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湾】商务印书馆《蕺山学派研究》评审意见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3-05-27 01:08:53
标签:《蕺山学派研究》
王瑞昌

作者简介:王瑞昌,字乃徵,号米湾,西元一九六四年生,河南鲁阳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长期主讲儒学经典及中国哲学于高校及民间公益文化机构。曾访学北美、台湾,研习人文,传播儒学及中国文化。著有《陈确评传》《追望儒风》等。

商务印书馆《蕺山学派研究》评审意见

作者:米湾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表

 

【按:此为20年应商务印书馆编辑室之约而撰写之匿名评审意见底稿,与正式提交编辑室者稍异。现书已出,时过境迁,密期已解,姑发出以与同道交流。】

 

一般而言,宋明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汲取了魏晋玄学及隋唐佛学之合理因素,堪称传统中国哲学发展之高峰。宋明儒学内部,朱子之学被视为性理之学之集大成者,而阳明之学则为心学之集大成者,此亦学界共识。近半个多世纪,尤其自牟宗三先生《心体与性体》、《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等研究成果问世以来,蕺山之学之独特地位与重要性,日益为学界强调。其学不仅于朱子系、阳明系之外,独辟畦径,而且从“道统”之角度看,可能还更为“正宗”,且具综合性。因此之故,汉语学术界,研究蕺山之学之论文、专著多有问世。然而,与朱子学、阳明学相比,蕺山之学研究尚有虚歉,尤其对包括蕺山后学之学在内的“蕺山学派”之研究,尤显薄弱。目前这部《蕺山学派研究》,在广泛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蕺山学派”研究推向纵深与细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

 

书稿上篇研究蕺山本人之学,约占全书篇幅四分之一;下篇及附录,主要研究蕺山弟子之学,约占全书四分之三。由于蕺山本人之学前人研究已相当繁富,如此分配篇幅是合理的。尤其独具匠心的是,作者将众多刘门弟子,根据其各自之特殊情况,分成“亦师亦友”、“服勤最久”、“殉难义士”、“抗清义士”、“东林蕺山之间”、“转向朱学”、“守护者”、“畸士”和“三黄”凡九类,专章论述。如此安排章节,不仅眉清目楚,条理粲然,而且很能反映出作者之治学认真与勤奋。因为只有在广泛细致的阅读、考辩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此项艰巨工作。此可谓本书之最可称道之创获。

 

本书对某些蕺山弟子的研究上,多有发前人所未发者,如对祁彪佳学行之表彰,对叶廷秀晚年抗清事迹之揭示,对华夏和王家勤抗情事迹之考证,对张应鳌晚年讲学情况、黄宗羲“左右师席者”之考辩,对周之璿守护蕺山遗书之功劳的表彰,对黄宗羲保存蕺山作品原貌之坚持、对吴藩昌之节孝精神之论述,皆见作者用心之深。此外,作者将黄宗羲《明儒学案》之编撰与其参与《刘子全书》之编订,纳入同一叙事,从而彰显黄氏继承发扬师门之学的宏愿,亦令人耳目一新。

 

 

 

当然,书稿或亦有不尽完备之处及可商之论。结构上,全书名“蕺山学派研究”,似乎宜专辟篇章,将其作为一整体,综核论之,如学派之成立理据、形成过程、内部构成、一贯精神、与其他学派之关系、传承意义等;若只分别研究蕺山本人及其诸弟子之学行,则全书结构失之松散。现在书稿的引言部分具此功能,但是论述似尚不够充实而深透。作者既称蕺山学派“一贯而多元”,其“多元”自不待言,其“一贯”处,则是关键。可惜书中对此探索不够深入,着墨亦不够充分。蕺山尝言:“事求可,功求成,凡一切计功谋利之心儒者不可有。即上天亦初无此等意思,不过磨练出此人精光便了。”(祝渊:师说,《月隐先生遗集》卷四)在“冷风热血,洗涤乾坤”之现实中彰显出的“此人精光”,可否谓为蕺山学派之“一贯”者?其性命之学,是直接讲明此“精光”者,其行实与其他学问,乃表现此“精光”者。而此“精光”则又根植于“意根最微、诚体本天”之“意根”本体,也即与“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之“意”密不可分。诚如黄宗羲所坚持者:蕺山学之精髓在“意为心之主宰”之说。如果说朱子之学之核心在“性即理”一语、阳明之学在“心即理”一语的话,可将蕺山之学之核心归为“意即理”或“意即天”一语。如此一来,蕺山学派之“一贯”是否可在“意”之“存”及其所“发”之“精光”上求之?

