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振宇 著《思想的历史》出版暨序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5-07-08 20:34:18
标签:
曾振宇

作者简介:曾振宇,男,西元1962年生,江西泰和人,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职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兼任中国曾子研究会会长。著有《二十世纪儒家伦理思想研究》《中国气论哲学研究》《天人衡中》等。

曾振宇 著《思想的历史》出版暨序言

 

 

 

书名:《思想的历史》

作者: 曾振宇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25-5-1

 

内容简介

 

《思想的历史》属于观念史范畴的学术著作。作者撷取中国哲学史上的道、气、天、理、良知、心、性、仁、义、孝、耻、德、法等观念,从观念史视域进行思想史梳理与哲学分析。

 

观念不同于概念,概念偏重于从逻辑上进行语词分析,观念在强调逻辑自洽性同时,更注重每一个观念的生成、变化,以及如何对人类生命的成长产生影响,如何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观念具有变动性,观念具有力量!证诸人类历史,每一次社会大变迁,都有赖于观念的传播和引导。因此,发掘中国哲学史上颇具代表性的观念,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作思想史的梳理,更重要的还在于开显其“现代性”价值。

 

作者简介

 

曾振宇,全国著名儒学专家,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儒学领域“泰山学者”,“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山东省第九、十、十一届政协委员,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访问学者。

 

目录

 

