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湾】谈谈如何“读经典”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6-01-14 21:11:30
标签:
王瑞昌

作者简介:王瑞昌,字乃徵,号米湾,西元一九六四年生,河南鲁阳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长期主讲儒学经典及中国哲学于高校及民间公益文化机构。曾访学北美、台湾,研习人文,传播儒学及中国文化。著有《陈确评传》《追望儒风》等。


 

 

谈谈如何“读经典”

作者:米湾

记录:杨纯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二月初五日乙未

           耶稣2016年1月14日

 

 

记录者按:读书,为己之学也。某日,学兄吴志威在绿洲学园微信群中问米湾师曰:“老师,常常感觉看古文很耗精神,自己的能力驾驭不了古书的内容,感觉有妄越次第的毛病。次第真的不是可以肆意淩越的,贤愚两种阶段之间,还是有很多细密而实在的功夫。现在问题是,学生感觉白话不忍直视,而阅读古文的进度极为缓慢,如何是好?”米湾师次第回答,不厌其详。文理密察,务其根本,使学生不独闻其说,更得知其门径、方法,实为初学之津梁。于是私自拷贝下来,并分别从熟读、细读、诚读、自由读、专读几大方面略作分类,以便醒目。古人曰:“为学之道,莫先於穷理;穷理之要,必在於读书。”  想必有志读经典而不得门径的青年学子不在少数,于是请米湾师对谈话记录加以审阅,以享大家。

 

一、熟读

 

欲速则不达。文言学习是个长期过程,严格说也是无止境的。没有其他办法,只有两种:一,背诵若干篇,越熟悉越好。二,多泛读。读得多了,就能找到文言语气脉理的感觉。最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喜欢的经典古文,用手亲自抄写下来,然后再读。读古文,读得熟比读得多更重要。“精熟”两字尽之矣!

 

二、细读

 

读经典书,开始可借助流行简体字本进入,然后看繁体,再后看传统木刻版。传统刻板精美,读起来赏心悦目; 传统版一般没有句读,需要自己断句,这能督促自己细读。盖斟酌如何断句过程中,就不得不反复斟酌文义。读书如耕田,深耕细作,收获必丰。

 

三、诚读

 

读得多容易,读得精艰难;读得懂容易,读得有切己心得艰难。

 

精深比博学可取;贯通比精专可取;变化气质、增益智慧,比博学贯通可取。

 

《中庸》曰“不诚无物”,读书亦如此。如果不放下浮躁之心,功名之欲,则不能深入。荀子曰:“君子之学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此诚伪之分也。培根说:“读书以怡情,以修饰,以增能。”而不及美身(即修身),失其本矣。

 

智、仁、勇,三达德;真、美、善,三达道也。人生之价值,政治之理想,皆不外此。盖读书之功效,质言之不过三言:真、美、善。读书以求知,真也;读书以怡情、修饰,美也;读书以明道,善也。学者求真,艺术家求美,圣贤求道。世俗之人,则求利欲。

 

蔡元培欲以美学替代宗教,则是欲以美掩盖大道,错谬之论也;王阳明先生则有欲以善取代科学之真之嫌,恐亦有所偏;释氏则欲破世俗利欲,而毁真美善,得失参半。

 

真正之大道,儒者言之平平常常,坦坦荡荡,不装神弄鬼,不眩惑耳目。“温而理,淡而不厌”,常道也,正道也,亦妙道也。

 

四、自由读

 

为学之法:一时期内对某家学喜之既深,则倾心从事之。久之生厌,则转从事另一家。如果从事另一家久之,复生厌,则复转另一家。一直到转到某家,久之而不厌,乐之而无穷,则归宿至矣!

