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楚媛】“致知存乎心悟”——王阳明对颜子之学的理解与阐释

在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学颜子之所学”一直是学者探求“为己之学”的核心议题。王阳明对颜子之学尤为重视,其“颜子没而圣学亡”的论断成为心学一系建构孔颜道统论的基础,与程朱理学确立的道统说分庭抗礼。

【田丰】伦理困境与超越视域——聵辄公案发微

该公案首先涉及的冲突在于亲亲与尊尊的轻重权衡,但儒家伦理学不是普遍义务伦理学,判断时不是仅依凭抽象原则,而是在不同的分位名号与具体情境中寻求中道。礼制可以被用来理解轻重亲疏的常态结构,但是当现实遭遇秩序崩坏或者伦理困境时,就不能顺畅兼容现实中一切复杂情境。

【王琦 刘美芳】宋代《中庸》经筵进讲与帝王修己治人

《中庸》经筵进讲及其向最高层的传播,是研究宋代《中庸》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邢昺为真宗讲《中庸》、到仁宗以之赐新及第进士,再到真德秀为理宗读《中庸》,并成为“四书”之一,《中庸》思想不断被诠释与挖掘。

【任锋】李大钊政治思维演变中的“理法”世界

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中围绕共和民彝的四重束缚展开了批判,思绪汇聚至分别指向正当性与合法性的理与法之关系架构,强调理法连通构成了理想秩序追求的核心逻辑。这一逻辑脱胎于治体论的基源思维传统,除了近代西学的塑造,尤其得到了近世新儒学治体模式的熏染,在民初思想氛围中显示出源自传统的激励。

【王文娟】数字化时代中国哲学何为

中国哲学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从近代以来在西方哲学影响下自觉书写中国哲学史、新中国建立后受苏联哲学范式意识形态化,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多元的研究发展中形成新范式,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学问。

【牛伟】儒释之辨与道德奠基——以张载对宗密的回应为中心的考察

张载提出“道器之辨”的独特见解,在此基础上规定了太虚与气的关系,以及气与神、性的关系,回应了宗密对儒、道的批判,建立气论形上学理论形态。阐释张载与宗密的思想互动,可以为理解张载哲学提供新的依据,有助于厘清长期以来学界聚讼不已的“太虚即气”命题的内涵,进一步呈现张载哲学思想结构的内在逻辑。

【孙磊】经史传统与现代中国政治理论的构建

基于经史传统实现中国政治理论的自主创新,既可以通过经学与现代政治哲学的构建,重建“新经学”,即如何在重新反思西方政治哲学的基础上,重新挖掘和阐释传统经学的义理和价值;又可以通过经史之学与现代历史政治理论的构建,重建“新经史之学”,即如何在重新反思现代西方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将深受其影响的现代中国政治理论重新纳入到中···

【唐文明】天理与天心——朱子太极说发微

朱子基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提出太极为理说,是吸纳张栻的太极为性说的结果;朱子在解释周敦颐的太极为神说时存在明显的缺陷,而这一点可以由朱子思想中隐含的太极为心说得到恰当的补充。这一补充表明,朱子思想中的太极,应当被理解为天心涵天理,或天理居于天心。而这也意味着,朱子思想中的太极,就是以主宰而言的天。以主宰之天···

【杨静】郑玄以礼注《易》的哲学意蕴

君王推行礼法制度,进而礼教大成、政教风行,人道与天道和谐统一,天下善治,长久亨通。以礼注《易》的相关内容,承载着郑玄对社会现实的深沉关怀,寄寓着正定天下秩序的儒者期许。

【高瑞杰】经学的突破与普适——以《春秋》经为核心展开

孔子作为精神突破后文明秩序的担纲主体,既“贤于尧舜”,又“乐道尧舜”,呈现出开新、普适的特质,突破性与连续性亦集于一身。要之,突出孔子的革命性是强调孔子制作新王之法的合法性;而突出孔子制作的普适性是强调此万世之法的永恒性与普遍性。既正当又永恒,是经学所追求的核心诉求。将这种张力推向极致,便会衍生出晚近以来的经学革···

