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根友 傅佳一】 “破家”与“立家”:熊十力和梁漱溟的家庭观之比较研究

人上应新文化运动的质疑,下启后续新儒家的思索,在对家庭的立场、家庭对个人的意义、家庭对社会的意义等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认识:熊十力侧重“破家”“革家”,梁漱溟主张“立家”“育家”。二人家庭观的分歧之因由主要涉及学术层面、政治理想和个人成长环境三个方面。

“温故·中国文明研究沙龙”第二期:从天演到天籁 ——心识的文明论探索

2024年11月2日,“温故·中国文明研究沙龙”第二期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711举行。本次沙龙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张巍卓。他将近世中国的文明论探索置于西方传统中进行比较研究,以“心识”为核心,重新梳理近世中国的思想脉络,试图找出近世中国由“内在”重建普遍性的“运动”历程,十三位学者就此进行深入讨论。

【乔清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权话语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所谓中国文化中没有人权概念、没有人权意识等种种论调在美欧政要口中、学者文章中甚嚣尘上。

【孙忠厚】梁漱溟对《论语》的“还原”性诠释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梁漱溟论衡东西文化而挺立中国文化的价值,成为公认的现代新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许石林】看了这句话,你还有什么脸面嘲笑春秋时期?

一向对中国古代战争史有兴趣,近来搬书房,给几个学校、图书馆捐了不少书,但诸如古代战书、历代檄文之类则保留,时不时看看,感染其辞气之精悍,用以矫正文气之绵弱,大有益处。因此,收到四川李竞恒博士所赠新书《干戈之影》,就很有兴趣。

范云飞 著《秦汉六朝隋唐礼制与经学论丛》出版暨后记

本书上下两编,上编“秦汉礼制与律令”,共计5篇,关注近年来新出土的秦汉律令类材料,集中梳理与礼制有关的祠祀、丧葬、宴饮等律篇、令篇及仪注文本,尤其注重从中发掘秦汉礼仪类律令与礼经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考察秦汉国家通过礼制与律令进行统治的具体方式。

吴丽娱 著《唐礼摭遗:中古书仪研究》出版

书仪的礼仪变化适应着社会的需要,顺从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当贵族制向着官僚制转变的同时,书仪也反映了作为礼仪核心的等级关系从围绕家族血缘为中心到以官场为中心的转变,以及唐五代礼庶民化、实用化和官僚化的倾向。

【郭畑】南宋苏学的道统竞争及其困境——以淳熙四年孔庙礼议为中心的观察

苏轼具有强烈的承道自信和传道意识,苏学一度也被一些士人视为儒学正统。苏学虽然在北宋后期遭到新党集团的严重打击,但最终在南宋崇尚元祐的背景下强势反弹,并在宋孝宗时期达到极盛。关于淳熙四年的孔庙礼议和苏学之盛,张健先生曾作出过相当精彩的分析,但其将苏轼未能从祀配享的原因主要归结于“遭到理学集团的阻挠”,或许值得商榷···

【闫云】道体与治体:胡瑗《春秋》学思想的体用之维

《春秋》学肩负着体证天道性命之理的道体和奠定立国根本规模的治体的双重使命。以道体为治体的正当性来源,以治体作为道体的客观化落实,赓续着儒学全体大用、内圣外王的宏阔规模。这样,王道政治的重建才具有根本的合理性依据,并且能够在吸纳文明新质过程中做到因时创制。基于此种明体达用的“安定规模”,儒家经学能够不断地激活和增···

【周鲁】今人论启蒙救亡为何多无稽之谈?——驳李泽厚先生

李泽厚先生以饱满的文学激情而热情讴歌的所谓“启蒙”,并不是被所谓“救亡”压倒的,而是“启蒙”自身就存在着极大的蒙昧性,从而必然导致很多方面的灾难性后果。这种灾难性的后果,不仅体现在当年的所谓“救亡”过程当中,而且这种“启蒙”自身的蒙昧性,又延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谓的“启蒙”重启过程中,当然,在李泽厚先生这篇讨论“启蒙”与···

罗云锋《中国文语哲学刍议》出版暨自序

本书稿打破学科间之藩篱界限,在 大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下进行跨学科的贯通分析论述。

【张容南】积极老龄化的儒家叙事及其孝养困境

与西方社会的方案不同,东方儒家伦理提供了另一种积极老龄化的叙事,该理解不是聚焦于生产力,而是关注一个变老的社会如何帮助个人应对越来越长的生命周期,实现好的生活。儒家的“学”与“孝”是帮助我们实现积极老龄化的两种重要方式。

【专访】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文江:中华文明的古史序列可推演至何时?

以“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为主题,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6日至8日将在北京举行。

黔浙贛三省共推“阳明三万里”文旅产业 合作倡议签约仪式在贵阳举行

8日,黔浙贛三省“阳明三万里”文旅产业合作倡议签约及推介发布会在贵阳阳明祠举行。

周敦颐遗迹遗址地携手共促理学文化国际化传播

11月6日,周敦颐遗迹遗址地政协协商协作会议在周敦颐家乡湖南永州市道县举行,湖南、江西、广东、重庆、河南、江苏的周敦颐遗迹遗址地政协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索理学文化渊源,共话如何提升周敦颐理学文化国际影响力。

【李秀强】《诗序》的时代及作者新探

自汉代以降,《诗序》的时代与作者问题便聚讼纷纭,大致分为五类:春秋晚期孔子作、战国初期子夏作、西汉毛公作、东汉卫宏作、非一时一人之作。学术界一般认为,《诗序》非一时一人之作。出土文献的不断丰富,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诸多新材料,兹对此再略作新探。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京开幕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教育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希腊文化部、希腊雅典科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11月7日在京开幕。

【梁涛】孟子“井地”非三代井田,而是为滕国设计的土地制度——一个误读的仁政理想

孟子提出“井地”的背景是战国授田制,但由于坚守“恒产”“取于民有制”“谨庠序之教”的仁政原则,其制度设计与战国诸侯的土地制度有很大的不同。澄清“井地”非三代井田制,而是为滕国设计的土地制度,可以对孟子的仁政理想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王进】典籍·思想·书写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张新民教授侧记

6月21日下午,身处偏远西南贵州的我,突然接到一位久未联系的北京老师的来电,说他今天很高兴地在北京见到张新民先生。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其相遇的欣喜之情如在目前。末了嘱咐我说,贵州虽然远离学术文化的中心,但因为张新民先生在,子居九夷,何陋之有?希望能一往如昔,向他请教。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