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霞】蘧伯玉与孔子的忘年交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蘧伯玉是什么人,能够与老子并列,受到孔子如此敬重?

【曹流】辽宋夏金为何共奉“中国”之号?(下)

辽宋夏金政权在思想上形成了共尊儒家的理念,在制度上共承了“中国之制”,由此凝聚了华夏认同,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共奉“中国”之号的道路。

【曹流】辽宋夏金为何共奉“中国”之号?(上)

辽宋夏金时期,诸多政权在自称“中国”、宣称继承华夏正统的同时,逐步完成了对彼此作为“中国”一分子的身份认同。

【张继海】《周易·大象传》是一部君子修身教科书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传就是《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所谓“十翼”,相传是孔子作的。《象传》又分为《大象传》和《小象传》。其中《大象传》是解释卦辞的,《小象传》是解释每卦爻辞的。《大象传》和《小象传》原本是独立成篇,后来为了阅读方便,被散入到每卦每爻之下,才呈现今天我们看到的面貌。

【王齐洲】“君子儒”的性格特质与为学进路

儒的起源甚早,前贤认识各有不同。而创立儒学,培养儒生,进而影响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发展方向,则肇始于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孔子私人办学,招生授徒,要求学生儒服委质,服膺儒教,“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陈红娟 吴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价值导向上,天下大同的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蕴含由个人修身修性到观照天下的价值实现路径。

【孙晓光 娄婷婷】重师崇德 不异中华 ——中华文明对古代琉球王国的影响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崇礼尚信、厚往薄来的邦交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特征。琉球主动加入朝贡体系并与明清两朝保持500余年的友好往来正是历史的见证。

【王世巍】“绘事后素”与中华美育精神

据《考工记》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凡画缋之事,后素功。”《论语·八佾》篇,孔子对子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之问的回答,也使用了“绘事后素”四字。自东汉郑玄起,历经唐宋、明清及至近现代,对“绘事后素”释义解读的不息分歧,首先就···

【李含】先秦诗论与乐论的同构及分化

先秦时期,“诗”是一种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乐”除了具有当代音乐之义,还是乐、诗、舞的统称。

【任文利】如何理解《中庸》的“君子素其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出自儒家经典《中庸》,向来为人所习诵。然而,关于此句的理解,学者多将其与“君子思不出其位”相联系而加以解释。诚然,二者之间有一定关联,但言说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混同而言则容易错过《中庸》此语的核心内涵,笔者尝试论之。

【廖太燕】王阳明及其学说对现代作家的滋养

作为思想家,王阳明自明代中后期起就显示出无远弗届、深久绵长的影响力,在数百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享有非凡的地位,即便历经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局,现代作家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叶圣陶和孙毓修仍旧受到濡染,与其学说建立了或隐或显、或远或近的复杂关系。

【刘震】《周易》治世思想的三重境界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典籍,其丰富的人文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既往《周易》的研究多从哲学维度入手,对其阴阳辩证的思想进行阐述,人们或将其视为卜筮之书,而无视其精深的哲学表达,或将其视为儒家经典,而将其思想体系的阐释局限于儒学视角。

【侯文宜】“高古”诗学义界与元初郝经的重构

“高古”是中国诗学和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因其对尚古审美的涵盖性,遂成为一个普适性概念,在诗书画各类艺术品评中使用频次极高。表面看来,“高古”似乎意思很显明,“高”与“低”相对,“古”与“今”“近”相对,也即指一种高迈古质而超越浅近低俗的品味格调,如人们常引用清人孙联奎的解释:“高对卑而言,古对俗而言。”

【陈嘉许】《周易》里的商朝历史

《周易》涉及商朝的不少,但主要是说纣王的,也有说到妲己的,至于真正把商朝从开国说起,从前往后说的“历史”线索,不妨再专门考察一下。

【胡晓艺】王阳明诗歌中的人生智慧

王阳明诗歌流传至今的有600余首,诗思互鉴,阳明诗歌既是阳明本人心志情感的体现,也是心学智慧的载体。

【许春华】孔子的文明观

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是中国文明繁盛、转型的时代,这意味着孔子自始即面对诸种文明形态,既有纵向的三代文明,也有横向的邦国文明。孔子的文明观即体现在如何看待和判定这些文明形态。

【陈来】《周易》中的变革思想

长久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而农业文明是保守的、安于现状、抗拒变革的。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是保守的,是反对变革的。这些观点在今天也仍然被一些人所秉持着。

【荣国庆】近代《诗经》诠释:从疑古、辨伪到解构

近代学术思潮在今文学家复古的外衣之下,揭开了早期改良主义变法思想。今文经学从魏源到康有为,试图否定“毛序”,综合“三家诗”“诗纬”等资料另寻一个经世致用的道统。而古文经学家刘师培、章太炎等将传统学术“以经为纲”转变为“以经为史”,援史以证经,形成了系统化的古代经学知识体系。

【萧银】师道不灭薪火传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谭玉龙】斥“美”扬“休”:西周美学之崇德精神

中华美学精神是由几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凝练和积淀而成的,而儒家美学在其中占据近乎主导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