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济之志业对于儒学现代转换之路具有如下启示:首先,应从经典教育入手,培养民族文化正信。其次,应将儒学核心价值与人类普适价值对接,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第三,儒学应从学院走向民间,从义理走向实践,从心动走向行动,将“良知”转化为“良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康有为将宪法演进置于《春秋》公羊学“大一统”理论框架中,依“元-天-君-民”关系而建构。他认为,天道由“元”的生发而确立,仁爱万物而非一僵硬教条。人性兼有善恶两面,须由以宪法为首要内容的善法良制不断加以提升完善。此宪法制度之主体,以君民关系为核心内容。
当儒学想要承担起中国文明之重建的任务时,首先需要思考的是这样的文明试图通过现实的政治社会秩序塑造的是何种人性,这也是传统儒家对“教化”的重视。对近二百年的近代中国之考察也需要深入到这样的层面才能够将儒学置于文明的根基,并以此明确现实的任务,而非某种现实的利益需要。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远不干。《原道》产生于北京的风云际会,最终回归千年学府接续道南正脉,总感觉冥冥中若有定数。那就默会心领,轻吟祝愿吧: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有别于章太炎、孙中山,康有为力倡混合清朝疆域内所有种族,在中国固有的领土、人口和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国族”。这种“以国建族”而非“以族建国”的思想,源自《公羊》学的“夷夏之辨”。在该学说中,“攘夷”只是华夏文明捍卫自身的临时手段,“远近大小若一”则是其终极理想。
儒家有道,统绪分明。本辑儒学研究栏目聚焦儒家道统,从正当合法、王道霸道、华夷礼乐等关键词切入,可谓提纲挈领、线索分明。
本文旨在梳理中国近代法理学研究概况,考订中国古代法理学研究先驱王振先的生平及其《中国古代法理学》的出版情况。
在我看来,王人博先生《1840年以来的中国》最大的抱负就是要在法学,尤其是宪法学领域,接续“通孔的智慧”之一途,对经过法教义学洗礼的法学意识形态进行清理,恢复人在法律秩序中的思考主体性,恢复法学思考者的历史感和尊严。
在我看来,王人博先生的《1840年以来的中国》是“理解近代中国”的一把钥匙,这体现了作者治宪法的一贯思想——要理解中国宪法,必先要“理解中国”。读王人博先生的著作,需要尽可能从体系化的角度去理解。
天下观,是传统中国诸多核心观念在近代不断遭遇西方思想冲击中展开创造性转化的典型代表。它在西方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剧烈冲击下被批判甚至解构,但其诸多核心内蕴或隐或显地被融入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概念形成和话语建构中,为之提供了文化认同根基、世界主义情怀和圆融现实路径。
一方面,政治冲突是在掌握社会权力的保守派本土中上层士绅与缺乏社会合法性的激进派外来中下层士绅之间展开的,社会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分配失衡是冲突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权力冲突的背后蕴含了深层的思想与价值冲突。
何炳棣先生说,治学当“选第一流的题目,做第一流的学问”。在八股学术和体制学术甚嚣尘上的当下,王人博先生的《1840年以来的中国》,为我们树立了学术作为志业的标杆。
当代中国从何处走来,近代中国从何时开始,这不仅是个学术思想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哲学命题。“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套用某种政治话语,而是因为1840年切实构成了后续救亡与启蒙、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开放诸多命题的思想原点,当然也是文化复兴与国族富强的艰难起点。
王人博先生的《1840年以来的中国》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的特殊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个鲜活的实践。
清朝同治光绪之交,宗室名臣文祥向皇帝、太后上《密陈大计疏》,引用《尚书》中的“谋及卿士”和“谋及庶人”典故,首倡代议制度,对清朝“乾纲独断”的祖制家法提出了委婉质疑,但碍于形势,仍表示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
在魏晋士大夫贵身保身、去名存身与追求功名的内在矛盾与冲突中,石崇得益于金谷之会中的生命体验,实践着儒家治世的理想,追求“身名俱泰”,强调保身贵身与追求儒家名教功名并立,体现了其对儒家重名教与道家贵身思想的双重追求。
针对阳明后学的空疏学风以及淡化儒家实然伦理的流弊,冯从吾致力于厘清儒学与“异端”的差异,强调凸显儒家实然伦理以挽救心学弊端。冯从吾“异端”观针对阳明学流弊的空疏学风,彰显实然伦理,批驳“异端”虚空与放纵欲望,体现了明中后期学术转向与儒学“异端”观的演变,凸显其注重实理实行的学术特征。
文在儒教传统上重建祭天礼仪,以构造现代祭天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程序。笔者期待本文对正在力求复兴儒教的中国社会架设一座让祭天礼进入亿万普通中国人民日常精神生活的桥梁,以塑造其精神生活的基本形态。
以今观之,船山虽然依旧有着道统的排他意识,但亦有较强的同情精神,其不仅于程朱陆王内圣为主旨的身心之学中有所创获,且于东坡词章之学,王荆公、陈同甫的治道等学说中,亦有颇多受益。
朱廷立是心学家王阳明亲传弟子,服膺其明亲一体、政学合一之论。作为早期楚中王门代表,朱廷立不事讲学,反对虚谈良知本体,主张实修实践,属于阳明后学中的渐修工夫论派。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