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强】“原儒”视域下的“中国哲学史”探源 ——熊十力晚年思想定论

“儒”和“儒学”的溯源问题,关系到如何界定中国文化思想的本源及其宗脉。熊十力《原儒》一书在探寻儒学的本源时,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化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等时代问题的省思。熊十力的“原儒”既以儒学为正统,又尝试融通儒学(经学)与诸子学,从而建构一种具备现代性的新学统,由此开出科学、民主、平等等价值观念。

【贺晏然】清代儒家先贤奉祀型家族的生成与扩张

明清时期儒家先贤奉祀逐渐得到中央朝廷的重视,陆续设置五经博士和奉祀生承担先贤奉祀职责。此前主要集中于山东的先贤奉祀,随着清初奉祀生的大量增置而扩展到山东以外的区域。以江南为代表的这类家族呈现出与以衍圣公府为核心的山东有差的奉祀结构,也造成了背靠衍圣公府的奉祀族裔和地方族支之间多元的竞合关系。

郑宗义 著《从宋明理学到当代新儒家》出版

当代新儒家是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界最富原创与思辨的学术群体,其中唐君毅与牟宗三更是双峰并峙。过往研究者多识两先生之所同,却鲜知其所异。本书详细分析二人在宋明理学上针锋相对的诠释,整理出两条虽不同却非不能调和的研究进路。此外,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儒学以至传统文化是否仍有价值和意义?本书以当代新儒家的反本开新为例,阐···

王凯歌 著《先秦儒家情感哲学研究——基于伦理与政教的视角》出版暨结语

本书运用比较哲学的方法,对先秦儒家情感哲学进行中西哲学会通式的系统性诠释。本书首先基于先秦儒家文献,借鉴李泽厚情本体论与海德格尔生存论分析等理论,阐发了先秦儒家哲学重情主义的特质;继而对先秦儒家的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展开了伦理学、现象学的分析,并与相关西方哲学会通;最后探讨了先秦儒家基于感通之情的政教建构机制。

儒促会一行赴印尼参加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印尼文明对话会

6月15日,由中国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印尼和谐文化基金会、印尼大道文化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儒促会)协办的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印尼文明对话会暨第一届和谐世界文明论坛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道主印尼的专家学者围绕“构···

【王勇】干宝《晋纪总论》中的“治道”

干宝,字令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自幼博览群书,出仕后曾担任佐著作郎。东晋政权刚刚建立,干宝就由王导举荐出任史官,并受命撰修《晋纪》。《晋纪》取法《春秋》,采用编年体,记载了西晋宣帝至愍帝间一百余年之事。《晋纪》一书文字简约、记事审慎、议论得当,得到了历代史家的交口称赞,有“良史”的美誉。《晋纪总论》是附于···

《宋明新儒学略论》韩文版新书在京发布

6月19日,《宋明新儒学略论》韩文版新书发布仪式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上举行。新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韩国亦乐出版社共同推出,旨在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韩两国文化学术交流。

【孔丽】明清家学全面繁荣

随着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变化,孔氏家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便于叙述,孔氏家学可进一步分明代和清代两个时期来说。明朝时期,孔氏家学发展较为缓慢,但在诗文、家谱、志书方面有突出的进展。清朝时期,孔氏家族人才辈出,家学兴盛,不仅著述繁多,而且涉及广泛,在经学、文学、考据学、礼学、文字学等多个方面都有所成就。

朱子文化微课·朱子学在台湾的落地生根

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一直存在着紧密的地缘、血缘、文缘联系。

【徐兴无】中国经学的阐释方法与传统

《史记·孔子世家》曰:“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在中国经学的叙事中,孔子删定六经于礼崩乐坏之时,可见其艰,故在当时,晏子已讥刺孔子“当年不能究其礼”。

【纪莺莺】“认识实践”抑或“生活实践”? ——读《反求诸己:历史社会科学的实践方法···

在《反求诸己:历史社会科学的实践方法论》(以下简称《反求诸己》)一书的结语中,作者罗祎楠自陈“这本小书是我在博士毕业后人生体会与学术思考的一些呈现”,可见此书是作者在西学训练和国内生活之间往复并反求诸己的总结。

【魏栋】战国竹简推进“夏商周释地”

20世纪以来,“地不爱宝”(大地不吝啬它的宝藏),出土文献大量涌现,70年代以后更是进入出土文献大发现时代。出土文献主要指地下出土的带有文字信息的文物资料,甲骨文、金文、简牍是其大宗,还有玺印、封泥、陶文等杂项类。其中的地理信息,给“夏商周(包含西周、东周)释地”工作不断注入新动能。而战国竹简因其出土数量不断攀升、文···

风起大成: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与历史文化学院2024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于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与历史文化学院2024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于曲阜孔庙成功举办!

【王开元】德刑之争的权力论述与解决方案——从孔子到董仲舒

德刑之争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孔子到董仲舒,诸多学者都对“亲亲相隐”案有过分析论述。这一案件不仅仅是道治或法治问题,更是权力视域下的话语之争。主张法治的法家大多是在为所谓公权力辩护,而主张德治的儒家则在有意无意中保护了某种私权。

【孙伟】情义兼备 ——孔子“亲亲相隐”新解

最初引起学术界有关“亲亲相隐”争论的是《论语·子路》中的一段话:“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很明显,孔子与叶公的对话完全围绕着“父攘羊”这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叶公认为,正直的人要对自己父亲偷羊的行为加以作证。孔子则认为,正直的人不应···

【李雪辰】儒家事功伦理的基本意涵

事功伦理的概念源自南宋时期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儒家事功学派。陈、叶等人在批判朱熹理学的过程中,提出“务实事求实功”的口号,反对空谈道德性命,赋予事功追求以伦理正当性。因此,从狭义上讲,事功伦理仅指南宋事功学派具有鲜明的事功价值导向的伦理思想。

【赵娟】儒家“为己之学”的三层意蕴

《论语·宪问》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对此,朱熹引用程子的解释说:“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古代的读书人,希望自己学有所得,因此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今天的读书人,希望自己见知于人,因此努力寻求外在认可。

彝伦讲堂首讲暨孔子世家专项基金授牌仪式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举行

6月8日,彝伦讲堂首讲暨孔子世家专项基金授牌仪式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彝伦堂顺利举行。活动由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儒促会)发起并主办,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北京市文物局指导,得到了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世家专项基金的支持。

浓情端午 明德馨香 ——彝伦书院甲辰端午雅集活动圆满举办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虞万里】经典的集解、集说和长编 ——由《礼记注疏长编》引起的思考

王锷教授主编的《礼记注疏长编》已经出版了《曲礼》《檀弓》和《王制》三种,初步估计,《长编》全部出齐,约有60册左右。承他先后都第一时间寄赠,使我得以较早拜读学习。有感于当今传统文化研究的热度,经学尤其是礼学的专著和论文更是层出不穷,故《长编》的编纂和出版,引起我对当前礼学乃至经学研究和教学的一些思考。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