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军】传统文质观的方法论意涵及现代意义

文质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成源于古人对生存世界及合理生存方式的深入思考。自然之质是文化创生与发展的源泉,而文化则是人的存在方式。以文显质是传统文质观中的存在实现方式。

【韩立坤】良知“附套”与“纳方于圆”:唐君毅对儒学与科学关系之型塑

为化解儒学与科学之冲突,唐君毅重建道德的形而上学,并在不同时期,从两维度分别侧重阐释:以主体“性能”扩充良知本体,将科学理性纳入“新内圣”,为科学提供“本体论承诺”;以“道德真理”范导“科学真理”,进而以“道德文明”主宰“科学文明”,将科学知识、科学实践纳入“新外王”。

【郭齐勇】湖北学术思想史略讲

战国后期,白起拔郢,楚国东迁。秦人占领荆楚后设立郡县制,后在统一的汉代文化中,本地文化又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宋代以后湖北地区的文化,已是融合了的以儒家为主的宋明道学或理学的文化。因此,不宜太过简单化地说我们只有荆楚文化的传统。当然,楚文化在两湖等地区积淀得厚一些,多一些。从先秦至今,今湖北地区的文化处在多文化融···

【王金凤】“意义的有效”及其方法论考察——以胡瑗的《周易口义》为视角

胡瑗的《周易口义》对“人事”具有强烈关注,而其典范意义具体表现为解释取向的预设性、体例形式的趋同性两个特点。《周易口义》因为具备“意义的有效”而得到宋代理学家的普遍接受和认同。与现代逻辑学“逻辑的有效”“实质的有效”“修辞的有效”等有效性评判不同,“意义的有效”能够为中国经典诠释的有效性判断提供更为适合的标准,也对以经典···

【陈岘】论朱子对先天学的改造及其影响

先天学与河洛、太极共同被视作图书易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往往被视为邵雍所开创。无论是结合“加一倍法”而将《系辞》中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解释为先天八卦之次序,还是将《说卦》中的“天地定位”一节解释为先天八卦方位,《先天图》之画定和先天学之创发都应该归功于朱子而非邵雍。而以逆推《易》源为目的的先天学与源出《易···

【徐道彬】金榜的礼学思想及其社会史意义

明清徽州之所以享有“东南邹鲁”“贾而好儒”的美誉,多因传统儒家礼制与朱子《家礼》“在地化”的有效施行。歙县金榜以翰林而居家治生,倡导敬宗睦族,恤党赒里;其《礼笺》一书“以古礼证今俗”,振兴世风,化民成俗。据此可见清代以来徽州士绅在引领时代学风的地域发展、社会伦理的价值取向,及礼仪民俗的规范化诸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徐道彬】凌廷堪与《校礼图》

凌廷堪是清代著名礼学家,其《礼经释例》一书所揭示的“以礼代理”治学思想,业已成为清代学术史的重要命题。安徽省博物馆所藏清代画家王润为凌氏所作《校礼图》及其附录二十二位学者的跋文,是一件珍贵的学术史料,从中可以窥见清代学者、文士和官僚之间的学术交游,以及清代书画史和学术思想史的发展态势,借此可以了解清代考据学尤其···

【蒋国保】司马迁称“黄老言”之用意考

司马迁《史记》所称“黄老言”“黄老之言”,固然虚指黄帝、老子本人的言论与学说,但亦实指流行于战国到秦汉之际的“刑名法术之学”,更是特指汉初,尤其是文(帝)景(帝)前后之所有的在理论上归本于《老子》、主张持“清静”(清净)、“无为”、“因顺”原则以处事乃至治世的黄老学——托名黄老的政治哲学。

【周冰】孔子“正名”思想的法理意涵

“正名”中的法理涉及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来源,是一种国家治理的法理;“正名”的法理涉及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的正常运行,是一种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法理;“正名”的法理不单是作为立法、释法或裁判的依据,而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思维和方略。

【黄玉顺】孟荀整合与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

荀学中确实存在着法家专制主义因素。皇权帝国时代“独尊儒术”,于是有法家之嫌的荀学衰退,而作为儒学正宗的孟学兴起;但荀学却仍以隐蔽的形式发挥着重大甚至根本的作用,这就是专制权力的“阳儒阴法”政治路线。而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性之际,荀学复兴,这表明荀学中存在着有助于现代性启蒙的思想资源。但荀学的现代复兴乃是伴随着儒学的···

