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邓洪波作者简介:邓洪波,男,西元一九六一年生,湖南岳阳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著有《中国书院史》《岳麓书院史略》《中国书院辞典》《中国书院制度》等。 |
邓洪波 著《明代书院讲会研究》出版暨后记
书名:《明代书院讲会研究》
作者:邓洪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内容简介】
书院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修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在其千余年的发展史上,明代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全国各地皆有书院,且总量在2000所以上,超过此前唐宋以来历代书院的总和,可谓前所未有地繁荣。明代书院因与王守仁、湛若水之学说的结合而大盛,王门后学乘学术与书院一体辉煌之势,结成诸多学派,不仅涉足地方文化建设,在民间规范百姓,移风易俗,使书院具有了平民化特色,而且以同志相尚,品评人物,讽议朝政,使书院又具有了社团化、政治性倾向。而书院如此之盛势与特色,皆与讲会有关。讲会源于书院教学,经王、湛及其后学倡导、推广之后,而又每出于书院之外。当年的情形是,联友共学,随地举会,随缘结会,甚至会如家常茶饭,无地不有,无岁不举。本书认为,“书院”“讲会”并非并行而互不相属的关系,且从会无定所的无奈中,揭示出随地举会、归之书院的讲会发展趋势,并试图复原“书院讲会”的真实场景,重构明代书院的历史谱系。
【作者简介】
邓洪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岳麓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社科重点基地中国四库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高校社科重点基地书院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首席专家。著有《中国书院史》、《中国书院制度研究》(合)、《湖南书院史》、《岳麓书院史》(合)、《东亚历史年表》等。主编《中国四库学》、《中国书院史资料》(全三册)、《中国书院学规集成》(全三册)、《中国书院文献丛刊》(全三百册)、“中国书院文化丛书”(全五册)、“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全五册)等,纂辑《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全二册)。点校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全二册)、《岳麓书院志》、《石鼓书院志》、《城南书院志》、《湖南文征》(全十册)。
【后记】
本书由我2007年的同名博士论文修改而成,耗时近一年。修改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梳理、排比、利用承担国社科重大项目“中国书院文献整理与研究”期间获取的相关资料,期待文献基础更为扎实;二是收集、整理、消化、接受十余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取得的成果,期待填平学术研究的时差断痕;三是以东亚书院与儒学的视域来观照明代书院讲会,开阔视野,开启跨界思维模式,期待修改后的作品,成为像样的国社科重大项目“东亚国家书院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书稿虽然已经完成,但我对明代书院讲会的关注,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基于书院与学术一体化的整体考量。在书院千余年的发展史上,明代承先启后,地位十分重要。“联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是明代书院生存状态最真实的写照,而讲会则是明代书院最显著的特点。讲会既是学术传播的载体,亦是思想交锋的平台,更是社会变迁的缩影。本书以讲会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实证与理论的双重维度,重构明代书院的历史谱系,揭示其与学术、政治、地方社会的复杂关联。如今书稿完成,虽自知疏漏难免,然亦愿略述研究心路,以志其缘起、方法与未尽之意。
研究之初,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厘清“讲会”与“会讲”之异同。前贤如胡适、吴景贤、钱穆等先生已就此展开讨论,或视讲会为书院之灵魂,或将其与书院分置不同路径。但明代文献中,“会讲”“讲会”常混用互训,其义交叠。本书通过大量文集、方志,尤其是书院志、会语、会录、会纪、会记、会约、会规、会条、会引、会籍、会序等一手资料的梳理,提出“讲会”一词应取广义,即泛指书院所举之会,涵盖学术讨论、教学交流、平民教化等多元形态。同时,首次将明代书院讲会分梳为学术型、教学型、教化型三个系统,分别指向学人、生徒、平民群体。这一分类虽属尝试,然希冀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框架。
实证研究是本书的重要方法。通过统计全国八十余所书院讲会的活动记录,结合分省、分朝数据,揭示出明代书院讲会的分布规律与发展轨迹。例如,嘉靖至万历年间,王门、湛门学者以“联讲会,立书院”为号召,形成诸如宁国水西会、徽州六邑大会、江右惜阴会、江(西)浙(江)大会等跨地域的讲会网络。此类讲会不仅突破书院围墙,更通过“轮会”“联属大会”等组织形式,由家而乡,由乡而县,由县而府,由府而省,甚至跨越行省边界,促成地域文化的同质化。又如东林书院由学术组织演化为政治社团的过程,则凸显了讲会与专制政治的紧张关系,最终招致明季三毁书院的劫难。这些结论的得出,皆建立在大量个案分析与数据支撑之上。
