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孔子对“仁”的一种解释,“仁者爱人”为历代思想家所推崇,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今天,继承和弘扬儒家伦理精神,我们有必要深入挖掘其伦理意蕴,发挥其面向当代生活的理论活力。为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梳理“仁者爱人”的伦理意蕴,进而探究其当代价值。
中国儒家文化有“乐学”的传统。《论语》开篇就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明确指出了“学”与“悦”之间的关系。孔子还谈到学习的三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在他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中国文化史上备受尊崇的“孔颜之乐”,就是儒家“乐学”理念的生动实践。明代大儒王艮(字汝止,号心斋,阳明后学的集···
人类用符号表意的历史十分绵长,但是对符号的诞生及发展却鲜有探索。在阅读《早期中国符号学思想与伦理转向》(祝东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2月版)一书过程中,不由得会联想到尼采的《悲剧的诞生》、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等名著。该书在理论阐发上,有尼采对悲剧的希腊酒神精神的探源的风味;在学术方法上,却接近福柯周密而富于学···
孟康论《易》之兴云“伏羲为上古”。在传世文献中,上古是一段没有被文字直接记载的历史。因此,对上古人物的记述多经口耳历代递传,而对他们事迹的叙述更是多附益于神话,让人不得其实,让后人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多有疑惑。
岐周,又称周原、岐邑,金文中称为“周”。中国古代有关岐周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该书收录了许多与岐周相关的材料,如《大雅·绵》记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孟子·梁惠王下》也记载了太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特点?当前全球文明发展面临哪些挑战?为什么说“和而不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要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姚新中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芒种之后夏至来,这是四季中最为灿烂的节气。白昼久,圭影短,宵漏渐长;绿成荫,荷绽放,清香溢远。
孔子的一生中,接触的人比较庞杂,但他唯有与弟子在一起的时候,他的精神才是最放松、最自由的,他的思想才是最活跃、最深刻的。尽管他倡导“有教无类”,在弟子出身、年龄上不刻意设置门槛,但他的一众弟子,在拜入孔门时,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至少都是比孔子小的人。
在中国思想史上,孟子是孔子“道统”和“衣钵”的继承者,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形成了以“仁政”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将儒家思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大团圆,明清说部与戏曲中还形成了“才子佳人相见欢,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以及“善恶果报,毫厘不爽”等的叙述程式。这既是符合大众愿望的文学表达,也强化了大团圆的审美标准。但是,在先秦人们的观念中,却另有一番光景。譬如《周易》从自然现象中得出启示,云:“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北宋时,经儒家士大夫与学者的不断努力,儒学终得复兴,再次成为学术主流。在这一过程中,《周易》作为儒家“群经之首”,自然受到广泛关注。以周敦颐、邵雍、朱熹为代表的宋代学者除对《周易》经传加以新注之外,还进行了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即绘制出以《河图》《洛书》、先天图、《太极图》为代表的诸多《周易》图像。
徐遵明(475—529年),字子判,华阴(今陕西渭南)人,北魏经学家。《魏书·儒林列传》和《北史·儒林列传》均专置《徐遵明传》。另外,这两部史书和《北齐书》《周书》当中的《李业兴传》《李铉传》《马敬德传》《熊安生传》《乐逊传》亦均提及徐遵明相关事迹。如,《魏书·李业兴传》记载:“业兴少耿介,志学精力,负帙从师,不惮勤苦···
中国学术史上“汉学”与“宋学”的分野,主要是在解读儒家经典的方法上。“汉学”主要是指汉唐经学的方法,以章句训诂为主;宋学则主要是指道学的方法,以阐发义理为主。而具体到《诗经》的解读,宋学虽然依然是以阐发义理为主,但由于受到六朝以来越来越兴盛的文人趣味和诗文评的影响,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说诗、解诗方法,体现了一种经学···
《学记》出自儒家经典“三礼”之一《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全篇总计字数仅1229字,文字简约,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发人深省,是《礼记》这部经典中的经典。《学记》大约创作于战国末期至汉初期间,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学记》可能出自孟子弟子乐正克,又有人认为《学记》为子夏后学汉经师家董仲舒所作。尽管观点不一,···
普尼克斯山,一个允许争辩的地方,一个赞美不同意见的地方,一个语言与思想自由交锋的地方,一个阐述梦想的地方,一个理性与火星交相辉映的地方。中国有这样的地方吗,中国的普尼克斯山在哪儿!我想到了一个类似的地方:南宋江西信州(上饶)铅山县鹅湖山下的鹅湖寺。
公元前1059年5月下旬,岐山脚下的人们仰头看到了“赤乌降临”。那一天,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聚集在西北的一小片天空中。这是种罕见的天象,3000多年后,天文学家追踪证实了那一年的“异象”,这种天象516年才发生一次。
礼乃六经之本,中国古代礼学中有着绵延不绝的礼图传统,所谓“礼图”即是对礼和礼学思想的图像表现。纳兰成德序聂氏《三礼图》云:“九经,礼居其三,其文繁,其制度古今殊,学者求其辞不得,必为图以象之,而其义始终显,即书以求之,不若索象于图之易也。”
我国自古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古人提出“蒙以养正,圣功也”的观点,倡导在一个人年幼时即培养其纯正的品质。古代教育儿童的“蒙书”洋洋大观,在使儿童识字、掌握读写技巧、获得文史常识的同时,也使其见贤思齐,涵养美德。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面世,先秦语体散文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重点,产出了诸如俞志慧《古“语”有之: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等丰硕的成果。2021年,夏德靠《古“语”文体述论》一书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梳理了先秦两汉以来文献典籍中出现的各种语类文体,对古“语”文体的产生及种类做了深入细致的阐述,书···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步伐加快,多元文明日益接近,人类社会面临着一场新的考验。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西方文明将与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发生冲突。但也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不仅不是造成任何冲突的根源,相反为化解各种冲突提供了基本理念。避免文明冲突的基本途径是文明对话,可以通过阐发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以···