【安东强】清代乡会试五经文的场次及地位变化

为了挽救五经地位旁落和不兼试五经的弊端,清朝一度提倡五经中式,鼓励士子兼习五经。乾隆帝停止五经中式后,又改革乡会试三场文体格局,将五经文移居第二场,并推行五经并试。在清代科场偏重首场的风气下,第二场的五经文沦为边缘的地位。五经取士的边缘化,引起部分考官和经学家的不满,刻意提倡二、三场取士,使科场选才呈现出不同···

【贺更粹】国家认同的战略导向 ——儒家文化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影响

历史上儒家文化与云南各少数民族文化双方能够互动、融合,亦源于彼此的文化中具有相互契合的因素,这是云南各少数民族接受儒家思想的人文基础。还有,历代中央政权都注重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战略导向,为儒家文化融入当地文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云南主要的少数民族是白族、彝族和傣族,本研究以其为中心展开分析,认为在历史上,随着儒家···

【廖晓炜】王船山哲学定位问题重探:以《读四书大全说》为中心

作为明清儒学转型之际的时代产物,王船山哲学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一方面船山哲学与宋明新儒学之间有其结构上的相似性;另一方面船山哲学的基本立场又与清代新义理学颇为一致。因此,朝宋明新儒学与清代新义理学两个不同的方向诠释、定位船山之学,似乎都能找到相应的文本根据。本文尝试以宋明新儒学区别于清代新义理学的核心理念为参···

【赵春兰 范丽珠】少子化背景下的“两头婚”:浙北乡村婚育模式嬗变的田野观察

人类社会中,家庭是一个最基本、最长久、最重要的社会组织。传统家庭的组成,是经婚姻的链接,再由血系的扩延,透过世代的传承而留于永远。现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的面向,就是传统家庭价值和结构受到冲击而发生变化,特别是国家通过制度性方式对人口发展进行强干预,从根本上影响了民众在婚姻与生育方面的观念和实践。

【郭沂】从西周德论系统看殷周之变

“德”是西周思想的核心概念,厘清西周德论系统及其形成则是解决殷周之变中神道和人道之间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钥匙。殷周之际确实存在新旧文化的更替,但这种更替既不像孔子说的那么和缓,亦非王国维说的那么剧烈,而是新旧文化之间既有明显的延续,又有重大的变革。这场变革主要表现为神道与人道的合流,由此拉开了人类轴心时代的序幕。

【江求流】万物本原与人生价值:论张载儒佛之辨的核心问题

儒佛之辨构成了张载哲学的重要内容,而对万物本原的追问与对人生价值的安顿则是其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就前者而言,佛教主张“真如缘起”,以真如本心为万物的本原,但在张载看来,这一思想实质上是以精神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不具有真理性。因此张载重新肯定了儒家以气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并对其真理性进行了论证;就后一问题而言,佛教以···

【姚海涛】《荀子·非相》“接人则用抴”之“抴”注评与新释

《荀子·非相》“接人则用抴”句注解之关键在于“抴”字。梳理历来注解可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三大解释方向,主要有杨倞“牵引”说、杨注或曰“楫”说、韩愈“檠枻”说、刘师培“泰”说。

【叶树勋】道德自我与行动意志 ——孟子哲学中“万物皆备于我”的义旨新探

通过肯定“我”固有“四德”,孟子确立了“我”之为道德自我的基本地位;通过肯定“我”备有“万物”,孟子进一步确立“我”之为道德自我的完备性,这是此命题在孟学中独有的义旨。这一自我是就潜在而言,还有待扩充实现。由此展开理解,不仅以往长期存在的疑惑将不复存在,并且还可发现此命题独有的一番意味,进而也能为理解孟子有关自我和行动的···

【陈仙】社会文化史视域中的英语世界书院研究

对中国书院与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是英语世界中国书院学研究重要专题之一。海外汉学家在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研究书院制度,探究书院圣地与文化传承、书院与士人、书院城市化与社会流动的关系,丰富了书院研究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书院研究具有国际化视野,有利于创设一个跨文化书院研究的崭新模式。

【吴飞】性命论刍议

本文是对性命论哲学体系的一个初步引言。西方哲学的基本传统是存在论,而中国哲学的基本传统是性命论。第一哲学问题应该是“性命”,即使在存在论传统中,“性命”也是其实质的核心问题,“存在”只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假定。在存在与性命的张力中,西方哲学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带来了难以化解的问题。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