 

另外,“功夫论”乃“内圣学”之重要内容,书稿上篇第四章论“蕺山学的内圣学”,第六章讲“本体功夫论”,中间隔一“蕺山学的外王学”,如此结构似乎不甚合乎逻辑。宋明儒学之内圣学,其要无非“本体论”与“功夫论”两部分,第六章既然讲“本体功夫论”,则第四章所论者为何?故此处各章次序及命名,似乎有必要调整。蕺山和弟子编撰的《中兴金鉴录》,旨在借鉴历史经验实现“中兴”,其反映的应主要是蕺山的“外王”学。而第五章论蕺山“外王学”未涉及《中兴金鉴录》,恐有损完备。附录一“蕺山弟子考”用功甚深,收获甚多。如果在此基础上制为“一览表”,比如仿姜亮夫先生“历代人物年里碑砖综表”之例,成“蕺山弟子人物表”,则堪称美备。

 

 

 

文稿中有些观点可能值得商榷。如第四章论“蕺山的内圣学”,其下三节之论题,似乎都未必能切中蕺山学之关键。“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盈天地间一气”等说,在蕺山那里可能是从境界上讲的,或从体用圆融层面发的,未必能反映出蕺山内圣学之真实意蕴,更何况此等说法前儒已尝言之,非蕺山之独造。至于“慎独”之说,更是儒家之通义。蕺山之独特在于如何去慎独,关此,黄宗羲言之深切著明:“夫先师宗旨,在于慎独;其慎独之功,全在‘意为心之主宰’一语,此先师一生辛苦体验而得之者。”(见黄氏《答恽仲昇论子刘子节要书》)。现在书稿论蕺山内圣学而不突出并深论其“一生辛苦体验而得之者”,恐有偏失。

 

由于此处可能有偏,连带地,在论蕺山学与朱子学、阳明学之关系等问题时,也有可能产生“次生”问题。如在比较高攀龙与蕺山的生死说的时候,虽然分辨两者之不同,但是未能对蕺山“尽其道而生,尽其道而死,是谓无生死”之说进一步分析,从而发掘其“无生死”之确切意思。

 

按:蕺山说:“其实诚意则无意,无意则无心”(《商疑十则》),又说:“好善恶恶者意之静”(《学言》上)。很可能,蕺山之“无生死”之说与其“无意”、“意之静”是一个思路,是从境界上讲的。因此,如果联系蕺山之“意学”来解析其生死说,或许更能体现蕺山学之一惯性与圆融性。

 

再如,作者言:在蕺山那里,“盈天地间皆气”之说“在他的思想之中是统合其他的‘盈天地间’的一个较为根本的提法,盈天地间皆心或道、性、理等,都只是在讨论其他相关问题的时候的一种变通的说法而已”。(书稿84页)此定位恐怕不当。若此此说正确,则蕺山恐成为罗钦顺、王廷相之类的所谓“气学”家;如此则恐失之甚远。此外书稿中说蕺山“盈天地间皆~”之说旨在“消解先儒以某一固定的‘~’为‘本体’的‘一元’本体论”(105页)、蕺山之学“是对宋明理学的深层解构”(414页),诸如此类的说法,恐亦是严重误解了被称为宋明儒学殿军的蕺山之学。而且,此类说法与书中其他论述亦龃龉不合。

 

通观书稿,作者在明清文史之学领域有扎实的基础和比较广博而精专的学识。全书论证比较严密,引证文献广泛,且比较规范,治学态度比较严谨。行文通顺,比较有逻辑性。稍显不足的是文笔不甚简洁精炼,如地名“山阴”书中频繁出现,不必皆标“今属杭州市”;人名“张履祥”,可前后互见,不必其下皆著“考夫”字号及生卒。标点符号使用,似亦有改善余地。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