【杨朝明】《孔子家语》与中华文明研究新视野

近代以来出土的简帛文献证明,《孔子家语》确为先秦旧籍。鉴于《孔子家语》的内容、体量及相关学术问题,其价值绝不在“四书”之下,完全称得上“儒学第一书”或“孔子文化第一书”。《孔子家语》最为直接的价值,就是增加了数量庞大的可以利用的重要文献资料,以资印证校验《论语》等早期典籍文献的记载。

【李健君】自由与中庸之道——论黑格尔对孔子的批评

把个体生命的日常时间理论化,并将其消解于人类整体的世界历史之中,这是黑格尔批评孔子的深层思维机制,而孔子的中庸之道却正可以回应黑格尔的批评。中庸之道植根于日常生活的时间性,即日常生活中的生命自由之道,是孔子对生命自由的领悟。通过以中庸之道回应黑格尔对孔子的批评,我们可以深化对生命自由的理解。

【和溪】衣冠明道:传统官服彰显礼乐教化

在古代政治文化体系中,官员服饰不仅是标识其身份的物质载体,而且包含着文明秩序的核心隐喻,服饰的形制、色彩与纹饰共同构成一套精微的文化符号系统。儒家礼乐教化在这一系统中获得最直观的体现,古代官员服饰的庄重华美绝非简单的审美偏好,而是超越实用功能,被赋予道德理想的政治图腾,是对传统礼乐文明的价值认同。这种将自然秩···

【陈赟】中国阐释学建构的中西问题和古今问题

通过对当代中国阐释学建构的“中西问题”、“古今问题”的考察,笔者以为中国阐释学建构的关键在超越普遍主义与风土性(特殊主义)、中国性与世界性的对峙,而建构以未来为导向、翻转西方阐释学、承付世界阐释学的中国阐释学进路;其进路并不能被化约为对三千年中国传统业已完成的了阐释经验的形式化、理论化整饬的“历史思路”,而是一种立···

【翟奎凤】张岱年论中华民族基本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自强不息”彰显了民族主体性、独立自主的精神品格,张先生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紧密联系起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辩证统一的,立足于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如果继续借用《周易·大象传》话语,可以吸收《周易》下经咸恒两卦的大象辞,将其表述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虚受人”“立不易方”。

【曾亦】刘逢禄《春秋》学著述再考

刘逢禄是清代今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春秋》学著述颇为丰富,但又存在诸多异说。本文详细考订了刘逢禄的《春秋》学著述,确认已刊行者有十二种,包括《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等;至于拟作而未刊刻的著述,本文在综合各家说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重新考订,确认不过五种而已。此外还梳理了刘逢禄撰述《春秋》诸书的经历,辨析···

【曾海军】“道”何以不远?——“道不远人”的时空演绎

道与人不相远,或道与人合一,不是空间距离上的远近,也不是当下洞见这种意义上的合一。只有置于一个时间的跨度上,比如当下、日月、三月之类,这才会由于某种偏离而产生或远或近的现象。颜子“三月不违仁”,实乃日复一日“克己复礼”之功。

【曾海军】“人能弘道”辨正

无论在社会历史层面,抑或整个自然科学领域,人无从弘其道,唯一能做的就是知之,人能弘道变成人能知道。儒家属于“人能弘道”的传统,首先意味着立足此世、重视躬行之学,而区别于其他各种以道弘人的文化,主要追求彼岸世界的圆满。

【曾海军】“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形上之辨

“有生于无”的形上之思,孔颖达在由韩康伯开辟的道路上陷入困境。“无”本身必须得到改造,才可能找到出路,这正是周子所论“无极而太极”的精妙之处。现代哲学凭借其思问方式,对“一阴一阳之谓道”开启了多种多样的探究模式。以观念的方式重建形而上学,或许就能围绕着“一阴一阳之谓道”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形上之路,从而会通“无极而太极”的传···

【曾海军】“生生”:作为一种哲学的开端

“生生之谓易”中以“生生”言变化,不同于存在形态的变化观,后者追求一种认识规律。“道”既不能作为某种超时空的实体而存在,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抽象原理,却能先于一切存在物。“生生”可以通过“道”获得同样的理解,而生生之理作为道理,不同于反映气之运行的规律。“无”不能成为一种开端,“生生”才是传统中不一样的开端方式。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