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辉】“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历程和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陈曙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融通契合

马克思主义以真理的力量激活了古老的中华文明,赓续千年的中华文脉得以再度青春化;中华文明涵养了马克思主义赖以扎根生长的文化沃土,来自异国他乡的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繁荣兴盛。

【彭璐珞 楚江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任理轩】“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历史的进程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就从哪里开始。一部人类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思想发展史,就是一部在思想解放中不断打开人类文明进步大门、增强人类文明发展动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思想解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中拓展通向真理的道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张道奎】开辟传统儒学当代化的新境界

在新时代的传统儒学当代演化的理论进程中,还需要找寻能够凝聚传统儒学当代化之基本共识的实证材料与理论坐标系,进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在对儒学进行理论重塑的基础上开辟一个传统儒学当代化的新境界。

大数据分析:习近平用典300句,最常引用哪家哪派?

习近平在所有讲话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源自儒学经典的名言,其中,他引用《论语》11次,《礼记》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书》、《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被多次引用。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办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这也是习近平重视儒家经典的原因。

【郭灵凤 张继海】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揭示了“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指出这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

【郑家栋】议梁燕城“境界神学”:耶儒之间的视域

笔者原则上不认为儒家与基督教之间的核心问题在于“融合”。启示宗教乃是一根而发(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独特信仰形态,它和佛教类“领悟”型宗教全然不同,后者完全可以与中国思想“融合”,而此种所谓“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佛教“世俗化”。启示型宗教的核心特征是人与神之间的“断裂”,说的通俗一点:人永远不可能成为神。谦卑、···

【蔡晓】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标识

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标识也需要在各文明的比较中,尤其是中西文明的比较中去认识。从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中华文明至少有以下四个精神特质。

【王学典】 迎接第三次学术大转型

本土化主张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自晚清民初西方学术传入中国以来,如何建立起本土的话语体系,如何与西方学术比肩而立,一直是历代学人孜孜以求的目标。

【戴木才】“以马废儒论”割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脉

“以马废儒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割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脉。

【田辰山】新时代东方文化传承与走向

“一多二元”是在世界其主导作用的主流西方文明,而“一多不分”是具有中国特点的东方文明传统。“后现代启蒙运动”是向以中国文明为特点的人类文明转型,新时代走向的人类新文明将是从“一多二元”向“一多不分”转变。在东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中国应以“一多不分”话语讲“一多不分”故事,建设让世界听懂的中国话语体系,克服“不对称话语”···

【文龙杰】“实事求是”为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基因?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曹应旺】为何说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底蕴丰厚的中华文化里得到呼应?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强调“两个结合”。“两个结合”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一经提出就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刘诗林】新时代新征程需把握四个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九个必须”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的“十个坚持”,都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依据的重要经验、基本原则,具有强大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深刻把握核心与初心、旗帜与道路、硬实力与···

【谢茂松】从孔夫子到毛泽东

从青年时代开始懂孔子、懂《论语》开始,毛泽东对于孔子、《论语》的态度则经过了几番变化。毛泽东在长沙、在湖南一师上学时尊孔子为圣人,五四时期对孔子有所否定,之后对于孔子的态度一以贯之的则总体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虽“不承认什么圣人不圣人”,但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尤其强调要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宝贵精神财产。毛泽东···

【叶坦 王昉】对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传承与超越

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以丰富的经济现象、经济实践与经济观念,孕育创造出长期领先世界的经济成就和经济思想,民本经济观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古代民本经济观历史超越和时代升华的最鲜明体现。

【宋立林】为何“结合”?如何“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总结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种精神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这是“以人为本、民胞物与”“克己复礼、公义至上”“天下一家、和衷共济”“万物一体、和谐共生”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吴庆军 王振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逻辑演进及其系统化过程

当今世界面临风险日益增多,面对动荡不安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破解人类困境的理想方案。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脉络和逻辑演变过程,探究其理论来源,总结其构成要素和理论系统化过程,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此,本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进行了全面梳理,提炼精髓要义,还原其逻辑演进过程,展现了人类···

【杨光斌】政治学方法论对于历史观的建构

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不但是用来研究具体问题的,看不见的功能更在于塑造史观即世界观。一百多年来,中国政治学学科与现实政治之间一直存在或隐或显的紧张关系,根本原因就在于政治学方法论具有塑造史观的功能,而非历史性的史观与具有高度历史连续性的中国政治之间存在着内在张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