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周礼》成书年代问题新证——以《大戴礼记·朝事》为中心的考察

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大戴礼记》之《朝事》篇的材料也可印证《周礼》成书很早。《朝事》篇所涉与《周礼》相同相通的朝礼,概以其事为古时有之,称“古者圣王明义”“古之用财不能均”“古者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义”等等,尤其不可忽视其所包含的时代信息。

【专访】杨朝明:从“儒学现代化”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近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研究员受邀做客山东卫视《理响中国》栏目,围绕“儒学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接受访谈。现将文字整理稿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杨朝明】《论语·公冶长》——见之行事:在现实与历史之间

要理解《公冶长》与前几篇的呼应关系。上一篇谈到人首先要自觉,通过自觉而觉他,才能把握真正的自己,这一篇通过具体的人来谈这样的问题。要综合理解各章,把握各章精神,通过文本的表与里、名与实,在始与终、进与退的意义之间,去感知生命的温度,理解生命的意义。《公冶长》全篇28章大致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14章谈孔子弟子,好像···

【杨朝明】人道与仁德 ——《论语·里仁》解读

疑古思潮盛行时期,很多人怀疑《论语》的真实性,认为《论语》各篇是孔子以后的人在240多年里陆陆续续加进去的注。中国人的疑古思潮影响到海外,海外不少学人步中国学者后尘,有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美国白牧之、白妙之夫妇说《论语》只有第四篇的前十六章尚属可信,其他都靠不住。如若《论语》只有《里仁》篇的前十六章靠得住,其···

【杨朝明】汉简《奏谳书》“柳下季治狱”小议

李学勤先生在为拙著《鲁文化史》所作的《序言》中提到了《奏谳书》记载的柳下季断案的事例,李先生说,《奏谳书》中的文辞没有什么费解,而“白徒”和“倡”怎样成为刑徒的名称,实无法得其答案。所以李先生又说: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关于鲁国的了解还是相当有限的。由于古代历史的材料比较有限,而关于鲁国,《奏谳书》所涉及的内容虽然简···

【杨朝明】《论语·八佾》 ——明礼知理,为国以礼

各位同道,下午好!通讲《八佾》篇之后,我想大家一定对这一篇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就像刚才的提问与交流所体现出来的,大家对《论语》的了解与认识可能不太一样,实际上,我们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这就是经典的“常读常新”。每一次读《论语》,我们都能体会出来一点,这就是看起来其中的每一章说的都是具体问题,但当我们把各章连篇···

【杨朝明】《论语·为政》—— “为政以德”与“成德”之教

各位,下午好!今天我们讲读《论语》的《为政》篇。如果我们把第一篇看成全书的绪言或总括,是从总体上讲修身做人问题,那么就像《左传》所说“学而后从政”所隐喻的,第二篇《为政》的地位也就凸显出来。《为政》篇开宗明义,说“为政以德”,而孔子之学正是“成之以文德”的学问,实际上,《为政》篇第一章之后的各章,正是围绕如何“成德”···

【杨朝明】孔庙、孔林、孔府 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承载

英国作家贡布里希在《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一书中写道:“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加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也许正因为如此,要更好地了解中国,应该从孔子开始;要更好地了解孔子,可以走进位于山东曲阜市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

【杨朝明】中华传统文化共识与儒商精神

2020年世界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疫情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但是我国有效控制了国内疫情,在疫情中的所做所为极大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力量。我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形成的抗疫精神已经成为社会道德共识,这种共识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延续,也经过了无数抗疫英雄事迹等的实践证实。但是很多人仍然缺乏思考危难的能力···

【杨朝明】孔子的叮咛:《周易》之中“观德义”

孔子晚年迷恋《周易》,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人们都知道孔子与《春秋》的关系,他本人就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中寄寓了孔子的微言大义,表达了孔子的政治观念。没想到的是,马王堆帛书《易传》中竟然有孔子包含类似意蕴的话:“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一句话透露了孔子与《周易》非···

【杨朝明】光明时评: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杨朝明】儒家中道传统对现代政商关系的启示

我们现在思考政商关系,思考社会治理问题,是对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说到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认为很精彩、很独到。我们现在一般把儒家当成一个学派,其实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中国···

【专访】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师节应有特定的历史文化承载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日报道《53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议“将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日”》后,引发公众广泛讨论。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是这53名全国政协委员之一,也是十多年间持续推动这一调整的参与者之一。3月10日,澎湃新闻对杨朝明进行专访,他说,“关于改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国教师节,我们一直进行着努力。”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杨朝明:建设中华文明广场 用文化资源凝铸文明丰碑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儒学的研究者,杨朝明思考更多的是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我们国家要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教育强国,这让杨朝明欢欣鼓舞。他认为,国家民族的强盛一定是文化的兴盛,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有文化立足点的民族,而中华民族的立足点,就是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杨朝明:读国学典籍,感知中华文化的格局与气象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种手不释卷的情愫,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可谓乐在其中。自去年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举办以来,杨朝明委员或就自己熟谙的领域为其他委员释疑解惑,或认真学习聆听其他委员真知灼见。线上线下的交流与交锋,让读书成为委员们建言资政、凝聚共识的一种方式。

【杨朝明】“文武之政”与儒家的中道哲学

因为“清华简”中的《保训》篇系“周文王遗言”,而且其中涉及儒家所倡言的“中”道,格外引人瞩目。事实上,孔子“从周”(《论语·八佾》)、“宪章文武”(《孔子家语·本姓解》《礼记·中庸》),春秋末年以降,依然“布在方策”的“文武之政”(《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礼记·中庸》)对孔子思想与早期儒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样的看法虽可以···

【杨朝明】从文化意象看“三牛”精神

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力的象征,代表着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黄牛的“三牛”文化意象底蕴深厚,有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

【杨朝明】说到读书,他为何偏爱孔子?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种手不释卷的情愫,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可谓乐在其中。自去年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举办以来,杨朝明委员或就自己熟谙的领域为其他委员释疑解惑,或认真学习聆听其他委员真知灼见。线上线下的交流与交锋,让读书成为委员们建言资政、凝聚共识的一种方式。

【杨朝明】“学以成人”与“学成大人”

哲学因追求真理和启发智慧而魅力无穷,中国儒学关于人性与人的价值的追问与探究,本质就是这样的哲学。世界哲学大会以“学以成人”作为主题,是让世界一起探究“元知识”“元理学”的最佳选择。对这一主题“充满争议”,说明需要更好地思考它。

【杨朝明】用好传统文化资源 助力文化“两创”先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源头活水。山东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遗产,应当继续发挥优势,用好盘活文化资源,助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