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专著。在古代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国家”的概念,而传统的天下一家的观念一直是主要的观念形态。在晚清时期,中国逐渐从封闭的国家转变为现代民族独立的国家。本书介绍了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意义以及发展历程,通过对近代中国主要的思想大家留下的浩瀚思想遗产资料进行爬梳,清晰地展现出作为概念的“国···
追寻智慧是哲学思考的永恒目标。不同于面对具体对象的经验性“知识”,“智慧”首先是对不同现象背后本原或本质的洞见,并依据这些洞见获得对美好生活的实践指引。在东西方主要哲学传统中,“中道”都被视为表达智慧境界与实践追求的基本语汇: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佛家讲“中道义”,亚里士多德将“中道”作为追求至善的德性主张,表明了东西···
5月29日,高青县首届《尚书》文化周在千乘欧阳故里、《尚书》文化胜地——高青唐坊镇名杨村盛大开幕。高青县委书记刘学圣,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乡村儒学研究院院长颜炳罡等致辞。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乡村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周海生,《尚书》学研究中心主任徐新强,《论语》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细成出席。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新时代新征程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特别是孟子思想、母教文化在新时代干部政德涵养中的作用,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精神动力,6月2日,孟子研究院、中共邹城市委党校、邹城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联合举办“···
张祥龙先生是现代以来第一个充分认识到现代性的严重问题、进而对现代性进行了彻底反思的儒家学者,他由此而开启的思想方向根本不能放在现代新儒家的旧方案中去理解,而是意味着一个新的思想路标。张祥龙先生既开启了现象学的新可能、创造了现象学的新形态,又为如何追寻意义源头这一哲学本身的使命提供了新启发。
礼乃六经之本,中国古代礼学中有着绵延不绝的礼图传统,所谓“礼图”即是对礼和礼学思想的图像表现。纳兰成德序聂氏《三礼图》云:“九经,礼居其三,其文繁,其制度古今殊,学者求其辞不得,必为图以象之,而其义始终显,即书以求之,不若索象于图之易也。”
2023年5月27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37期举行。本期由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传承普及部部长殷延禄老师老师担任主讲人,孔子研究院研究员魏衍华老师担任与谈人,孟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晓担任主持人···
2023年5月13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36期举行。本期由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宋立林老师担任主讲人,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传承普及部部长殷延禄老师担任与谈人,孟子研究院···
2023年4月23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35期举行。本期由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传承普及部部长殷延禄老师担任主讲人,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宋立林老师担任与谈人,孟子研究院···
我国自古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古人提出“蒙以养正,圣功也”的观点,倡导在一个人年幼时即培养其纯正的品质。古代教育儿童的“蒙书”洋洋大观,在使儿童识字、掌握读写技巧、获得文史常识的同时,也使其见贤思齐,涵养美德。
2014年6月13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的文章《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可以视为是新时代新君子问题探索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自此君子文化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面世,先秦语体散文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重点,产出了诸如俞志慧《古“语”有之: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等丰硕的成果。2021年,夏德靠《古“语”文体述论》一书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梳理了先秦两汉以来文献典籍中出现的各种语类文体,对古“语”文体的产生及种类做了深入细致的阐述,书···
常常有这样的时刻,让我们体会到传统文化之美。比如,遨游在历史经典的长河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领略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又似乎走进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婉约雅致。
天府之国,山川壮丽,人文深厚。四川古代历史上诞生了许多文化名人、文化世家,他们或以经学立身,或以文学名世,或以史学传家,探寻他们的故事,我们能看到家学、家风、家训的深远影响。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步伐加快,多元文明日益接近,人类社会面临着一场新的考验。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西方文明将与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发生冲突。但也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不仅不是造成任何冲突的根源,相反为化解各种冲突提供了基本理念。避免文明冲突的基本途径是文明对话,可以通过阐发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以···
本书是迄今学界第一部有关“宋代四书经筵讲义研究”的专著,也是作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
每一位思想家往往都会提出几个独创性概念。“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但在孔子仁学研究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言不尽意”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仅仅将孔子之“仁”界定为伦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忽略了孔子之“仁”其实也是一哲学概念,仁具有不可言说性;其二,深受子贡“子罕言性与天道”误导,对孔子之仁与人性内在关系缺乏深···
从传世文献和甲骨卜辞看,殷周之际,天人思想发生了三次新变,在中国宗教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转折意义。这个时期对天命转移因素的思考和王者受命的主题叙事,点燃了先秦道德思潮的导火线,将天命与王德合二为一、将敬天和保民视为天命所归的主因,是周人思考天人关系的重大发现。
周敦颐这个名字之所以会被大家记住,首先是因为他的名篇《爱莲说》。实际上,周敦颐不仅是《爱莲说》的作者,更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位居“北宋五子”之首,世称濂溪先生。《宋史·道学传》在述及两宋理学的发端时说:“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
作为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在儒学历史上具有重要贡献。《春秋繁露·俞序》说“孔子明得失,见成败,疾时世之不仁,失王道之体”,指出孔子作《春秋》的主旨是批判当时社会缺乏仁爱。董仲舒认为,《春秋》以仁为本体,倡扬德治仁政,反对武力服人,“《春秋》之所恶者,不任德而任力,驱民而残贼之;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