序 言 1

第一章 孔子与曾子 1

一、 从“仁者安仁”到“仁以为己任” 3

(一)仁具有不可言说性 3

(二)“仁者安仁”:孔子之“仁”是人内在普遍本质 7

(三)“仁以为己任”:曾子对孔子仁学的继承与开显 12

余 论 26

二、 以爱释孝:曾子对孔子孝道的赓续与发明 32

(一)从敬到爱:孝行道德基础的嬗变 32

(二)从“事父母几谏”到“以正致谏” 45

三、 道路之争:先秦儒家从“孝本论”到“仁本论”的转向 57

(一)天经地义:《孝经》“孝本论”的理论建构 57

(二)“饱乎仁义”:孟子“仁本论”的哲学意义 64

第二章 老子与庄子 77

一、 “气是自生”:竹书《恒先》的思想史意义 79

(一)从“气是自生”考证《恒先》在古代气学史上之地位 79

(二)从“浊气生地,清气生天”考证《恒先》与道家思想之关系 86

(三)从道、气关系推论《恒先》学派属性与写作年代 93

二、 “道在瓦甓”:老子道论的多种面向 100

(一)“道”是实体性存在? 101

(二)“道”蕴含精神属性? 106

(三)道是价值本源 112

(四)道是生命理想境界 117

(五)《老子》道论内在逻辑缺陷的弥补 126

三、 “振于无竟”:庄子道论特点及其人文关怀 133

(一)“道无终始”:生命逍遥的理论根基 134

(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得道”“体道”与逍遥 148

(三)“道”之“德”:逍遥自由的人性论根基 160

第三章 孟子与荀子 171

一、 “只是要正人心”:孟子人性论的奥秘 173

(一)“君子所性”:孟子旨在论证“人性”有善端 175

(二)“从其小体为小人”:孟子并未否定“人性”有恶端 196

二、 “性质美”:荀子人性论再认识 210

(一)“先仁而后礼”:仁是礼之“天地精神” 210

(二)“向高度提”:道德形上学视域下的仁与人性 215

第四章 墨子与商鞅 229

一、 竹简《鬼神之明》与墨家关系考辨 231

(一)“鬼神”观念考 232

(二)“赏善罚暴”考 240

二、 墨家从“尚天”到“贵义”的转向 245

(一)“尚同于天”:前期墨家“天本论”的建构 247

(二)“贵义”:后期墨家“义本论”的建构 255

三、 商鞅:一位被深度误解的思想家 264

(一)“至德复立”:商鞅并未否定伦理道德正当性 265

(二)“比德于殷、周”:商鞅的社会理想愿景 273

第五章 董仲舒 285

一、 民心即天命:董仲舒政治哲学评议 287

(一)民心即天命 288

(二)“屈君而伸天”:君权必须制约 297

二、 “人道义”:董仲舒以义论孝 315

(一)从宇宙论论证孝存在正当性 316

(二)“人道义”:“义”是孝行的道德基础 324

(三)“一准乎礼”:儒家孝道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影响 334

第六章 程颐与朱熹 357

一、 “善便有一个元底意思”:程伊川“天理”思想的哲学指向 359

(一)理气关系:“理无形”与“离了阴阳更无道” 359

(二)天理“元善”:仁善源于天理至善 373

二、 “在理上看”和“在物上看”:朱子论理与气 386

(一)“在理上看”:形而上的维度 388

(二)“在物上看”:理气合一 391

三、 “理不外乎气”:陈淳对朱熹思想的继承与发明 397

(一)“理气合一” 398

(二)“五常一体” 406

四、 “理气一物”:罗钦顺对程朱哲学“接着讲” 420

(一)“错看”:从“理一分殊”到“气一分殊” 421

(二)“发明”:从“性即理”到“性即气” 429

第七章 陆象山与王阳明 437

一、 “须大做一个人”:陆象山的心学底色及其扩展 439

(一)从“仁者安仁”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439

(二)“斯人千古不磨心” 443

(三)“须大做一个人”:仁是自然权利 451

二、 “须是有个深爱做根”:王阳明孝论的人文价值 457

(一)“见父自然知孝”:以孝诠释良知普遍必然性 458

(二)以知行合一范导“如何行孝” 466

(三)“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耻是唤醒良知的情感装置 472

第八章 张载与古代气学 479

一、 “托神道以设教”:李淳风“气占”考论 481

(一)“气占”判断吉凶的依据和原则 482

(二)李淳风《乙巳占》对气占思想的发展 486

(三)“验人事之是非,托神道以设教” 492

二、 本体主体化:张载气学特点及其人文关怀 501

(一)理气合一:太虚是气与神的统一 501

(二)“虚者仁之原”:太虚创造意义世界 513

三、 响应西方:严复与中国古代气学的“西化” 525

(一)“所恨中国文字,经词章家遣用败坏,多含混闪烁之词” 526

(二)反向格义:严复对“气”概念的颠覆与重构 531

 

序言

 

在全书付梓出版之际,有些感慨在笔端如潮水喷涌而出。在中国近一百来年文化史上,有一个文化思潮容易被人误读误解。很多人只注意到了自“五四”和新文化运动以来,众多“先进的中国人”如何猛烈批孔非儒,却忽略了一个更加深刻的文化现象:当年怒发冲冠批孔非儒的那些人,在“五四”和新文化运动之后大多进入了自我反省与检讨之中。换言之,在如何客观公正评价孔子与儒家的问题上,出现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心路历程,我称之为“集体反思”。

 

譬如,国学大师章太炎在1902年撰写的《订孔》一文中,借日本人远藤隆吉之口大骂孔子是“支那之祸本”。在1906年撰写的《诸子学略说》中讥讽孔子是“湛心利禄”的“国愿”。迨至晚年,立场与观点大变。1933年,章太炎在苏州成立“国学会”,此后又创设“章氏国学讲习会”。章太炎在这一时期讲学的目的,在于弘扬民族文化、呼吁尊孔读经、激励爱国热情。在1935年《答张季鸾问政书》中断言:“中国文化本无宜舍弃者。”章太炎将经籍归为史类,读史即读经。章太炎在晚年不遗余力地呼吁尊孔读经:“民族于以立,风气于以正。一切顽固之弊,不革而自祛,此余所以谓有千利无一弊也。”前有《訄书》,后有《检论》,以今日之是非昨日之非。

 

 

 

像章太炎先生这样在“五四”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猛烈批孔反儒,在“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后又反思自我,在思想上经历了否定之否定心路历程的人,大有人在。胡适早年主张“全盘西化”,呼吁批孔,“捶碎,烧去!”晚年却一再申明:“我不能说我自己在本质上是反儒的。”1954年,胡适在一次演讲中又认为“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

 

在“五四”与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钱玄同可以说是一员骁将,多次撰文呼吁废除汉字,“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不仅如此,对历史上的孔子与儒教,要“摔破,捣烂,好叫大家不能再去用它”。但是,在1926年4月致周作人的信中,对待孔子和传统文化的心态已趋向平和、宽容:“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

 

陈独秀在“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中是“打倒孔家店的英雄”,叱咤风云、名盛一时。在1916至1918年短短两年时间,陈独秀发表了21篇文章批孔反儒。早年曾断言“倘以旧有之孔教为是,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非。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但是,晚年陈独秀又撰文提出“对孔子重新评定价值”,认为在现代知识的评定之下,孔子思想仍有其现代价值:“在孔子积极的教义中,若除去‘三纲’的礼教,剩下来的只是些仁、恕、忠、信等美德。”风云变幻、世事如棋。

 

 

 

在尘埃落定的“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后,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都进入了集体反思之中。因为如果不能从片面激愤地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结升华到对传统文化有一全面、辩证的认识,甚至“同情之理解”,就无法在知识和道德人格上实现自我超越。可喜可贺的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都已实现了这一内在自我超越。掩卷而思,那批“先进的中国人”对孔子与儒家的批判其实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必要性。他们拍案而起,猛烈批判的孔子与儒家,其实是帝制时代意识形态层面的“儒术”。孔子是被利用了的孔子,而非本真自我意义上的真孔子。只有“打倒孔家店”,才能救出真孔子。将帝制时代意识形态层面的“儒术”与哲学史意义上的“儒学”相剥离,儒家思想才能显露“本来面目”,其内在的“现代性”价值才能真正朗现。胡适当年在《中国哲学史大纲》预言,五十年之后,或者一百年之后,中国有可能产生一种“世界的哲学”。他所说的“世界的哲学”,应该是在贯通古今、融摄中西基础之上产生的中国哲学新形态。

 

是为序。

 

曾振宇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