本书亦试图突破传统书院史研究的界限,将讲会置于学术思想史、社会文化史、政治史的多重视野下考察。例如,王阳明“以讲为学”的实践,不仅重塑了书院讲学的范式,更催生了“会讲四方”的士人群体;泰州学派“百姓日用之学”的平民化传播,则反映了儒学诠释的下移与地方教化的深化;而晚明东林讲会“由会而党”的转向,揭示了学术自由与政治干预的永恒矛盾。这些议题的讨论,既得益于吕妙芬、陈来、吴震、陈时龙等学者的启发,更有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新见的意图。
然而,研究过程中亦深感局限。首先,明代讲会史料虽丰,但散见于府州县志、书院志、文集、会语之中,且多集中于名儒大家的活动记录,基层书院与地方性讲会的细节仍显模糊。例如,教化型讲会如何具体影响民俗?边陲书院讲会的运作机制与中原有何差异?此类问题尚需更多田野调查与民间文献的发掘。其次,本书对讲会与科举之学的关联虽有涉及,但未能深入剖析其知识体系与传统儒学的关系。科举之会长期遭学界轻视,然其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实有再评价之必要。最后,海外书院讲会的比较研究虽有涉及,但有待拓展与深入,东国朝鲜、东洋日本等地书院对明代讲会模式的吸收与变异,或可为后续研究提供新视角,开辟新领域。
本书的完成,离不开诸多师友的襄助。当年博士论文有一段几百字的致谢词,谨移录于下,以致鸣谢。
2004年9月,在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工作二十年又二个月的时候,我以教授之身成为在职博士生。如今,年近五十,学位论文总算完成,这段学习生活可以顺利地划上句号了。
回想这段可以称奇的人生经历,感慨良多,感恩更多。
导师朱汉民教授是现任岳麓书院山长,情在师友之间,尤其是这三年半,从论题的选定,到论文的谋篇布局和修改,多有指点与启导;书院同事陈戍国教授、张松辉教授、陈先初教授、章启辉教授、肖永明教授等在论文开题和写作中提出建设性意见;同学张国骥教授、龚抗云教授等,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勉励,相互启发;书院的其他老师,以及办公室、教务办和资料室等同仁提供了各种方便,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论文评审与答辩专家南开大学的白新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王炳照教授、厦门大学的刘海峰教授、湖南省社科院的王兴国教授、湘潭大学的郭汉民教授和刘启良教授、本院的姜广辉教授等,感谢他们的中肯评价和宝贵意见;感谢同事杨代春教授承担答辩秘书工作;感谢学生谢丰、彭爱华一起讨论论文,王胜军、陈吉良、周文娟等帮忙校对。
感谢杨慎初教授、陈谷嘉教授这两位岳麓书院的老山长扶持与见证我在书院研究领域的开拓与成长;感谢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李弘祺教授长久以来对我研究书院的提携与支持;感谢近年来韩国国民大学校郑万祚教授、岭南大学校李树焕教授、日本福冈教育大学鹤成久章教授对我研究东亚书院的支持与帮助。
时光飞逝,上列名单中陈戍国、王炳照、郭汉民、杨慎初等四位前辈已经位列仙班,令人感伤,更生感怀、感念与感激。
本书的修改、出版,要感谢霍兴聪、梁天麒两位博士的协助,感谢院领导的资助,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赵晨、窦知远两位编辑的悉心尽责。
明代书院讲会的研究,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文化传承机制的反思。讲会所承载的自由讲学精神、地方文化建构意识、学术与政治的张力,至今仍有启示意义。学海无涯,本书仅为抛砖引玉之作,疏漏之处,恳请方家不吝指正。若能引发学界对书院讲会的进一步关注,则幸甚至哉。
邓洪波
2024年12月21日于岳麓书院胜利斋
【本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从沉寂到复兴:王、湛之学与书院讲会
第一节 高压之下:集权统治下的明代前期书院
第二节 王、湛的书院实践活动
第三节 王、湛的书院观与书院讲会的复兴
第二章 随地举会,归之书院:讲会之发展趋势
第一节 随地举会,联友共学
第二节 会无定所,归之书院
第三节 书院何以成为会所
第三章 学术型讲会:学术组织的学术活动
第一节 会讲与讲会:活动与组织之间
第二节 学会、会学及其他
第四章 教学型讲会:书院的日常教学活动
第一节 会文、会课:书院的考试活动
第二节 科举之会与科举之学
第三节 科举之会的取向
第四节 经学、史学、理学、文词、典故之会
第五节 舫课:西子湖的风雅盛会
第五章 教化型讲会:书院与儒学诠释的平民化
第一节 面向平民:书院发展的新动向
第二节 王、湛首开儒学平民化之先机
第三节 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之学”
第四节 其他书院的平民化讲学
第六章 地域讲会:各地书院之会实录
第一节 江右惜阴会
第二节 南直隶的三个会圈
第三节 浙中王门书院讲学会
第四节 其他地区的书院讲会
第七章 由讲会而社团:天下东林讲学书院
第一节 天下东林讲学书院概说
第二节 东林书院的重建及其重构学统的讲学活动
第三节 社团与政治:东林开创的书院新传统
第四节 东林之继:首善书院
第八章 讲会的劫难:明季三毁书院
第一节 嘉靖之毁:矛头直指王、湛讲学
第二节 万历之毁:张居正痛恨讲学
第三节 天启之毁:魏忠贤残害东林
第四节 禁毁笼罩下的明季书院
结语 明代书院讲学的特点
一 以讲为学,以会为学
二 轮会与联属大会
附录
附录表1 明代书院统计
附录表2 明代书院分省统计
附录表3 明代书院分朝统计
附录图1 明代书院发展轨迹参考Ⅰ
附录图2 明代书院发展轨迹参考Ⅱ
参考文献
后记
责任编辑:近复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