情性》篇为宜。

 

孟子的“性善”论是先秦儒家之歧出,《春秋繁露•实性》曰:“今按圣人言中,本无性善名,而有善人吾不得见之矣。使万民之性皆已能善,善人者何为不见也?观孔子言此之意,以为善甚难当。而孟子以为万民性皆能当之,过矣。”故刘向叙董子作书美荀卿非妄!至于荀子批判孟子“性善”论中自己所持的是否就是“性恶”论,周炽成老师《荀子韩非子的社会历史哲学》(2002)、《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2007/03/20)、《荀子非性恶论者辩》(2009)等大作认为荀子《性恶》是伪书是否成立(认《性恶》系伪书实早见于刘念亲《荀子人性的见解》,《晨报副镌》1923年1月16、17、18日),详见本人的论文。

 

《荀子·正名》曰“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贵公正而贱鄙争,是士君子之辨说也”,欢迎交锋,欢迎士君子之批判。

 

林桂榛

 

(2012年10月11日10:59)

 

(群信回复)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