 

余以为:老氏,轻薄之学也; 释氏,枯槁之学也; 儒教,生生之学也。不学不知其得失,故释老之学,既好之,则需倾力从事之。如能安于此,则亦无不可;若久之而不安,则归儒。此儒之归,则真归矣,由此则弥见儒学之正大高明。然既已有事于释老,望不以余此言而废之。就方法论角度论,余从不反对学佛老者;只是就义理之当然论,释老大有其偏弊。

 

各人根性不同,学术不能不百家齐放,不可强致于一。“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陈寅恪先生之言,实亦儒者之言。真诚信奉某家之言,研读之、体认之、弘扬之,则正是“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之表现。

 

最可恶者,则乡愿之徒。何谓乡愿?孟子言之明白:“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此即是乡愿。 孔子说:“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愿乎!乡原,德之贼也!”

 

释老有弊,若比之乡愿,可谓贤者。中国目前之大害,与其说是腐败,不如说是乡愿倾城倾国。乡愿是天下第一大害,根本之害。但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点,只看见“老虎”很凶猛,需要打,没有看见乡愿之害之尤大。

 

五、专读

 

读经典,需要用志不纷。只要认真,读一点,收获的都是真金白银。一段时间,要专一读一类。而经典书更要专注于一部,全书细读。精耕细作几本书之后,就把握根本,奠定牢固基础,其他就势如破竹了。只是开始难,越来越容易。古书经典太多,必须有主次,不能随心所欲抓一本就读。不能东读一点,西读一点,蜻蜓点水一样。如果是这样,时间精力用了很多,还是茫然不知方向,空虚无所受用。没有深入一本书,游谈无根,总是浮在外面,不可能有真正收获和体会。

 

首先,读经典以最最基本的《论语》为主。《孟子》、《中庸》及《大学》亦甚重要。《论语》是“成人”之学,越是年龄成熟、阅历丰富的人,越能感受其中意思之深。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其注解文辞极其亲切精粹,章法谨严,如《大学章句序》、《中庸章句序》,严丝合缝,滴水不漏。读熟了,古文必然水平大长。朱子本身也是大散文家。《孟子》可参高步瀛的《孟子文法读本》,此书是从学古文角度讲的。

 

其次,读诗和读散文,得按作家读,效果才明显。

 

比如,把韩愈的古文,选上二、三十篇,读熟悉,会有立竿见影之效。关此,可看童第德的《韩愈文选》。童第德对韩愈的研究更深入点,有《韩集校诠》两册,注解全部著作。孙昌武的《韩愈选集》也可。

 

另外,就看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古文观止》里面的《左传》、《史》、《汉》等文章。进一步,可把姚鼐《古文辞类纂》、曾国藩《经史百家杂抄》里面的相关文章加入。把诸书里面所选《左传》文提出来,抄写一部自己的,最佳。徐中舒、朱东润均编著有《左传选》,可用。看了《左传》篇数达一定数量后,看吕祖谦的《东莱左氏博议》。

 

《文选》量太大,难度也大。要搞通,是一辈子事。《昭明文选序》,等于讲了文学史,浓度很高,文章极美。

 

总之《左传》、《庄》、《史》、《汉》、《韩文》,或读其全,或读其经典篇目。用功日久,就不同凡响。

 

论古文的经典名篇也极多,如唐文治的《古文阴阳大义》。还有曾文正的一些论文之作。陈衍的《石遗室论文》等等。读了一定程度后,可参阅。朱子、象山、阳明等大儒的文章,当文学作品读,也是上品。古文浩若烟海,美不胜收。不过唐以前是根本。

 

此外,一部值得经常翻阅参考的书,就是钱基博的《中国文学史》,其中论每家之特点精到,而且选其代表性文章。此书可为工具书。不要看现代人的文学史。文章本身,要看唐以前的。含英咀华,味之益醇。

 

总之,找对了方向,向前走,迟早能达到目的;方向要是错了,则迷惑空虚无成,纯粹浪费光阴生命。光阴如金似箭,可不慎哉!为学求道,必有曲折之过程,否则不深不真。从今以后,持之以恒,不愁不进步、不受用。

 

【米湾按:此2015年冬在微信群中与学生漫谈为学之语也。粗疏而浅显,不意杨纯君录之不遗。因其请,略加修订,以便后学。贻笑大方,非所虑也。】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