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振宇 等著《观念儒学》出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5-07-22 22:06:19
标签:
曾振宇

作者简介:曾振宇,男,西元1962年生,江西泰和人,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职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兼任中国曾子研究会会长。著有《二十世纪儒家伦理思想研究》《中国气论哲学研究》《天人衡中》等。

曾振宇 等著《观念儒学》出版

 

 

 

书名:《观念儒学》

作者:曾振宇 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5-6

 

内容简介

 

“观念儒学”就是以观念史为方法论,从中国古典儒学中的核心观念或标识性概念出发,将哲学的哲理论证与史学的脉络梳理融为一炉,在“哲思”与“历史”的辩证综合中把握儒学的真精神,并通过创造性诠释展现古典儒学的义理向度与当代价值。

 

“观念儒学”属于广义的观念史研究,完全可以容纳包括范畴、概念在内的思想的基本单位,其论域乃偏于哲学思想。哲学思想沉淀于基本观念,哲学的历史基本上是从提出一个具体观念开始的,亦即是说,哲学就是在不断地提出或“制作”各种观念,并且把最初的观念当成思维的某种原则或前提,其他的观念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观念与观念之间的联结构成哲学化的思想体系。但观念并非仅是一种纯粹的固定化的思想“产品”,而是历史经验的结晶,是某种时代精神与历史意识的体现,更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创造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正如英国过程哲学开创者怀特海所言:“我思,故我在生活。这就是为什么哲学观念的集合不仅仅是一门专门化的研究,它塑造着我们的文明类型。”每一种类型的地方性文化或文明都由其特定的观念孕育而成,只有通过对经典文献中基本观念的文本分析与哲理重构,才能彰显特定观念的意蕴、特质与价值,挖掘其在形塑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文明类型上的社会文化史、文明史意义。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礼乐文明”“礼俗社会”“礼仪之邦”等用语背后的文化渊源,都可以在“礼”的观念史研究中得以呈现,这是以观念史为方法论从事儒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本书从观念史角度入手,对中国古典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诚、忠、孝、友、和、乐、耻、恕、心、性、格物、致知等观念,进行了系统的历史梳理和深度的哲学分析,挖掘古典儒学蕴藏的现代性因素,这些探讨方向是出于作者自觉的方法抉择与理论定位,彰显了儒学之所以为儒学的本质特性,这是探索儒家思想现代自我转化路径的有益尝试,也是有待于我们继续开拓的思想事业。

 

作者简介

 

 

 

曾振宇,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子研究院院长、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所长。山东省儒学研究领域“泰山学者”。山东省第九、十、十一届政协委员,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日本大东文化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际儒联宣传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曾子研究会会长、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墨子学会常务理事等。

 

目录

 

第一章 仁

第一节 孔子:仁者安仁

第二节 孟子:仁义礼智根于心

第三节 程伊川:仁善何以可能

第四节 朱子: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第二章 义

第一节 “义”观念探源:宜祭与威仪

第二节 孔子:君子义以为质

第三节 孟子:心性与大丈夫人格

第四节 董仲舒:以义正我

第五节 程朱理学:义者,天理之所宜

第六节 致良知与合义利

第三章 礼

第一节 礼的总说

第二节 孔子:为国以礼

第三节 孟子:有礼者敬人

第四节 荀子:礼者,人道之极也

第五节 《管子》:仓廪实则知礼节

第六节 二程、朱熹论礼

第四章 智

第一节 “智”观念的词源学考察

第二节 《论语》的“智”观念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三节 “四端”“四德”与“良知”:《孟子》的智德思想

第四节 《春秋》明其智:董仲舒的适权明智思想发微

第五节 “智藏仁义礼”:朱熹的智藏观

第五章 信

第一节 “信”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信”观念的发展与成熟

第三节 程朱理学对“信”观念的创造性发展

第六章 诚

第一节 “诚”的内涵

第二节 孔子忠信思想对儒家“诚”观念建构的启示

第三节 诚通天人:思孟学派对“诚”观念的哲学创构——以《中庸》《孟子》为中心的讨论

第四节 “诚者,圣人之本”:周敦颐“诚”观念的典范意义

第五节 “真实无妄”:程朱理学之“诚”观念

第七章 忠

第一节 “忠”观念的源头

第二节 忠君之事到忠惟事君的演化

第三节 “忠为忠君”的形成轨迹

第四节 “忠”渐成主流政治思想的大汉

第五节 “忠”思想迤逦演化的进路

第八章 孝

第一节 先秦两汉儒家经典中的“孝”思想

第二节 以理论孝——朱熹孝论研究

第三节 孝是良知的发用流行——王阳明孝论研究

第九章 友

第一节 “友”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友”的内涵及其发展

第三节 “以友辅仁”:《论语》的“友”观念

第四节 “友,君臣之道”:《郭店楚简》与孟子友朋观互证

第五节 程颢、程颐的“友”观念

第十章 和

第一节 “和”观念的源起

第二节 先秦儒家的“和”思想

第三节 宋明理学的天命心性中和观

第十一章 乐

第一节 乐的缘起与演变

第二节 孔孟儒家的德性之乐

第三节 宋明理学家的“自得”之乐

第四节 近代新学家的心魂之乐

第五节 老庄道家的自然之乐及玄学家寻求心灵“乐土”

第十二章 耻

第一节 儒家“耻”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哲理构成

第二节 知耻伦理:《论语》人文精神中的耻感意识

第三节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羞耻观的形上思辨性格

第四节 “义辱”与“势辱”:荀子耻辱观的两种面向

第五节 朱熹“心统性情”义理间架下的羞恶之心

第六节 陆九渊论“知所贵”与“知所耻”

第十三章 恕

第一节 “三省其身,成人之美”:曾子的“忠恕”思想

第二节 “推己及物,以养人也”:二程对“恕”思想的新开拓

第三节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朱子对“恕”思想的体系化论述

第四节 知识与伦理:二十世纪前半期“恕”思想新解

第十四章 心

第一节 陆贾“调心以向道”

第二节 贾谊“求道以心”

第三节 董仲舒对“心”的深察

第四节 扬雄“潜心于圣”

第五节 王充论心

第十五章 性

第一节 性的起源

第二节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

第三节 汉代儒家的人性论

第四节 宋明理学家的人性论

第十六章 格物致知

第一节 “格物致知”研究背景

第二节 “格物致知”古义与新义的开启

第三节 宋代“格物致知”的哲学建构

第四节 阳明心学格物致知以合内外的追求

第五节 格物工夫的批判反思

后 记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