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俱为宋高宗讲《论语》《孟子》而作的“经筵讲义”,学界鲜有研究。由于经筵讲义是宋代帝王之学的产物,承载着宋代士大夫通过儒家经典教育提升人君道德修养与治国理政能力的功能,因而程俱在经筵讲学时,通过经义诠释寄寓了其以仁政王道、施之于当。制器创物、慎始思终,选贤授能、以礼相待,以仁存心、惠泽百姓的政治理想与治国方略。
真德秀的命运思想思想与程朱理学密切相关。命运是术数所关注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和术数一直共同关注的焦点。探究真德秀的命运思想,亦即论证其术数观。他所秉持“以儒为本”的命运思想,直接造就了“以儒为本”的术数观。
明末清初女性文学出现了繁盛发展,作家大胆跨越闺门,参与丰富多彩的艺文交游,留存作品数量颇为可观。同时,诸多文人士大夫围绕传统女性教育以及女性是否可以表现才学、染指诗文等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明末时期,士大夫王启元面对土生土长的道教、外来的释教以及天主教的冲击,溯源儒家“十三经”,以《六经》为“圣经”,将儒教道统溯源到天以进行宗教化阐释,在《清署经谈》一书中建构了自己的儒教思想体系。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把王启元在该书中的论述分为道统论和政统论,其中道统论的内容就是王启元的儒教思想。在
儒家有一个游离于政治权力体系之外的结社传统,从孔子携门人周游列国,俨然流亡团体,到东汉太学生以名节相尚酿成党锢,再到宋明道学讲学成风开宗立派,道学团体化之记载不绝于史。
武氏祠孔子画像石反映了子见老子、孔子问师、孔子击磬和孔门弟子等经典情境,均围绕着教育主题,凸显着“师”的身份。其中的孔子形象与后世各类图像中高达、威严且处于中心的孔子面貌大有不同。这与东汉时期儒家伦理新发展密切相关。
文化演化论是个极具价值且迄今为止尚未具体应用于《荀子》的诠释范式。文化演化思想之雏形可见于《荀子》多篇内容。以此范式为诠释工具,本文以符合荀子学说及唯物主义主旨之方式,解决礼义起源问题。
祭祀是指人神相接的仪式和行为。《礼记·祭统》将祭祀规定为事亲之道,对祭祀孝亲作了创新性的阐述。结合宗教学理论发现,祭祀事亲兼具宗教神圣性和人文化成性。从祭祀事亲的思想线索看,儒家经典实有不可化约的神圣维度。发掘儒家经典的宗教性意义,既切合经典的本意,又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儒家式的安心立命之道。
《孟子》注重发挥《论语》中的道德训诫,推衍仁义之说,阐释道统与治道,高扬儒家的政治理想。《荀子》侧重汲取《论语》中论学、论知的思想资源,显示出重知与重行的思想取向。从儒家的述作原则来看,《孟子》《荀子》对《论语》的引述、化用、推阐,均出于自身理论建构的需要,意在构筑孔子遗说与自身学理的关联。
“军坡节”是隋唐以来,海南北部风行了一千多年的民俗。它形塑着一代代海南北部各族民众的心理结构和精神叙事。家国叙事体现了潭门渔民开发南海的“疆土意识”,承负叙事体现了潭门渔民开发南海背后的中原文化意识,而耕海叙事体现了潭门渔民开发南海的“市场意识”。
船山学自晚清始显,历经近二百年风雨长盛不衰,受其滋养的一代代湖湘英杰为推进中国近现代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主义是船山广博的思想体系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
《儒者论法》一书是朱勇教授基于儒者立场对于中国法律传统的思考,梳理中国古代法律“忠君”“治官”“约民”等历史传统,总结中国古代法律“德法共治”“权利换和谐”“则天立法”等基本特征,发掘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官法同构”的制度逻辑,明确“祖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的国家根本法作用,阐释宗族法在中国古代基层社会中的有效治理作用,以祖制···
简文在反思传子制的问题时,并不盲目地鼓吹禅让制,而是将更多的思考带进了理论建设。在君亲政治分离的时代大背景下,简文从形而上学的高度重新审视亲亲和尊尊精神,将亲亲精神视为道德之基、人伦之本;赋予尊尊精神以生成性和开放性,将君臣关系从血缘关系中解脱出来,以更普遍性的道德关系作为两者之间的联结。
异姓继承是中国继承法史领域内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宗族陈规,还是国家法令,民初中国的法定继承都排斥异姓养子。该时期的龙泉司法档案却呈现,异姓继承人可借助增加族产换取宗族对其继承的接受。
萧公权的学术生涯历经几重转变:先治政治哲学,再转向政治思想史,又转向兼治中国社会史;在这三个领域,其学术成果分别以《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为代表。这几次转向都非随意为之,而是有其内在和外在影响因素。
作为新法家的代表人物,陈启天将近代中国所处的世界称之为“一个大的新战国时代”,他认为应当发扬在战国时代最具竞争力的法家思想,才能适应新战国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华天下秩序中的“中国”是周边对礼义文明的自愿认同,“内外”是一种以文明为根本的差序格局,体现了以德教对待外部民族,以文化吸引外部世界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王道天下”的世界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共识构建中,体现为秉承正确义利观的“利益共同体”,履行责任敢于担当的“责任共同体”和践行仁义之道的“命运共同体”。“内外之辩”···
郭嵩焘是晚清知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是一名颇有现代观念的传统士大夫。无论为官从政,还是为师从教,他都具有强烈的士大夫身份意识和一体化的政教关怀。作为对晚清政教危机的积极回应,他一方面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政教思想,试图从传统智慧中寻求经国怀远之略,另一方面又勤于考求西学和西政,试图从西方经验中寻求富强文明之道。
本辑儒学研究栏目广涉穀梁传正论、荀子法思想、上古观礼论、春秋王鲁说、北宋稽古学、晚明治道论、晚清公羊学,以及明代书院、魏源理学、苏南义庄等基本命题,不乏新意和推进。百家论道栏目从道家与佛家、政治学与民族学等他者视角,观照清初图书易学、康有为政治思想、儒家博爱观、英语世界书院等交叉议题,互鉴互明所在多有。处士横···
三代时期学在王官,通过贵族世家的家学进行传承,不下于民间。但此种封建贵族的知识,并不是由“官府”所垄断,而是一种封建性的知识、技艺传承方式。“王官”的“王”,并不是“官府”一家。“王”字起源于斧钺,“士”字也起源于斧,是部落共同体的战士成员,“王”是部族中战士共同体的首领。古诸侯多有称王者,当时遍地有众多的“王”,“王官学”便···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